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下败走的博士,退路在哪?
来源:顾伯洪科学网博客
准长聘是当前高校招聘年轻教师的常用聘任方式。在一定聘期内达不到预先约定的考核要求,将面临解聘的风险。2021年一年中我所在的学院就有两位教师没有通过准长聘考核而被解聘。这让现职处于准聘期的年轻教师面临巨大工作压力。
年轻教师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当事人在工作和生活时刻充满危机感和焦虑感。
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都有不同的考核要求,这些考核要求都是从学科和教师的未来发展前景出发,与年轻教师多次商讨后审慎制定的。按理讲,年轻教师只要工作不是太随意,应该能顺利过关,在适度压力下也能加快自身的成长步伐。
但事实并非如此,年轻教师个体的压力和心理焦虑、年轻教师之间的内卷和过度竞争,让师资队伍发展的学术宽松性、师资队伍内部的人际关系等产生并不健康的发展,甚至出现年轻教师之间在低学术水平上的相互保密。
长远而言,由于准聘期对于学术产出的“短平快”要求,给真正高质量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带来负面影响。
年轻教师新进高校,主要有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公共服务共计3项任务。撇开国家和高校等大环境,从新进教师自身而言,通过合理设计成长路径,将能顺利通过准长聘并得到晋升。
我不止一次向年轻教师推荐施一公的博文,让年轻教师阅读并切实执行。现在还是转引里面的一句话:“一定要立足于自己是一个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
在学术界,人际关系是重要,但最终凭实力说话,实力永远是最终决胜因素。真正从自己亲手研究产生的高质量成果,才是将来赢得学术圈尊重的重要资本。
能否成功申请得到青年基金项目,有项目设计、研究基础和文字组织三个因素。能入职高校,原来在博士或者博士后期间的积累肯定不会太差,在原来课题基础上,结合新进单位的学科平台做博士或者博士后研究课题的延伸,在项目设计和研究基础两方面基本没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升文字组织的逻辑性和清晰度,从小问题切入,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故事讲好、讲透、讲出道理来。
按照多年的网评和会评经验,一份高质量的青基申请书,基本上是一个小问题、两个小目标、三个小内容,写透写彻底,简洁明快。切忌“以已昏昏,使人昭昭”。项目申请,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点成功。
一般从入职第二年开始,就有教学任务。经过第一年的见习期,第二年开始就要在资深教师带领下授课。资深教师可以讲两节课的内容,到了年轻教师手里往往半小时就讲完了,后面的时间真不知道如何kill掉。
需要加大备课时间,对每一个内容要烂熟于心,精心设计每一张幻灯片、或者板书内容,在有些地方可以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提高控班能力,让自己的气场能hold得住偌大的教室和众多的学生。我听课时,常看到有些年轻教师上课,躲在讲台后面,低着头翻电脑幻灯片,板书一塌糊涂,粉笔字歪歪扭扭。实在需要好好提高教学能力。多听听资深教师的课,慢慢就上手了。后续还要注意教材和课程建设。
积极参加公共服务,可以让大家更快了解你、接受你、并愿意与你开展未来可能的教学和科研合作,也是展示你的能力、气质和风采的机会。不要觉得公共服务浪费时间,其实这种机会还真是难得。希望抓住每一次公共服务的机会。
在所在高校的纪律和制度框架下,找到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时间优化规律,网格化、节点化驾驭好时间,提高效率,将会工作和生活两不误。
寒假很快就到,正是有大把连续整块时间可以在实验室做研究、写基金申请书、备课和照顾家庭的好时机。“青椒”们,要充分利用好寒假的黄金般时间。现在的辛勤耕耘,就是秋季的丰收喜悦。
参考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318614.html
作者:顾伯洪博导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