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这货哪来的》总导演陈英杰:触大千世界,见俗世人生
2018年,纪录片《人生一串》以独特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串联起七荤八素口腹之欲中一个个抚慰人心的温暖时刻。2023年,当原班人马携新作《这货哪来的》回归,这一回则带领观众品味了一段又一段五味杂陈的滚烫人生,洞见了一个野趣横生、多姿多彩的电商江湖。
《这货哪来的》海报
从“烤串”变“出货”,《这货哪来的》在热度与口碑方面均取得了亮眼成绩。播出后,影片在豆瓣获得了9.1的高分,并登顶B站纪录片热门榜TOP1!
纷繁多彩的情趣内衣诠释了怎样全新的两性关系?滇池之畔的斗南花市见证了哪些绵长的爱情?丧葬纸扎如何寄托事死如事生的体面?《这货哪来的》又是如何展现这些千奇百怪的“货”,如何描述这群有血有肉的“人”?影片内外蕴藏着怎样的巧思?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这货哪来的》总导演陈英杰,为我们分享纪录片幕后的创作故事和感悟体验。
陈英杰
《这货哪来的》总导演、总策划、解说,主要作品有《这货哪来的》《人生一串》系列等。
在拍摄完《人生一串3》后,陈英杰本打算放个长假,出品方淘宝的一个电话终结了他“蛰伏修养”的美梦。于是,陈英杰带上团队重新整装,《这货哪来的》也就此启程。
“有温度”、“烟火气”、“聚焦卖家”,是淘宝和陈英杰沟通项目时的三个核心关键词。面对浮沉商海、生意天地,陈英杰出于对“进行时的小人物故事”的偏爱,选择“于细微处见江湖”,以近二十组人物故事洞察电商百态。他提到,“我喜欢记录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如此,影片能触发观众以及创作者关于‘我该如何生活’的思考,提供直接的生活借鉴,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
《这货哪来的》以小卖家洞察电商江湖
采访中,陈导坦言,影片着眼于小卖家,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复杂性。“小卖家的面向复杂多样,对各种变化的反馈更为敏感剧烈,能拍到足够丰富的内容”;其次是差异性。“小卖家有着独特的个性魅力,选题差异性更强,更贴近大众。同时,与大型卖家相比,小人物的个性差异更易呈现富有人情味儿的细节。”最后是人文性。在商业的广阔天地中,捕捉这些卖家野性生长的瞬间,记录难以言喻的众生百态,“更容易传达出团队想真心表达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礼赞”。
输出“清新”两性观念的情趣内衣店主盐不浪
不锈钢雕塑界的“爆裂鼓手”——打料师傅老三
为全国卡车司机定制卧铺床垫的毛哥毛嫂
如此,我们得以看到,在电商兴起、贸易争端及疫情影响等诸多现实因素影响下,情趣内衣的店主盐不浪、卡车床垫的毛哥、不锈钢雕塑打料师傅老三等普通又坚韧、平凡又炽烈的小卖家们,如何怀着他们别样的坚守与追求野蛮生长。同时,《这货哪来的》在着眼于“货”,落笔于“人”的基础上,又融入现实的荒诞与浪漫,并与之起舞,让影片在寻常的烟火气中保持昂然向上的姿态。影片对百态人生的观照,亦让观众对琳琅满目的电商世界有了更为具象的触动与思考。
《这货哪来的》共锚定“美学大卖场”“舒适供应链”“治丧救助站”“仪式养成班”“体面提货点”“奇趣杂货店”六大主题。为了精准切入主题,创作团队做了充足的案头准备和田野调查工作。
《这货哪来的》部分分集海报
调研中,淘宝首先为创作团队提供了一个包含约2000家店铺的选题池以供甄选。同时,陈英杰拿到历年淘宝造物节及部分淘宝村产业带的店铺名单,一并作为选题策划的案头基础。此外,各分集导演围绕主题展开针对性搜索。从各类公众号、视频平台和节目,到各种杂志、微博、社会新闻,甚至包括道听途说,导演们尽最大能力收集信息。“我们不依靠这些资料挖选题,它们更大的作用是带给我们启发和思路,让我们建立起对影片的初始想象”,陈导说道。
影片走访了斗南这一世界第三大的鲜花交易中心
案头之外,陈导带领团队走南闯北实地考察。从慈溪小家电产业带、灌云情趣内衣产业带等基础产业带,到以义乌商贸城、斗南花卉市场等为核心的商贸产业圈,再到天津静海潘庄子民族管乐村、河北保定米北庄殡葬用品村等独具集群特色的淘宝村,又到先前经过联络调研的淘宝店铺和散落各地的民间手艺人,创作团队一一走访。
这一次,“烤”了三季《人生一串》的陈导切身体会到了选题范围大幅铺开的难处。“以前我们拍烧烤,选题面小,螺蛳壳里做道场,发力点在差异性,主张做深做透。这次正好相反,选题范围大,大得没边了”。将一众卖家的百态人生凝练于六集的纪录片,这对陈英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选题难度高,主题可拆解的意涵也十分多样,与各圈层的接触也更为复杂,好处是赛道变换带来了内容创新,观众更难预判我们的内容,但这需要导演有更高的掌控力。”
