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联手发力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元宇宙产业再添政策驱动引擎
该意见全文如下:
一、总体要求
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对于促进人工智能更高水平应用,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和算力资源日益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对场景创新认识不到位,重大场景系统设计不足,场景机会开放程度不够,场景创新生态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工作的统筹指导。
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场景资源开放、提升场景创新能力为方向,强化主体培育、加大应用示范、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场景生态,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产业培育,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基本原则。
——企业主导。坚持企业在场景创新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场景创意提出、场景设计开发、场景资源开放、场景应用示范的主体。
——创新引领。面向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以前瞻性构想和开拓性实践为起点,运用新模式新方法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
——开放融合。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场景机会,围绕场景创新加快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算力等要素汇聚,促进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协同治理。尊重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性,共同为场景创新提供制度供给,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与监管规范相协调。
3. 发展目标。
场景创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产业增长的新路径,场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水平。
——重大应用场景加速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发现、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形成一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
——场景驱动技术创新成效显著。通过场景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优化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
——场景创新合作生态初步形成。初步形成政府、产业界、科技界协同合作的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体系,场景创新主体合作更加紧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场景驱动创新模式广泛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成为地方和行业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一批场景开放政策措施和制度成果。
二、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重大场景
4. 围绕高端高效智能经济培育打造重大场景。
鼓励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促进智能经济高端高效发展。制造领域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农业领域优先探索农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作业、农业地理信息引擎、网约农机、橡胶树割胶、智能农场、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无人机植保、农业生产物联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等智能场景。物流领域优先探索机器人分流分拣、物料搬运、智能立体仓储以及追溯终端等智能场景。金融领域优先探索大数据金融风控、企业智能征信、智能反欺诈等智能场景。商务领域优先探索多人在线协同会议、线上会展、盘点结算等智能场景。家居领域优先探索家庭智慧互联、建筑智能监测、产品在线设计等智能场景。消费领域积极探索无人货柜零售、无人超市、智慧导购等新兴场景。交通运输领域优先探索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技术在园区内运输、摆渡接驳、智能配送、货车编队行驶、港区集装箱运输、港区智能作业、船舶自主航行等方面的智能应用场景。
5. 围绕安全便捷智能社会建设打造重大场景。
以更智能的城市、更贴心的社会为导向,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态环保、医疗健康、教育、养老等领域持续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开展智能社会场景应用示范。城市管理领域探索城市大脑、城市物联感知、政务数据可用不可见、数字采购等场景。交通治理领域探索交通大脑、智慧道路、智慧停车、自动驾驶出行、智慧港口、智慧航道等场景。生态环保领域重点探索环境智能监测、无人机器自主巡检等场景。智慧社区领域探索未来社区、无人配送、社区电商、数字餐厅等场景。医疗领域积极探索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医用机器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疗设备管理、智慧医院、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等场景。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在线课堂、虚拟课堂、虚拟仿真实训、虚拟教研室、新型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校园等场景。养老领域积极探索居家智能监测、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等场景。农村领域积极探索乡村智慧治理、数字农房、在线政务服务等场景。
6. 围绕高水平科研活动打造重大场景。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解决数学、化学、地学、材料、生物和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新范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献数据获取、实验预测、结果分析等方面作用,重点围绕新药创制、基因研究、生物育种研发、新材料研发、深空深海等领域,以需求为牵引谋划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融合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和领域数据知识,实现重大科学问题和发现的研究突破。
7. 围绕国家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打造重大场景。
在亚运会、全运会、进博会、服贸会等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举办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应用提供测试、验证机会。鼓励在战略骨干通道、高速铁路、港航设施、现代化机场建设等重大建设工程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重大工程建设效率。
三、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能力
8. 强化企业场景创新主体作用。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计民生关键问题,围绕企业智能管理、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培育等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机会,开展场景联合创新。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等积极开展场景创新,参与城市、产业场景建设,通过场景创新实现业务成长。鼓励地方通过编制场景创新成果推荐目录等方式,助力企业实现场景创新突破。
9. 鼓励高校院所参与场景创新。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用于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场景。鼓励在成果转化中主动对接城市、产业的人工智能技术需求,开展场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工作的市场化导向,激活科研人员创新潜力。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场景创业,挖掘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场景创意,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
10. 培育壮大场景创新专业机构。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科技龙头企业、科技类社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等以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融合创新为导向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实践,聚焦产业智能化场景创新需求,建设人工智能场景创新支撑环境、引入行业场景资源、联合开展场景创建、孵化新企业新业务。鼓励市场化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促进服务机构发展,在人工智能场景发现、发布、对接、推广、培育等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多元主体合作的场景创新新机制。
11. 构筑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高地。
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场景为抓手开展创新试验,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突破、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等方面开展场景创新示范。推动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场景培育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升级等方面创新工作模式。
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开放
12. 鼓励常态化发布人工智能场景清单。
鼓励各类主体建立常态化人工智能场景清单征集、遴选、发布机制。推动地方政府、领军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征集场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场景大会、搭建场景发布平台等多种方式建立场景机会清单发布机制,面向人工智能企业定期发布场景机会,推动人工智能培育从“给政策”“给项目”到“给机会”转变。
