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博士点?
来源: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作者:冯培忠(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是否高校总觉得自己的博士点越多越好?而管理部门觉得你的太多了?
目前国内博士点申请有三种类型,自主审核单位、新增博士点、新增博士学位单位。
自主审核的27家单位可以认为是博士点“财务自由”了,每年都有新增博士点名额,而且学校可以通盘考虑自行设计和排队,年年有新增,年年有希望,大家也不用焦虑,夯实基础,按需排队。
甚至有学校“十一五”已布局结束,开始自由优化调整,但是从增设和撤销的结果看,还是增设的博士点多,撤销的博士点少。
原有博士点单位新增博士点,“财务不自由”,需要在全国的盘子里一起竞争,有好多高校长期高涨热情,21世纪以来一直在连续建设,加强建设、强力建设、多级建设,但效果却不理想,例如某省七八个211高校2017年只有一个一级硕士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晋升一级博士点,其余几十个申请全军覆没;某著名211高校2017和2020年两次都申报了七八个一级博士点,但一个一级硕士点都没有获得晋升;2020年该省更是有4所211高校学术博士点零封。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高校都嗷嗷待哺,每次各种动员,层层重视,反复开会,来回研究,从校长到青年教师,前期昂着头热情高涨申请,后期低着头灰头土脸失败,然后拍拍身上的土,不带走一点灰尘,继续战斗,耐心等待,屡败屡战,一茬接着一茬干,决不放弃。
但更多的现实是,“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在政策不清晰的情况下,申博失败了连一声再见都没有。
新增博士学位单位,以前没博士点,要新增博士点,上次17所,这次34所,也是难上加难,新增单位是资格,是社会声誉的问题,同样紧迫。
坚持从实际出发,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这些方法是否同样适合学科点申报,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什么,高校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实际需求是什么?管理部门的考虑是什么?什么需求是一个合理的段位?什么样的科研结果和学科布局需要什么层次和规模的学科点来支撑?学科点是否能真正淘汰?感觉并不是十分清楚,值得真研究。
全国博士生招生数量从2011年的6.56万增到2020年的11.6万,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GDP从2011年的47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万亿元,翻了一番多,然而博士点呢?
2011年之后只有2017和2020两次象征性增长,不得不说博士点增长“落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到底中国需要多少个博士点,需要广泛的研究真问题。
2020增加最多的高校新增博士点达到9个?一次性增加超过50%,而有的高校一个两个的增加?甚至仅仅一个?是否完全合理?其他高校真的是建设水平差?只能说建设效果差,那管理是否真正起到了宏观设计、调控和管理的效果?
例如星球探索学科全国报了30个,后期计划批几个?或者提前规划了几个?类似基金委约20%的资助率,或科技部项目按3-4:1的比例通过,好像都没有,前面少了规划,导致后面耗费了大量公共人财物资源却没效果,也许就划拉了个数字而已。
博士点的牛鼻子到底在哪里?估计和博士生的身份定位有关,也和中华文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关,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关,否则西方高校感觉没博士点的概念(但是不确定),有些高校感觉建校就有博士点,但是也没有为博士点而焦虑,所以我们的焦虑来自哪里呢?
是否博士点可以学习中国计量资质认定,主动申请,达标授予,违规处罚;自我评价获取,后续考察评审;甚至今天学科交叉越来越多,能否类似的学习工程类博士按照大类申请?甚至学习国际学科模式,分22个类别评价?
链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312559.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