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博伦:非婚生育是个人命运的探索
前言:四年前北京市有关规定,非婚生育无法享受生育保险,想给孩子上户口,必须提交父亲和孩子的亲子鉴定,即便两人都是第一胎,也必须缴纳社会抚养费。四年前非婚生育的沈博伦在网上发起众筹,但很快被下架,伴随激烈争议。四年后,生育率持续走低,北京市政策悄然发生变化,上户口不再强制限制,社会抚养费也不强制追缴。复盘一场非婚生育,需要时间,本文以采访口述的方式深度见证了当事人非婚生育的生活。
对婚姻、生育及相关法律关注的朋友不妨耐心阅读,也期待您关注转发,让不同的生活样貌被更多人看见。——多元家庭网络
(沈博伦的女儿 图片由受访者拍摄提供)
受 访 者 档 案
受访者ID | 沈博伦
生理性别 | 男
年龄 | 29岁
婚恋状况 | 单身爸爸
性取向 | 目前直
(沈博伦与女儿 图片由受访者拍摄提供)
法律需要证明我是我女儿的爸爸
于是我做了 D N A 亲 子 鉴 定
2014年9月的一天,我在上网,孩子的妈妈发微信告诉我“我做爸爸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就两个字“雾草”——会有点高兴要有个孩子了,因为我一直都喜欢孩子。但你也知道有一个人要跟你绑在一块儿了,你没有办法很自由的做很多事情了。
后来跟孩子妈妈明确分手是在怀孕期间。我们没有决定要不要这个孩子的过程,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我们一直知道会有很多的麻烦事儿,要被罚款上户口很困难之类的,但从来没想过要走捷径,比如说先结再离这样的。
关于社会抚养费我们做了一些功课和尝试,发现里面确实有很多问题和弊端。这还不是一个简单交钱就行的事,它需要走很多流程,这流程就包括你要证明孩子父亲是谁,不然的话,凭什么是我交呢,换个男的交也行。
总共交了4万。
政策要孩子的爸爸妈妈来交,所以它才要证明孩子的爸爸是孩子的爸爸,孩子的妈妈是孩子的妈妈。两个证明都得存在。孩子妈妈她有出生证明,我需要证明我是我女儿的爸爸。
于是我做了DNA亲子鉴定。
当时就觉得做呗。我可能是全世界大部分男性里少有的能知道自己孩子是自己孩子的人。别人只能从心理上承认这一点,我是从科学上证明了这一点。
众筹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让大众知道这个流程多荒诞
我们不结婚生孩子,就需要向社会缴这笔抚养费。
当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它鼓励的是大家少生,没有结婚生的孩子,说难听点就是私生,私生其实就是多生了嘛。
这不能叫不合法,它应该叫非法,它不会坐牢,但是它会罚款。它是用各种手段来让大家少生,限制大家的生的产量。但现在你看,突然又用各种手段来刺激大家的产量。这些手段,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
当时是我提了一句众筹的事,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众筹,就是要让大众知道,这个流程是多么的荒诞。实际上非婚生育的情况很多,比如说男的跑了,如果你也是这个流程的话,那这个孩子永远上不了户口。
这个事情其实可以看成一个项目,独立的项目,一个针对社会议题的项目。虽然当时有很多媒体报道,但它到不了一个运动,但我觉得它是一个社会的行动,是一个工作,所以还是比较辛苦的。那时候孩子的妈妈需要哺乳,所以她参与的比较少一些,都是由我来参与。所以很多压力是转嫁到我个人身上的。孩子的妈妈在后期才接受了一个正式的媒体采访,其余都是我来去接受的,所以基本都是在保护她和孩子这一边。
实际上我们的议题很简单,就是关于两个单身的人可不可以在一起生个孩子?
