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第一站 | 自我成长:放下偏执,抬头向前走

亦心 通心粉家园 2023-01-14

自我成长:

放下偏执,抬头向前走

本期文章约1700字

大约需要 7分钟 来阅读


假如你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你的人生会怎样?是注定失败,不断陷入深渊,用一生都无法治愈童年创伤?还是将糟糕的过往当作砥砺前行的动力,积极上进,有了全新的一片天?

加文·德·贝克尔在他所著的《恐惧给你的礼物》里,有一个例子:两个兄弟坐在一起讨论他们的人生,一个问另一个:“你为什么是个酒鬼?”那个人回答:“因为我的父亲是个酒鬼。”说完他反问:“那你为什么不是酒鬼?”他得到了同样的回复:“因为我的父亲是个酒鬼。”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原生家庭在我们成年前后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这是整个社会在心理层面的成长与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人存在着偏激的想法,他们并非真的想要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走出,而是以此为借口去声讨父母,去向他们追责——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原生家庭观。


PART 01

角色颠倒,不变的是怒吼

“如果你们给我的起点是最后一名,你们为什么把我生下来?”在青春剧《风犬少年的天空》中,家境贫困的刘闻钦在遭遇现实上的重挫后,对常年抱病的父亲喊出了这句话。 

这样的怒吼能帮助他们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这样的控诉与痛斥总会发生呢?

家长们喜欢用威逼利诱的方式来 彰显自己的权威——“你不听话就不许 吃饭”“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听话就给你糖吃”。这种手段在我们小时候是最有效的,但它所带来的“抛弃感”“恐惧感”“不安全感”,以及被迫向权威低头的“不甘心感”也是巨大的,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当我们成长到一定年纪,会心生叛逆,想要去挑战父母的权威,甚至是颠覆它。我们的控诉、痛斥、抱怨,其实是父母行为模式的复制,是我们反过来对父母的威逼利诱,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不论是控诉、痛斥还是抱怨,都有着共同的潜台词:“爸爸妈妈,如果你们不能让我满意,我就要抛弃你们。”

父母威逼利诱的做法并不正确,那么如果我们去复制他们的行为模式,必然也是错误的选择。我们应该意识到两个问题:第一,原生家庭中错误的相处模式会反映于我们自身;第二,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并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想挣脱原生家庭的枷锁,重要的是从自我入手,而不是教育父母。


PART 02

摆脱过去,换一场新生

那么,如果你恨你的家人,你该怎么办?应对这些困难的情绪可能需要努力修补破裂的关系,也可能需要与家人建立和加强界限。

01努力接受自己的感受

你不能选择你的家庭。不要因为没有和你不喜欢的人亲近而责怪自己。相反,要练习自我接纳,然后确定你能做些什么来管理这些感受或改善让你不快乐的关系。接受你的情绪意味着允许自己感受事物,而不试图抑制或隐藏情绪,即使是在困难或痛苦的时候。通过接受情绪,你可以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它们,并减轻通常伴随着这种情绪的焦虑、压力、恐惧和悲伤。考虑一些情绪调节的策略,如自我接纳、情感验证、正念和冥想。

02主动对关系做出选择

并非所有的关系都是可以挽救的,有些甚至不值得保留。有时,家庭成员对你的状态发展是直接有害的,例如涉及虐待,或家庭成员因性取向、种族或宗教而对你怀有仇恨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通常有必要暂时或永久切断联系。如果你仍然与家人住在一起,这一步通常需要计划和实际考虑。如果你想建立一种物理上的分离并获得更大的隐私和独立,那么财务、住房、搬家和其他因素都是你需要计划的事情。治疗与家人的不健康关系也是一种选择。果这段关系对你很重要,并且你觉得信任、沟通和积极的感觉可以重建,那么你可以采取这一步骤,可以考虑让共同接受家庭治疗,通过与治疗师合作,可以改善沟通,获得见解,帮助你更好地感受与他们的关系。

03建立边界,维护隐私

与给你带来压力或不满的家庭成员保持清晰的界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作为一个个体在家庭中生存。如果家庭成员窥探你的生活或利用他们学到的东西来反对你,当某些话题出现时,寻找改变话题的方法。必要时,直截了当地说你不想谈论这个话题。


虽然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它并不能束缚我们的未来。我们仍旧拥有拥抱美好、幸福人生的权利。只要我们都能够放下对原生家庭伤害的“偏执”,在成长中感受疗愈,治愈自己。

欢迎大家关注私信我们,与我们分享关于自己的成长故事,我们会仔细查看每一封来信,对大家的疑惑进行详细的解答。

亲爱的朋友,我们下一期见。

END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I Hate My Family:' What to Do If You Feel This Way By Kendra Cherry 

[2]陈艳涛.(2021).原生家庭给你的礼物. 小康(30),91.

[3]郑惠月 & 张怡宁.(2021).原生家庭里受的伤,该如何“讨债”?. 心理与健康(08),74-75.


往期文章推荐

生活百态 | 电子游戏:是娱乐、灵药还是毒药?

情绪百花筒 | 放飞仇恨:然后继续前行

生活百态 | 思念是一种爱:此时此刻,你想念谁?

【人生第一站】01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法消弭但可超越


图文编辑:亦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