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晋院士李劲松:以前想做公务员,现在只对科学感兴趣

来源:上观新闻

50岁的李劲松几乎一头白发,但看上去精神抖擞,一聊到科学就特别兴奋。

其实,直到硕士毕业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做公务员,后来有不少机会开公司,他都放弃了。在梦想的跌跌撞撞中,他发现自己原来只对科学感兴趣。

今天,这位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新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1

acabridge.cn

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用“天马行空”来形容李劲松再合适不过了,他总是有很多乍一听不可思议的想法。

卵子和精子都无法在体外培养和增殖,也无法在基因层面进行操作,这极大地限制了生殖发育生物学发展。李劲松率领团队“借壳生蛋”,在国际上首次从只携带精子遗传物质的胚胎中建立了 “类精子干细胞”,再将其注入卵子后产生了健康的小鼠。过去,遗传筛选只能在酵母细胞中做,这一发现使得在小鼠中开展遗传筛选成为可能,并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是令人惊奇的一个科学进展,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精子,而是胚胎干细胞。这一“半克隆技术”当时的成功率只有2%,到了2015年,成功率提高到了20%。

卵子单倍体细胞是否也如此?李劲松感到很好奇。于是,研究组从卵子中找到了能够代替精子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实验室里诞生了“没有爸爸,却有两个妈妈”的健康小鼠。

类精子干细胞,突破了精子不能被编辑的瓶颈。它还能用来干什么呢?凭借着想象力的“驰骋”,李劲松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比如疾病模拟。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一直以来被认为只是单个基因剂量变化,而通过类精子干细胞获得的小鼠,模拟了该疾病大部分病症,证实了多基因剂量不足才是其关键病因。

比如染色体改造。很多疾病是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如唐氏综合征。但过去要做出一个染色体异常的模型,本身就极其艰难。如今,类精子干细胞提供了染色体工程新方法。

02

acabridge.cn

让每个蛋白质都有“二维码”


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出了人类基因图谱,揭示了2.2万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但蛋白质身处细胞中需要抗体来识别,而抗体的制备非常繁琐,购买成本高,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还有一半的蛋白质由于缺乏研究,尚无抗体。

李劲松再次“脑洞大开”。能否先在类精子干细胞中对所有蛋白质添加标签,再把这个细胞注入卵子,从而获得携带标签蛋白质的小鼠呢?在一次研讨会上,他第一次提出“基因组标签计划”的设想,话音刚落,时任《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的李党生就兴奋地站了起来,认为这将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共同体的一大贡献。


想象一下,如果给人类2.2万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添加一个标签,将会发生什么?“这就好比每个蛋白质具有特定的‘二维码’,将为编撰生命活动的百科全书奠定基础。”李劲松说。

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基因组标签计划”已经落地,目前已构建1885个标签细胞,获得了346个小鼠品系,为全球77 个实验室提供了服务。

“很多科学发现不是规划出来的。”李劲松颇为感慨,这一系列科学工作,最初只是始于对“类精子细胞”的想象而已。

03

acabridge.cn

“能够证明这一假说,我到现在都感到兴奋”



科学家发现,通过核移植重构胚胎,能在小鼠体外发育成囊胚,但将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宫,仅有3%左右能发育成克隆鼠。国际上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克隆囊胚里存在“重编程异常细胞”。然而,这一假说始终未被证实。

2011年,李劲松团队不仅直接验证了这一假说,还修复了个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一下提高了6倍。这一成果被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戈登,在其关于细胞重编程的综述中大幅引用。“能够证明这一假说,我到现在都感到兴奋。”李劲松说。

受精卵是生命的起始,能否在这一阶段修复导致疾病的遗传缺陷呢?仅用了8个月,李劲松课题组利用基因编辑,修饰了携带遗传缺陷的白内障小鼠的受精卵,发现有三分之一新生小鼠被治愈,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受精卵介导的基因治疗策略。这一成果被写入第八版经典教科书《分子细胞生物学》。

04

acabridge.cn

直到硕士毕业最想做的是公务员


“我现在只对科学问题感兴趣,否则早开公司了。”李劲松笑着说。

有意思的是,他以前并没有“非要做科学家不可”,直到硕士毕业最想做的是公务员。后来与公务员失之交臂后,他才开始对科学真正产生了兴趣。

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时,他参与了我国第一批克隆牛的研究,当时在山东一个牛场一待就是3个月;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整整一年半时间里,工作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他一度想要放弃。转机出现在他瘦了20斤以后,研究总算有了眉目。

过往种种,不管是困难,还是失意,对于李劲松而言,都是做科研最真实的“味道”。

9年前,他为公众做了第一场科普讲座,“很多人特地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还找我签名。”那一刻,除了有“明星”的感觉,他也感受到,科学是被人们需要的。

在李劲松的实验室走廊,展示着课题组的一些重要成果。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把走廊挂满,正是他的雄心所在。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重磅,2021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最终增选结果公布!

中科院院士:我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女性,能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