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大学校长:转变观念是人才引进的制胜法宝

 
关注学术桥Acabridge,了解最新学界动态

引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不但要有能够吸引人才的“橄榄枝”,更要有适合人才发展的“金土地”。人才评价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



近日,“双循环”新格局下人才评价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期间,人才专委会对东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夏庭就新格局下高校人才评价与发展工作新变革和新思路进行了采访。


 冯夏庭 

东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



//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的责任使命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冯校长认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优秀人才有着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源源不断的为各行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推动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承担的时代使命,也是每一名高校教师肩负的首要职责。“能够不断培养出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合格接班人”,这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最具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值得每一名高校教师奋斗一生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东北大学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再造”,分学科推进一流基地建设工程,努力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立德树人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师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成为“大先生”,就要做到既能在实验室里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又能在课堂上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对于新时代高校教师而言,这是一种使命、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趋势。立德树人是根本、教书育人是天职,牢牢抓住了人才培养,优良的精神文化才能代代相传,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因此,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精心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年来,除严格落实教授上课制度外,东北大学已将“辅导员”“班导师”等工作经历作为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并为长期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教师晋升教授开辟了专属“绿色通道”,以此引导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

转变观念,是人才引进的制胜法宝

//


谈到人才引进,冯校长表示,东北大学人才引进工作从实现“人才回流”,再到现在的“人才汇聚”,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不同高校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员结构、发展实际等对人才进行科学定义,形成有特色、有侧重的引才理念,这样才能选对人才、抓牢人才、用好人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地域间、高校间的不良竞争,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促进教育平衡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是东北大学不变的办学理念,所以东北大学的人才就必须要有“至诚报国、敢于担当”的鲜明底色,这就是大学给教师烙下的文化印记。

引才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短期内获得更多的论文、“帽子”,而是通过人才引进,打造结构完整、梯队合理、动态发展的高校人才生态系统,构建优势互补、交叉融合、交流合作、协同进步的团队发展格局,形成教师之间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工作态势,为培养一流高校教师队伍提供持久动力。近年来,得益于一大批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东北大学建立起近30个能够紧密结合“四个面向”,引领优势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创新科研团队。近两年,学校正在积极探索以创新团队为单位的人才评价模式,以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为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引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不但要有能够吸引人才的“橄榄枝”,更要有适合人才发展的“金土地”。广阔的空间、优质的平台、宽松的环境,这些都是让人才能够安心干实事、干大事的前提条件。要关注人才的成长发展,结合不同人才发展特点与需求,改革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简化工作流程,为人才提供更便捷、实效、人性化的服务。在这方面,东北大学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例如施行“协议年薪制”与“长聘制”,延长考核周期,激励人才投身于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以“人事权放管服”为着力点,在“人才特区”下放聘用、考核、绩效、学术评议等人事自主权,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容许失败的科研氛围,不断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

着眼大局,是人才评价的基本遵循

//
冯校长在采访中表示,高校在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的过程中,要始终着眼于“两个大局”与“四个面向”,引领各类人才自觉将个人发展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要致力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办大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更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产业经济发展为导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为此,东北大学着眼深地深海、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前沿,在持续强化“控制科学与工程”、“冶金工业流程”两个学科群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生命健康培育”、“基础学科提质”、“人文社科繁荣”三大工程,目的就是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战略布局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人才评价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应聚焦于国家发展,要坚持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等“五唯”倾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鼓励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


识别二维码查看冯夏庭在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发言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李志民:高校评价改革落地重在因地制宜守住初心

青年学者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在国外学习工作20年的院士这样回答

柳贡慧:要用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从人才服务角度看人才:高校人才评价标准应具国际视野

“双循环”新格局下人才评价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