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镜头下的生灵:动物题材纪录片的视点分析与价值探寻

高晓敏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2024-04-01

在漫长的自然和社会演进过程中,人与动物之间始终具有较高的粘合性,两者相互介入、相互影响,呈现强互动关系。在电影出现的较早阶段,人们有意开拓各种类型的影像拍摄,动物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题材。1898年,先锋电影制作人奥斯卡拍摄了《柏林动物园的幼狮》《猴子与驯兽师》等影片。此后,动物题材纪录片数量逐渐增多,在发展中成为国际市场流通里竞争力最强、商业价值最高的纪录片类型之一。不同动物题材纪录片因为聚焦视角、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其呈现出的动物形象与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



动物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始终暗含着关于人和动物之间该建立怎样关系的伦理性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强调人与自然界主客分离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投射于影视艺术内容之中。早期动物题材影片拍摄场地主要在动物园,这种笼内外束缚与被束缚者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处于上位者身份对动物进行高位俯视的凝视视角,也凸显了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控制与操控的本质特征。


渐渐地,动物纪录片的拍摄不再局限于单纯记录下动物在镜头前的状态,而是以一种猎奇性、娱乐性的视角对动物的行为状态进行干预。1903年的影片《电击大象》拍摄了大象“普鲁西”脚上贴着电板被反复通电处死的过程;狩猎式纪录片《狩猎白熊》《狩猎河马》用猎杀的恐怖场面满足观众对于奇观性的视觉期待。


《电击大象》海报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自然保护的觉悟提高,二十世纪中后期,生态美学思潮兴起,越来越多纪录片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纪录片《海豚湾》意图用影像质询回应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当海豚的血染红半个海湾,镜头语言的呈现不再是冷酷性凝视,而是一种观察和拷问,希望以此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觉醒,让人们去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重新思考与动物相处之道。


海豚湾》中死亡海豚的血染红了半个海湾
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变为更加尊重和平等的状态,纪录片的拍摄也更多采用安静、不介入的观察态度。4月6日,系列纪录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中的第二部《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在CCTV-9播出。拍摄团队对动物生存状态并未进行过多干预,而是通过长期跟踪拍摄,讲述了“大红”和“蓝哥”两个金丝猴家族的生存繁衍故事,将金丝猴的生死命运、猴群的等级架构等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


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雪豹的冰封王国》海报


《野性四季》第一部《雪豹的冰封王国》的主线是一只雌性雪豹安家产子、照料幼崽的过程,忠实记录了三江源一片隐秘山谷中动物的生存状态。《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的摄制组则在积雪长达数月的广袤野生王国中,小心翼翼地潜行、日复一日地等待,让猴群习惯、乃至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捕捉到它们毫无戒备、完全野性的一面。从凝视到观察,动物题材纪录片的视角变化,让我们对动物的习性、样貌、生活环境等信息产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也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念的变化历史。


《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里焰尾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当某个动物种群或者动物个体成为镜头下的主角时,许多创作者会试图用人类的思维模式去对其行为举止进行积极解码,并通过镜头语言、解说词等视听元素,以及戏剧化的情节建构增加影片的可看性、吸引观众注意力。在创作者的有意选取之下,人与动物之间会产生“通感”联动,观众也由此产生更加沉浸式、带入式的心理情感体验。


首先,动物拟人化是建立人与动物之间“通感”联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对动物种群进行群像式、全景式的大范围记录具有较大难度,也容易使作品陷入叙事线索庞杂、主题模糊的尴尬境地。所以,拍摄团队一般会选择聚焦某个动物个体或者某个动物家族进行拍摄,并对其命名,如《最后的狮子》中的单身母狮马蒂陶、《大天鹅》中的天鹅夫妻“肖城”和“美峡”、《王朝》中黑猩猩家族的首领“戴维”,从而增强观众对动物的记忆点。