四年后再回看,再应对一遍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众筹,大方法和大方向不会发生太多变化。现在会有一些比较清晰的策略或技巧,发声的媒体也要有一些筛选,重点会放在单身生育本身。
(沈博伦与女儿 图片由受访者拍摄提供)
做爸爸只是一件事情
交接养育孩子并不奇怪
忽然有个孩子出现在生命里,一开始也有些烦恼,与快乐共生的,有时候跟她在一块挺开心的,陪着她,玩一会儿,烦恼就是我累了,她还要烦我,就是这种共生的状态。
之前孩子小,为了照顾孩子方便,有时候我会住她家,我也回自己家,看情况。现在孩子大了,就商议分配时间每周各带几天这样。我和孩子妈妈现在相处挺好,经常会有一起吃饭一起陪娃玩的时候。一般我从学校接她回家,在我家住几天后,我们仨就一起吃顿饭或者出去玩儿会儿,然后回到她家。没时间的话,我们就约定一个地方交接一下,就一直是这个模式。
作为一个爸爸,或者单身爸爸,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这其实跟工作一样,它只不过是一件事情而已,宏观的看,它没有太多特殊性。但是在带孩子上确实有一些挑战,我也一直在学习。
比如说,当你跟一个孩子相处的时候,你始终不能做自己,甚至可能都不要成为她的朋友。你要成为她本身,这是我的结论。你必须要成为她,尽可能去融入她,才能够陪伴她。不然你持续抱着你的自我的话,带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的困难。
尤其是我这种一个人带孩子,不像是有一家人帮你带、保姆帮你带,这个任务分给了很多人,你还可以做自己。所以当我带的时候,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跟她在一块,我吃饭跟她在一块,做饭跟她在一块儿,我睡觉跟她在一块,我拉屎她也跟我在一块儿,她玩游戏我也跟她在一块,我玩游戏她也跟我在一块,看个电影我们也得在一块。就是说她是无时无刻不在一起的状态,现在这个阶段是没有可能分开的。可能过一段时间上学以后会慢慢好一些。
她小的时候妈妈比较忙,我经常会一周带三天到四天,全天24小时一个人带,但非常非常辛苦。目前这个阶段我很承认我的精力和能力,全整天的话一星期其实只能带两天,偶尔三天是最多,极限了,我需要做其他事情。这是跟孩子的妈妈共同商量的,其余时间就由其他人负责,我得休息恢复,从带她的疲劳中恢复。同样,她妈妈也需要做其他事情需要休息,所以会有其他人来帮忙。只是我们两边的带娃模式不同。
一个孕妈朋友说,生了孩子就不能做艺术家了。我倒是不完全认同这句话,但是她这句话也不错。
从我的角度来说,做爸爸,或者作为单身爸爸这件事情,搅扰倒算不上,主要是改变了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占用,仅此而已,但我在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沈博伦的女儿 图片由受访者拍摄提供)
从父母那里带来的
我将过滤提纯之后给到我的孩子
我父亲是北京的,母亲是上海的,我成长的阶段,甚至包括他们成长的年代,这两个城市是对立的,我爸妈之间也是两个城市之间的对立,我需要在两个城市间转换,在我看来这样的文化冲突,我也得到了一些反馈和吸收。这对我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我看到两边的弊端,自大的一面,另外一方面我会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归属感。它其实是好和坏对立的,但我觉得都OK。所以对我个人来说,也有很多的环境因素导致了我必须要努力的去寻找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是属于哪里,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还有很多从父母那带来的模式。
比如咱们这辈的父母表达爱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多给你吃点东西,这个我也学会了。我也会跟女儿说要不再吃点,她说不要吃了,我说你是不是没吃饱,她说不要吃。这个方式其实是非常粗糙,但这些内容是要你长期自我观察,自我修正的,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我父母都比较强势,他们做很多事情,基本上都需要按他们的规则来。他们也会给我一些空间,但宏观来说,框架是不可撼动的。所以有些问题上,我也会这样,会变得非常的固执和焦躁,我的孩子她也会固执和焦躁,这个时候的冲撞,你就会发现,哦,好像之前父母也这么对我的,但是我不太喜欢,所以我需要停止这么做,我需要做一些调整。
刚有孩子的时候,父母希望我结婚,他们还是有一些世俗的标准的。再加上我选择了从事一条独立创作的路,和他们最早设计的做金融挣大钱背道而驰,所以现在标准降低到了你只要有社保就可以了。这些过程里,对待完全不同价值观的一辈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对话空间的,都是直接硬刚。
