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施一公的“反思”
彩蛋:文末可领学术人专用红包封面。
钱学森教授曾多次提到“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直面“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之问”,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能够做什么?
高校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同心同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探索积极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各高校的共同责任。
近日,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21 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工作推进会暨第二届致远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举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结合西湖大学的办学经验,同时分享自己成长经历。他的“反思”,也给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思考。
在施一公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解决几个重要问题:如何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如何真正去改革招考选拔机制,鉴别拔尖人才;如何打破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限制,鼓励学科交叉;如何真正鼓励多元差异的共存,因为多元差异是创新的源泉;如何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高校如何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教授更多自主权,真正从底层推动培养模式创新。
施一公说,当前,西湖大学也在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他直言,他自己的经历,就让他自己有刻骨铭心的思考。他说,我们的应试教育真的非常优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到考出高分,而且会举一反三,包括在科研时会选题。他表示,当他把应试教育的精髓用于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果真“势如破竹”。但他同时表示,“我如今已经在《科学》和《自然》等顶尖杂志上的文章已经发表了60多篇。回头看,绝大部分文章虽然在科学研究领域很重要,但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成果无法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影响。”他说,“如果当时我不依照应试教育的思路选择课题,也许我可以做更重要的课题。显然,有更重要的课题存在。遗憾的是当时,我未必敢做,甚至想都不会想。”他也希望他自己对个人经历的一些反思,能够让大家对教育,对人才培养有另外一种思考。
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国家进步的源泉在创新。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希望施一公的直言能给高等教育界和科研界一些启发。我们的国家发展需要培养什么人?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要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人才战的长期性、复杂性、持续性,集中资源和力量选拔和培养出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
最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在激烈的科技和人才竞争中,“卡脖子”科技领域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使命,应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在国家亟需的学科专业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以教促学、以研促学,下决心攻克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新年红包长什么样?
一睹为快
SRPING FESTIVAL
👆点击卡片领取👆
👆扫描上方二维码领取👆
延伸阅读
施一公:大学必须不计成败、不论得失地为探索者提供宽容和支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