《最后的狮子》《大天鹅》《王朝》海报


拟人化手法还包括将影像文本中动物的行为解读为由情绪带来的反应,使得观众产生心理层面移情。纪录片《大天鹅》中,雌天鹅“美峡”在雄天鹅“肖城”去世后,为保护六个孩子、守护觅食领地,在水面上飞翔一整天,最终累得动弹不得。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自觉将雌天鹅的行为缘由解读为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孩子的深爱,并将此类情绪进行感觉转移,联想到人类的家庭情感。在《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中,觅食的靓靓将自己的小猴宝遗落在危机四伏的林地里,观众不由得会陷入小猴宝会不会遭遇危险的担忧之中,亲情至真至纯,人与动物的爱子之情紧密联动,人们也在无形之间走进了自然,走近了动物。


雌天鹅美峡为守卫自己和孩子的领地向别的天鹅发起进攻


其次,镜头的拼接组合在动物题材纪录片“通感”联动的建立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创作者通过镜头的编排创造强故事性的效果,并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在动物身上进行无形投射。


《雪豹的冰封王国》中,小雪豹在母豹出门觅食后趴在洞穴边,镜头将喜鹊和川西鼠兔的特写画面同小雪豹张望外面风景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一个天真、懵懂,对外界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雪豹幼崽形象跃然屏上,引人怜爱。在《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中,“蓝哥”“靓靓”和新生小猴一家三口聚集在一起,小猴不断抓挠蓝哥,蓝哥充满耐心、并未对其行为表示不悦,一位慈父由此凸显,展现了一个小家庭的脉脉温情。同时,另一边是刚失去孩子的母猴“焰尾”——影片用几个特写镜头交代了小猴的死亡状态和“焰尾”对孩子的不舍两个家庭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较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效果。在“通感”联动中,人们看见动物们的生存状态,感受动物们的喜怒哀乐,建立了与影像、与动物本身之间的亲密关系。



雪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蓝哥作为父亲对小猴的调皮表现出了耐心、温柔



人们所成长生活的区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并不能通览这个世界的全部面貌,而动物题材纪录片很多都深入深山密林、幽深峡谷。用摄影机带领观众到达了日常生活中很难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地方,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通过镜头同平日难见踪迹的野生动物进行亲密互动,这也是动物题材纪录片的重要魅力所在。《雪豹的冰封王国》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三江源地区的幽秘山谷的壮美,以及雪豹、牦牛、狼、狐狸等动物的多样生动;《金丝猴:勇者的世界》中,我们领略到了神农架地区森林的葱郁,被猴子家族的机敏和聪慧感染触动。镜头下展示的生灵之美,真实灵动,体现了动物题材纪录片的独特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被雪豹盯上的牦牛群正在山谷地带悠闲生活


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动物题材纪录片还为我们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提供了一定空间。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对待自然、对待动物的态度变化过程。从以人类为中心,对自然生态资源无节制地利用和掠夺,到对自然予以保护、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百年历程,时至今日也依然走在修正和进步的道路上。


神农架金丝猴王国里风景壮美


总体来看,动物题材纪录片经历了以俯视性、介入式的视角到平视性、客观化的视角转变。这不仅是视角的转变,也是思维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在镜头守望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走近动物的生活、了解其生活习性,为其良性生存繁衍提供一定的保护力量。《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系列纪录片中,自然环境粗粝且真实,雪豹、岩羊、牦牛、金丝猴等动物在其中生存繁衍,充满质朴蓬勃的生命力。这样的影片将一个生动鲜活的动物世界呈现出来,使得我们更加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更加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力度,在品味动物题材纪录片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带来了心灵的感悟和触动。


参考文献

[1]王琦,刘星伶.媒介变迁视域下动物题材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1),95-102.

[2]王燕灵,纪莉.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摄影机“凝视”——野生动物纪录片叙事策略及心理机制研究[J].鄱阳湖学刊,2022,(05),108-115+127.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往期回顾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王 侯 李金斋

编辑:高晓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