13. 支持举办高水平人工智能场景活动。
鼓励各地举办高水平场景创新活动,发布场景创新成果、场景合作机会,为场景供给方、研究机构、企业、投资机构提供高端交流平台,加强场景创新主体交流合作。鼓励组织人工智能场景主题创新大赛,围绕社会治理、产业创新等需求开展场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性的解决方案。鼓励建设集测试、展示、路演、体验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体验区、展示馆等场景展示体验环境,定期面向社会举办场景展示体验活动,增强人工智能的科技体验感和获得感。
14. 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合作对接渠道。
鼓励地方政府、央企、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联合创新、优秀场景推介等方式促进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具有首创性、示范性的标杆场景项目落地。探索市场化场景合作新机制,在商业模式、项目采购、资金合作等方面形成符合场景特征的新制度。鼓励开展跨区域场景合作,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共同体,发挥中心城市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城市间场景创新合作。
五、加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要素供给
15. 推动场景算力设施开放。
鼓励算力平台、共性技术平台、行业训练数据集、仿真训练平台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资源开放共享,为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场景创新提供算力、算法资源。鼓励地方通过共享开放、服务购买、创新券等方式,降低人工智能企业基础设施使用成本,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的算力支撑。
16. 集聚人工智能场景数据资源。
推动城市和行业的人工智能“数据底座”建设和开放,采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提供数据开放服务。加强“数据底座”的安全保护,对个人信息、商业秘密、行业重要数据等依法予以保护。
17. 多渠道开展场景创新人才培养。
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在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教学中设置场景创新类专业课程,激发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场景想象力,提升学生场景创新素养与能力。鼓励开展场景创新人才培训,通过开设研修班、开展场景实践交流、组织场景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场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18. 加强场景创新市场资源供给。
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推动场景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市场化投资机构关注场景创新企业,培育一批“耐心”资本,为开展场景创新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行业大企业在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展场景创新过程中,为场景项目落地和成果推广提供供应链支持,优先将场景创新成果纳入供应链体系。鼓励孵化器、服务机构开展场景路演等活动,帮助企业寻找潜力场景。
泛元宇宙场景创新论坛
中国元宇宙领域场景创新首选资源平台
庹祖海
研究员(艺术研究),文旅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正局级),北京网络文化协会会长。原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弘
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姚前
博士,高级经济师,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原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荆林波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院长。
李欲晓
教授,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秘书长,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协调人。
徐志军
自然资源部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党委书记。
吕本富
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导,国家创新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郝志峰
教授,博导,汕头大学校长,广东省超级计算机应用产业联盟理事长。
孟虹
中央美术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信息办主任。
万劲波
博士,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
陈东升
国家发改委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执行副社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秘书长。
吕汉阳
博士,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伍刚
博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副总编。
吴飞
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国际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孙丽丽
驻华使节商务联盟秘书长。
于佳宁
博士,火大教育校长,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高泽龙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
杨曦沦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社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创新传播专委会会长。
贾振丹
中国广告协会数字元宇宙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纪少游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创始人、董事长。
颜景毅
教授,博导,郑州大学传媒发展中心主任。
臧志彭
华东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数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宜春
博士,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主任。
商容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副总裁。
孙劲
宝武集团拉萨总部总代表。
蒋子俊
雅昌文化集团CTO。
韦广林
中国联通集团文旅行业总工程师。
贡振国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总编。
王新明
中国广告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广告主协会元宇宙专委会筹备负责人。
徐远龙
元宇宙三十人论坛秘书长。
冷明
中关村人才协会秘书长。
彭和平
先驱资本董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分布式存储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
葛颀
中赫集团副总裁,工体元宇宙首席架构师。
邢杰
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元宇宙通证》作者。
翁飞
腾讯CSIG元宇宙生态负责人。
曹美英
万物岛创始人。
苗男
HOSVR 创始人。
王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品牌推广部主任。
马英武
快手商务总监。
李永洲
中科美城创始人,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创业导师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乐
四川省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秘书长。
郭文豪
江西省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理事长、南昌市互联网创业协会党支部书记。
林庆明
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秘书长。
谭贻国
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会长。
涂家全
深圳市增强现实协会副秘书长。
王亚军
河南省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网络文化协会会长。
王斌
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执行主席。
孙立
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余玮
上海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副秘书长。
赵炎强
甘肃省陇南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
徐亭
上袭(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未来研究会元宇宙分会筹备负责人。
王亚刚
深圳飞蝶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虚拟现实协会副会长。
王寒冰
北京河图联合创新科技有限公司CEO。
黄剑炜
杭州气味王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郭延朋
新幻象互动(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
刘国瑞
天音互动(北京)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斌
元蚁(深圳)数字文创有限公司创始人。
熊晓东
上海青瞳视觉合伙人、VP。
王兴灿
云楼创始人,微世界CEO。
李桢
元一畅想COO。
殷超
VS.work创始人、CEO。
王方
和利时国际会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亮亮
河北省电子商务协会会长、亮道股份公司董事长。
李西京
商街汇发起人。
宋达
广州商迪科技有限公司CEO。
王本兵
合肥翰飞科技创始人。
石岚
咖菲科技创始人、CEO。
纪智辉
世优科技创始人、CEO。
季嘉华
莱美健身CEO。
刘焱飞
深圳天使微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胡志超
北京银河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杜红超
元透社(深圳)互联网络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未来研究会元宇宙与未来产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