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规范、试点先行!交叉学科有了明确界定和设置管理办法

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进行部署,以构建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制度体系。根据文件要求,编制交叉学科门类目录将按照先试点再进目录的方式开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当前,学界对交叉学科概念和内涵的认知还不统一,社会公众对其认同度还不够高,亟需进一步加强引导。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和调整退出机制等。

据悉,交叉学科的设置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首先该学科需具有新的、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需要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融合解决的新科学问题和现象,具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发展潜力;同时,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迫切需求,并具有稳定的需求发展趋势;此外,该学科还应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相关学科基础扎实、人才培养条件优良,基本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文件显示,试点交叉学科清单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对不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社会需求严重不足、试点工作难以持续的试点交叉学科,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要及时停止招生,学生毕业后按相关程序主动撤销,经省级学位委员会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取消授权。

一起来看看《通知》内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学位〔202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位委员会,军队学位委员会,各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部署,规范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设置与管理,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现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21年11月17日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学科目录相关管理规定,就规范交叉学科管理,完善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叉学科是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具有不同于现有一级学科范畴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已成为学科、知识发展的新领域。


第三条  编制交叉学科门类目录按照先试点再进目录的方式开展。


试点设置和列入目录的一级交叉学科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试点交叉学科设置与退出


第四条  试点交叉学科设置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自主开展。可通过学科交叉发展的,原则上不应设置为交叉学科。


第五条  交叉学科的设置须满足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新的、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需要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融合解决的新科学问题和现象,具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发展潜力;


(二)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一定规模的迫切需求,并具有稳定的需求发展趋势;


(三)具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相关学科基础扎实、人才培养条件优良,基本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第六条  自主审核单位应根据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基本要求,遵循规范、科学、透明的原则,制订本单位试点交叉学科自主设置程序。设置程序必须包括以下环节:学位授权点建设主责院系提出书面申请、学位授权点管理部门初步审核、征求与交叉学科相关的其他学位授权点意见、按提纲编写论证报告、组织国内外同行专家论证、拟新增学位授权点校内公示、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经省级学位委员会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第七条  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可引导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开展有关交叉学科设置试点工作。


第八条  试点交叉学科清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试点交叉学科名称应科学规范、简练易懂,体现本学科内涵及特色,一般不超过10个汉字,不得与现有的学科名称相同或相似。试点交叉学科代码共4位,前两位为“99”,后两位为顺序号,从“01”开始顺排。


第十条  对不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社会需求严重不足、试点工作难以持续的试点交叉学科,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应及时停止招生,学生毕业后按相关程序主动撤销,经省级学位委员会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取消授权。


第三章 目录编入与退出


第十一条  试点交叉学科编入交叉学科门类目录,与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同步进行,每5年修订一次。


第十二条  交叉学科编入目录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试点设置的自主审核单位达到一定数量且博士毕业生达到一定规模;


(二)已形成若干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学科方向;


(三)已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成熟的培养机制、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和健全的质量保障机制;


(四)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未来就业预期好。


第十三条  交叉学科编入目录的论证工作包括以下环节:


(一)自主审核单位根据“新增交叉学科论证报告编写参考提纲”编制论证报告,按有关要求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列入目录申请;


(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学科评议组专家,对论证申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并提出评议意见。表决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对表决通过的申请,提交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审议;


(三)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根据论证报告、专家评议意见和表决结果,对申请进行评议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参加表决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表决通过的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


(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编入交叉学科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批准编入目录的一级交叉学科代码为4位,前两位为“14”,后两位为顺序号,从“01”开始顺排。


第十五条  对于不再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社会需求萎缩的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按程序将其退出目录。退出目录的交叉学科,有关学位授予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将其转为试点交叉学科或自设二级学科继续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六条  列入目录的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单位按学位授权审核相关办法申请学位授权。


第十七条  试点交叉学科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依程序审定该学科设置时所确定的学科门类(不含交叉学科门类)授予学位。列入目录的交叉学科,按该交叉学科在目录中规定的学科门类授予学位。


第十八条  试点交叉学科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制定,应体现交叉学科特点和博士、硕士学位的质量要求。列入目录交叉学科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学科评议组制定。


第十九条  试点交叉学科招生,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根据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设置与试题选用要求明确考试科目和基本要求。列入目录的交叉学科招生按教育部有关招生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交叉学科应制定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要求,充分体现前瞻性和交叉学科特色,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十一条  所有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须按规定参加周期性合格评估,可不参加专项合格评估,有关成果在评估中可与其他学科共享使用。试点交叉学科可不参加第三方组织的评估。