父母与子女关系——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形态,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我并不觉得,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就是唯一的、最好的形态,父母和子女相互憎恨也很正常啊。相互不搭理、讨厌和不见面也是一种关系。就像系统也有很多种一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人生到一个阶段生活和生命的活力不够了,所以需要生孩子,这个意义是非常强大的。生孩子这件事情,它是一个强刺激点。尤其是小孩子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它的变化是指数级增长的。
但对我来说,我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原动力交付给任何一个对象,哪怕是自己的骨肉。所以我不会因为我有了孩子所以我要怎么样,那样的人和那样的亲子关系迟早会出问题。
对我自己的女儿,我在成为她的过程就在给她爱,但爱是很抽象的概念,可能是爱吧,可能是责任吧。但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我对她也是有需求的。我会想念她,我会想见到她,我对她的陪伴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我自己需要,这个是一个互相需要的过程。
我认为所有的父母,选择生孩子这件事情,都是父母自私的选择。包括我自己,我生她就是自私的选择。我当时没有觉得她是为我的生命赋予了意义。我觉得这个选择本身是自我的。因为我一直挺喜欢小孩的,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挺好玩的。
但小孩是没有选择的。任何一个生命的个体你问过那个精子想来吗?没有。自由意志是什么?你连生命都没有自由意志选择。
可能这确实是命运,你投胎在了这个家庭,在这个时间段,生活在这个国家。在这个家庭跟他们发生了关系,父母关系、子女关系。这个是命。但是如何去相处,你父母是怎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的人,你们的关系以及你们之后的发展,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只是命,也是你个人的选择。
(沈博伦的女儿 图片由受访者拍摄提供)
非婚生育是我负责任的选择
当年反对我的人现在还要反对吗?
我大部分的同学当年是不能理解的,当年是持反对态度的。
一个是反对不结婚生孩子,一个是反对众筹生孩子。他们反对的理由,非常具有指向性——他们觉得我这样是不负责任。具体说来不负什么责任,他们在当时是说不太清楚的,或者说能说清楚但实际上我都想到了,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但他们依旧带有一个反对的态度,更多是情绪上觉得要反对,但理性上没有太多深入的思辨。
比如他就觉得你这样对孩子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孩子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那什么是完整的家庭呢?怎么样才叫完整的家庭呢?完整的家庭幸不幸福呢?这些东西他们是没有过多去考虑过的。
我是充分考虑过很多以后,做的选择。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不是一个负责的选择,但对我来说,这反而是一个负责的选择。
当时我们都很年轻,在我们这个年代,26岁生孩子很早了。同学当中,我基本上是第一个。他们结婚都没结,可能还是单身。四年过去了,该结的都结了,孩子也有了,我也发现了一些别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当时的大学同学结了又离了的也有。刚开始可能觉得结婚多么美好,后来发现是一坨屎……回过头来跟我说,你还是继续探索探索吧,探索完了告诉我。
这几年也会很明显的感觉到,个别的人的态度有所转变。他们有过给我反馈说,开始慢慢理解了一些事情了。还有一些同学,比如说有女同学也当妈了,孩子的父亲是谁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现代社会的生育本质上是女性可以独立完成的选择。单身妈妈这种情况,如果拿到今天来说,当年反对我的那群人,会反对她吗?对不对,就是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能出现越来越多非婚生育的声音我觉得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近30年来经济好很多了,你有这个能力一个人生孩子。过去不要说观念上,你连经济上都没有这个能力。你必须要跟另外一个人结合,一块儿干。
第二个是观念上的。尤其在一线城市里,你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你通过互联网冲击,看到了国外是怎么生活的,看到别人是怎么生活的,看到了包括像我这样的案例怎么生活的,你看到了别人的选择是怎么样的。好像像我这样的也不是很糟糕。分开带孩子,好像也挺好的。你也听说了,你也看到了越来越多人是怎么干的,孩子出来也不是个畸形,对吗?