于陈导而言,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去想象节目最终的样子”,这里面涉及到节目调性、视听风格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看参考片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已经习惯在各种内容中触类旁通地寻找感觉。”不限于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各类视听作品成为了陈英杰的灵感来源。“这种参考绝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启发我们,如何拓宽思考的广度、维度、深度、尺度,如何保持思考的弹性,最终形成一个属于自身又具备开放性的节目样态。”
《这货哪来的》拍摄了“传闻”中华强北周围的闲置钢琴
“当然,视频不是我们学习参考的全部,公众号、微博、杂志等各种信息途径,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想象绝不比视频弱。”陈导提到,他曾在《新周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被放置在华强北周围的几架钢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钢琴能给嘈杂混乱到让人心烦的场域带来诗意和想象,也让真实生活留有荒诞。”于是,在拍摄中,陈英杰特意设计了这一“彩蛋”,并将其融入到第一集之中。“敏锐的嗅觉,让日常功课作用到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陈导感叹道。
以“人造万物,货见众生”为内核,《这货哪来的》串联起了一个个有滋有味的货和一位位有血有肉的人,萃取出酸甜苦辣的百味情绪,激发出影片故事的微妙张力。对于人与货的关系,陈英杰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在项目创作之初,陈英杰就给团队推荐了《麦哲伦航海记》《撒马尔罕的金桃》《超越边界的社区》《商贸与文明》等书。他说,推荐书单“是希望导演们能揣摩清楚两个问题,一为人与货物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二为二者关系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就像我们的制片人班木说的,电商的出现,让商品的生产者、生产环境、生产过程、运送过程等信息全部折叠掉了。”
连接全球的假发“许昌模式”
第三集许昌假发的销售举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对于顾客而言,一顶假发仅仅是购物APP上一个款不错的商品。但跟随纪录片的脚步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货品背后另有一番天地:这顶假发可能出自一位朝鲜大妈的编织之手,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来到顾客的手里。同样出自那位大妈之手的另一顶假发可能正戴在千里之外一位非洲姑娘头上。“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展开,眼前这顶或许已经戴腻的假发是否又焕发出光彩,你对它是否有了某些想象呢?当然,我们做节目尽量避免说教式的价值观输出,而是通过鲜活有趣的故事,让大家自然生发思考。”陈导解释道。
来源:B站UP主@蘸酱jamjam
他提到,在《麦哲伦航海记》中,茨威格详细介绍了东南亚的胡椒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欧洲,最后为大众追捧,价值奇高,“因为胡椒带着远方的想象,带着千山万水的故事,甚至还带着海风的气息来到人们身边,大家都觉得很新奇。但现在,我们也经常购买来自远方的水果、海鲜、手工品,但却不会像以前那样兴奋了。时代的进步让人们获得便利、增长见识,但当这种便利让人们的满足感、幸福感越来越稀薄时,人性会怎样变化呢?”在陈英杰看来,商品是人感知世界、建立自我的高频介质,每购买一个商品就建立一次关系,“我个人还是惜物的,也能感知到这种珍惜对人格的塑造。我希望人们能保持对商品的兴趣、珍视、想象,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从“串”到“货”,《这货哪来的》带给陈英杰的感悟还在持续发酵,他说,“以前我们秉承着‘一花一世界’的理念,认为烧烤的小舞台能映射出人间的大世界。现在看来,大的道理没错,但真涉及到具体而微的诸多细节,还是局限性很大。烧烤摊,我们可以谈论饮食男女,但谈不出情趣内衣;可以感慨生老病死,却说不到丧葬用品。”陈英杰表示,他团队的理想正是用纪录片触摸真实的大千世界,见识红尘俗世的各样人生,“从这个角度讲,在创作中,《这货哪来的》比《人生一串》更过瘾。”
陈导在《这货哪来的》的收官寄语
如同《这货哪来的》片尾所言,主创团队无意描述一个物欲世界,而是试图感知大地上顽强的生命律动,捕捉街头巷尾从未停息的声声吆喝。“风,起于青萍之末,这货大多出自一段默默无闻的生活。”我们触动于平凡个体的诗意绽放,更有感于纪录片的聚沙成塔,用小而锋利的刀口,洞见了一个跌宕精彩的电商世界。一沙一天地,细微之处亦有不息的侠义江湖。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王 侯 李金斋
编辑:李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