第二十二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创新交叉学科的建设、管理、保障机制,突出特色优势,聚焦特定重点领域发力,完善人员、成果、绩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发展。要加强跟踪管理,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


第二十三条  对列入目录的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一级学科设立学科评议组,承担相关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新增交叉学科论证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编写说明:内容应简明扼要,直入主题,数据、案例应客观、真实。】


一、学科编入目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必要性分析


【简要介绍该学科的基本情况,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社会需求,阐述该学科编入目录的必要性】


2. 可行性论证


【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对该学科编入目录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该学科在国际设置情况与发展情况,学科发展现状与基础条件,阐述该学科的发展前景】


二、试点设置情况


【介绍前期试点设置情况,包括参与单位、建设进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及就业、重大亮点及不足等情况】


三、学科内涵


【分别介绍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与知识基础、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拟设置的二级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四、人才培养


1. 人才培养目标


【介绍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2. 生源情况分析


【明确生源要求,预测未来五年生源情况,提供分析依据】


3. 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


【阐述该学科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相关领域课程建设现状与未来规划;明确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基本要求和质量保障机制】


4. 就业前景分析


【分析该学科已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以及未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需有翔实的调研和数据分析】


五、教师队伍


【分析该学科现有师资的总体情况及各类结构要素、质量要素,列出各二级学科的代表性师资】


六、支撑条件


【介绍在研的科研项目、已取得的创新进展、已有的科研和教学重大平台等情况】


七、学科发展的规划设想


【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阐述未来十年该学科拟达成的目标】


注:论证报告应附培养方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 请简要介绍制定出台《管理办法》的背景。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部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20年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但当前,学界对交叉学科概念和内涵的认知还不统一,社会公众对其认同度还不够高,亟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因此,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的有关文件,为交叉学科发展探索规范化的制度安排,十分迫切和必要。


2.请介绍一下《管理办法》的制订过程。

2020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经过深入调研,系统总结国内外交叉学科发展现状,梳理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学科管理机制,起草了《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先后征求了32个省级学位主管部门、有关高校以及教育部相关司局的意见,提交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咨询,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


3. 请简要介绍一下《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有五章24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规范交叉学科管理的目的意义,交叉学科的界定和适用范围。第二章试点交叉学科设置与退出,说明了试点设置交叉学科的资格、基本条件、设置程序、命名及编码规则和退出机制等。第三章目录编入与退出,明确了交叉学科编入目录的周期、条件、论证程序、编码规则和退出机制等。第四章管理与监督,分试点阶段和进目录后两种情况,明确了交叉学科的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招生方式、培养要求、评估评价、学科建设和学科评议组等。第五章附则,说明了实施日期和解释权。


4.《管理办法》有哪些改革举措和政策突破?

《管理办法》的目标是构建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制度体系,主要思路是科学规范、试点先行、放管结合、创新改革。改革举措和政策突破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交叉学科的内涵。明确提出,交叉学科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交融,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构架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知识范畴,已经具备成熟学科的各种特征。这是在有关学科学位的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二是建立了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建立了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机制,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依程序自主开展交叉学科设置试点,先试先行,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试点交叉学科编入目录的申请条件和论证程序,严把质量关。


三是建立了交叉学科的调整退出机制。分试点阶段和进目录后两种情况,建立了相应的退出机制。同时,对于退出目录且还有少量社会需求的交叉学科,提出了过渡衔接办法。


四是明确了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和基本要求。分试点阶段和进目录后两种情况授予学位,分别制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试点交叉学科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按审定该学科设置时所确定的学科门类授予学位,并制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列入目录的交叉学科按目录中规定的学科门类授予学位,并由相关学科评议组制定学位授予基本要求。


五是构建了交叉学科的质量保证体系。为确保交叉学科建设质量,结合交叉学科特点,从招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所有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均须参加周期性合格评估,可不参加专项合格评估。同时,为优化发展环境,提出试点交叉学科可不参加第三方组织的评估。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科交叉不等于交叉学科。学科建立有其自身规律,需要知识分化融合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适用于学位授予单位规模化、规范化培养人才。学位授予单位应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领域,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根据本单位学科特色大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协同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学位授予单位应在师资、成果、绩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按《管理办法》规定,本着科学精神,积极稳妥推进。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最新!中科院分区发布2021年期刊重大调整和Review变动情况

最新发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 (2022年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