第三是观念上要分很多层面。比如说90后和00后这两代人,他们对于个体自我的察觉,比80后、90后要强很多。个体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你对个人感受拷问越多,你对各种选择的质疑也就越多。今天考虑婚姻的人在下降,其实考虑很多事情的人都在下降。它其实是和我们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是一体的问题,我们都在考虑个人的选择,个人的生存命运。各种东西搅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其实不光是婚姻的问题,它更是关于个体性的问题。
(沈博伦的女儿 图片由受访者拍摄提供)
个体性飞速发展
多元家庭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来阐释这个问题。我们在讨论一个家庭的时候,重要的是每一个人。50年前,大家生活在一个弄堂里,一个胡同里,邻里都是非常熟络的。你今天出去上个班,邻居可以帮你看一下孩子。但是今天,我隔壁住了一个跟我女儿年龄同样大的男孩,我们从来没有一块出去玩儿过。这个问题在于——什么是家庭呢?
在我看来,50年前的家庭,可能就是整条弄堂都是你的家庭,到今天就变成了像我这样的,家庭都是解体的。我们全家人都不在一个地方,有的在北京,有的在上海,有的在澳大利亚,有的在美国。没有超过两户人家在同一个城市。那这个家庭单元从邻里之间的大家庭,啪,一下缩小为三口之家的小家庭。
对于100年前的人来说,这是可以想象的吗?不可以想象,因为那时候家庭是20个人的大家庭。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家庭的概念是什么?你非要说三个人才是家庭,就完整了吗?
非洲有一句很古老的话就是,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落。它讲的其实是说我们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很多很多人的关爱,他不只是需要三个人,三个人这种家庭形式其实也是非常单一的。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的不是一个名义上的家庭,今天是3个人的,30年前是15个人的家庭,明天可能就是一个人的家庭。那什么是家庭?
我们讨论的就是一个人成长需要什么?一个人成长需要的是跟很多人接触,所以这是为什么我送她去幼儿园。虽然我很反对中国的教育,但是我依然选择去幼儿园的目的是因为幼儿园有人。对于教育来说,对于成长来说,需要的是人,是要我出席,我一直在,妈妈一直在,或者周围的邻居、照顾她的人,一直在陪伴她,这不就够了吗?
她需要的是更多不同、很多元的文化的人。我跟她妈不一样,她妈跟她爸妈也不一样,我跟我爸妈也不一样。她要接触的是人,那这种人导致的是我们有更多丰富的体验和成长经历,而不是一个名义上的家庭,不要固化在一起,这个概念太狭隘了。
(沈博伦的女儿 图片由受访者拍摄提供)
Ending
如果你也有非婚生育的想法,我的建议可能不是特别的实用,但是我认为是最根本的——去衡量你自己的个人情况,了解清楚你个人的诉求:经济条件,时间条件,是否有相对通情达理的伴侣,无论现在的另一半,还是跟你生孩子的另一半。
如果这些都OK,你是经过深思熟虑慎重考虑的,就去做吧。
多元家庭网络:
感谢沈博伦接受我们的采访,让我们听到非婚生育丰富多元的生活样本,一位单身爸爸,一位社会观察者思考者践行者的真实故事。打开思路,丰富多元,前路漫漫,一起走啊。
多元家庭网络期待你的故事,来稿请戳>>>当你说出,社会将不再沉默
转载/合作/法律政策咨询等 请添加多元家庭网络个人微信▼▼▼
更多故事
访谈 | 阿烂
编辑 | 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