查看原文
其他

平衡内心“控制点”,在前行中保持不竭动力

与心同在 通心粉家园 2023-01-14


本期文章约1300字

大约需要 3分钟 来阅读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群人?


一群人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他们努力工作、有着清晰的目标与计划、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


另一群人主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遇到挫折他们会抱怨 “命不好”,发生意外时他们会感叹 “世事无常”。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是因为他们的“控制点”存在差异。


   什么是控制点?

控制点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个体认识到的控制其行为结果的力量源泉,以及如何将成功或失败归因的信念系统。

控制点又分为两类: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内部控制型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努力、兴趣、健康状况、方法等

内控型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的结果,是由自身所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当内控型的人期望成功时,他们会更有动力,也更愿意去努力与学习。

外部控制型的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环境条件、周围人的帮助、人际关系等

外控型的人往往不愿意付出努力与学习,也更容易因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而焦虑。

Q:


控制点会影响生活吗?

答案是肯定的。

控制点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到生活。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拥有更多内部控制点的人似乎生活得更好。

 

  • 外部控制型的人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时往往认为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因此他们经常处于被动的位置且压力较大。
  • 同时,外部控制型的人容易缺乏动力,因为外控型的人更容易产生被害者心理,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抱有不好的期望。
  • 此外,当外控型的人控制点所基于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很有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


另一方面,倾向于内部控制的人:

  • 可能会有更高的自尊、更多的自信。因为他们可以影响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他们都会收获比较良好的自我感觉。
  • 更有动力去实现目标。由于觉得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内部控制型的人往往更有动力去制定计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如何通过平衡控制点,

  在前行中保持不竭动力?

1

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效应,叫邓宁-克鲁格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自身的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正如达尔文《人类的起源》中所写:“与知识相比,无知更容易产生信心。”他们不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还难以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无论是否是内部控制型的人,增进对自己的了解都是十分必要的。了解自己可以控制的极限,一方面,有助于为自己设立目标,增加实现目标的动力;另一方面,防止设定的目标太高远,而过分紧张或焦虑。

2

设定可操作的目标

在设立目标、分解行动步骤时,我们首先可以根据 “重要性” “自身能力” 等,判断出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哪些事件是我们可以直接影响的,以便我们有动力全力以赴。

接着,我们可以从操作性强、可以直接控制的小目标入手,一步步完成自己最终的目标。比如,如果我们想自创一种点心,可以尝试烘焙一些网上的食谱,再在原有食谱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探索。

3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每当发生不好的事情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外部归因,将责任推脱至外部因素。然而,我们需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妨停下来想一想:问题之所以会发生,是不是有自身的因素?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局面吗?

如果在反思中,自己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也应当大方地道歉,这样我们就不会完全把责任推到外部因素上。

4

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用积极的方式和自己进行对话,尽可能避免用绝对的方式来判断、否定自己。如果你的自我言语经常是消极的,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变得更加积极。

比如说,在成功做成某事时,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上次我在班里的展示做得很成功,我有很大进步!”。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自信,降低我们的压力水平。

5

主动寻求外部支持

虽然国外的学者大多倾向于内部控制,但我国更讲求“中庸”之道——倘若一个人过分专注内部控制,在遭遇失败时,很有可能挫伤个人的进取心,产生退缩和自卑等倾向,导致动机缺失和自我放弃等。

因此,当我们感到自我约束力较弱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向外部寻找控制点,寻求外在的监督与帮助。为了保证控制点的稳定性,我们寻求帮助对象,需要是我们信任、尊重且重视的,能够为我们设定高标准的人,如朋友、家人;或是与我们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如英语俱乐部等。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Rotter JB. General principles for a social learning framework of personality study [J]. 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54: 82-104. 

[2] Brown R. Learning from psychology: Concepts to develop citizens who thrive [J]. Citizenship, Social and Economics Education. 2015, 14(1): 28-39.

[3] McIntosh RD, Fowler EA, Lyu T, Della Sala S. Wise up: Clarifying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9, 148(11): 1882-1897.


往期文章推荐
感谢信交换活动 | 感恩,2021
不是天生的“共情者”,也可以提高社交能力
心理小剧场 | 和朋友旅行太委屈,还好妈妈理解我

总是做无用功?犹太式学习法带你掌握记忆的奥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