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爱博士“青椒”群体,其实可以这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考博圈 Author 浴火凤凰

现代博士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生产教授”,所以关爱博士“青椒”,其实,就是关爱大师、关爱大学!当代博士“青椒”群体要能够“走出去”、“走下去”、“沉下来”。



源:考博圈作者:浴火凤凰注:本文以第一人才叙述,文中的”我“指作者

一篇名为《市场机制导向下博士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成果指出:现代博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教授”,即培养学科接班人。


对此,我深表赞同。毕业之后能够进入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这是几乎是所有博士生的首选项。


然而,随着博士教育规模扩张和教师职位数量的不足,相关院校对学历层次、教学潜质、科研学术成果等方面设置了硬条件、立起了高门槛,成为“青椒”的竞争日趋惨烈。


不过,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青椒”们的整体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升,他们的思维视野更加开阔、能力素质更加全面、发展后劲更加强劲,是一支思路活、起点高、能力强的教学科研生力军。

其实,同样是博士“青椒”,由于其毕业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随后的发展境遇、面临困难也有所不同,必须区分类别加以关爱。

1
不同类型博士“青椒”的特色


博士“青椒”的划分标准有很多,比如学科方向、年龄阶段、科研成果等等。


如果以博士培养院校为标准,那么,博士“青椒”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群体。


一是本校土生土长的博士“青椒”群体。


相对来讲,这些“青椒”能够迅速实现从博士生到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团队融入上先人一步。


原因就在于,他们长期在本学校学习工作,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学术背景、管理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都非常熟悉,任教后,对个人发展路径有着清晰的规划,从而适应期短、进入状态快。


在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他们投入精力大,在博士生导师及其团队的继续指导帮带下,进步相对比较明显。


在科研课题的研究上,他们基本能够延续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与现有研究团队、研究方向高度匹配吻合,大都很快成为团队骨干成员。


二是本校与外校联合培养的博士“青椒”群体。


这些“青椒”理论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在基础研究上独树一帜。他们被选送到其他一流高校学习深造,能够紧跟国内外科技前沿,开展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学术水平明显提升,学术能力达到一流高校的水准。


任教之后,他们大都继续与联培导师和科研团队保持常态联系沟通,及时获取信息资源,争取支持帮助。


三是从外校引进的博士“青椒”群体。


一般来讲,外校引进的“青椒”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突出,在科技创新上优势明显。


他们博士生时期大都是佼佼者,理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能够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高校良好科研氛围的熏陶下,经过大项科研课题的实践历练,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比较强。


此外,还有不少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学术视野更加开阔,创新能力更加突出。


2
博士“青椒”们面临的现实困难


虽然都是博士“青椒”,但是在进入院校之后,每种类型的群体都会面临一些共性的困难,还有一些特有的难题。


部分博士“青椒”适应周期长,进入状态慢,出地“水土不服”现象。


对联合培养的博士“青椒”来说,外学期间从事的研究基础性强,任教后他们的研究方向一时难以与本校学科方向紧密贴合,研究成果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推广应用,从而导致“成果不少但很难落地”的尴尬局面。


对外校毕业博士“青椒”来说,他们面临全新的工作环境,无论是从博士期间的科研背景还是科研方向,都与学校担负的科研任务有较大区别,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契合点,自身科研优势难以发挥,融入学校科研团队也比较困难。


博士“青椒”普遍对学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要求有畏难情绪。


“青椒”们在博士期间一直从事科研工作,普遍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基础比较薄弱。


任教之后,他们一边延续或探寻自身研究方向,一边开始着手锻炼提升教学能力,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过学校教学关的要求下,他们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教学与科研难以做到两头兼顾。


从以往学校的评价标准和成功范例来看,教学和科研俱佳的青年教师往往在晋升高职上占有比较优势,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硬”已成为普遍认可的成功之道。


由此,很多“青椒”把大量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校优比赛、科研报奖上,导致教学科研有短板的“青椒”感到发展空间压缩、成长遇到瓶颈,奋斗精神削弱,工作积极性降低。


博士“青椒”受编制数量限制,晋升渠道不畅。


近些年,全国各高校的人才引进力度比较大,但受政策条件限制,造成同年龄段、同职级别的青年教师扎堆的现象日益突出。


再加上,学校高职编制数量有限,每年晋升的数量仅为符合晋升基本条件青年教师总数的20%左右,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难以获得提升,人才积压现象日趋严峻。


博士“青椒”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尤为突出。


“青椒”大都三十岁出头,工作处于适应期,家庭处于磨合期,两者经验都比较缺乏,生活矛盾困难易于多发。


特别是联合培养和外校博士“青椒”,他们的家属大都在外地,有的在老家有正式工作,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有的夫妻团聚后但难以就业,家庭经济压力偏大。


加上其子女大都年幼,在没有老人帮助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照顾,导致难以完全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3
关爱博士“青椒”群体的四点建议


强化宏观调控,提高博士“青椒”引进的计划性。


着眼学科长远发展,搞好人才规划筹划,把握好人才引进的节奏节拍和数量规模,避免因盲目进人引起的人才扎堆、资源浪费、不良竞争等副作用。


优化学缘结构,丰富人才引进渠道,增加联合培养院校数量,拓宽接收博士生院校范围,进一步加大考察选才力度,多引进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教员。


加强分类扶持,提高博士“青椒”培养的针对性。


针对不同博士“青椒”群体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弥补短板、固强补弱。


本校毕业的博士“青椒”,多鼓励“走出去”,建立常态化对外学术交流机制,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争取资源。


联合培养的博士“青椒”,多鼓励“走下去”,多去了解学校的实际需求,找准自己专业特长与学科建设的契合点,做到学以致用。


外校引进的博士“青椒”,多鼓励“沉下来”,为他们指定明确校内导师,帮助他们将科研方向尽快调整到学科体系范围内,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融入教学科研团队。


在发挥博士“青椒”科研优势的同时,也应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对他们教学能力提升要有一个宽容期和过渡期,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对本校毕业的博士“青椒”,可及时安排跟学、跟研等活动,对联合培养和外校毕业的博士“青椒”,可待其工作一两年对学校情况熟悉后,再安排相应活动。


坚持用人所长,提高博士“青椒”使用的科学性。


健全完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的考评,不仅要采纳学校教学督导组的评价意见,更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并且以后者为主,将学生的评价作为教师授课效果质量高低的根本指标,以此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鼓励教研兼优的同时,学校可以开辟“绿色通道”,允许他们一头冒尖、特色发展,提升政策制度的全面性、包容性,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还应严格落实学校团队建设青年比例要求,为青年教师开辟“特区”、设立“专座”,让青年教师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学校中心工作上来,充分发挥好人才的使用效益。


抓实关心关爱,提高博士“青椒”服务的精准性。


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困难多、压力大,思想顾虑多、情绪易波动,应当把这个群体突出出来,真情关怀,真心帮助,将学校的相关保障措施落实落细见效。


在干事创业之初、组建家庭之初的重要档口,帮助他们理清个人发展路径、了解家庭生活特点,树立工作和生活的坚定信心。


对个别思想波动大的青年教师,要跟紧贴上,摸清实情、找准症结、答疑释惑,帮助他们卸下“包袱”、安心本职。


学校应将每名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拉单列表,作为重要议事内容,定期研究,积极协调,逐步解决。


对在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在上级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生活方面的优先优待。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现代博士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生产教授”,由此,关爱博士“青椒”,其实,就是关爱大师、关爱大学!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青椒请笑纳!部分高校首聘期考核要求公布!附教授宝贵建议

了不得!二本青椒回武大做博后,发表重磅Nature论文填补领域空白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