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一公的“反思”

源:教育部网站、三联生活周刊、文汇客户端

彩蛋:文末可领学术人专用红包封面。



20世纪30年代,“李约瑟之问”的提出,引发了一场“中国古代到底有无科学”的争论,这场争论旷日持久。他问:为什么15世纪之前,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更为有效的中国文明,到了15世纪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钱学森教授曾多次提到“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直面“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之问”,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能够做什么?
高校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同心同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探索积极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各高校的共同责任。
近日,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2021 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工作推进会暨第二届致远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举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结合西湖大学的办学经验,同时分享自己成长经历。他的“反思”,也给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思考。
在施一公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解决几个重要问题:如何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如何真正去改革招考选拔机制,鉴别拔尖人才;如何打破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限制,鼓励学科交叉;如何真正鼓励多元差异的共存,因为多元差异是创新的源泉;如何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高校如何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教授更多自主权,真正从底层推动培养模式创新。
施一公说,当前,西湖大学也在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他直言,他自己的经历,就让他自己有刻骨铭心的思考。他说,我们的应试教育真的非常优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到考出高分,而且会举一反三,包括在科研时会选题。他表示,当他把应试教育的精髓用于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果真“势如破竹”。但他同时表示,“我如今已经在《科学》和《自然》等顶尖杂志上的文章已经发表了60多篇。回头看,绝大部分文章虽然在科学研究领域很重要,但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成果无法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影响。”他说,“如果当时我不依照应试教育的思路选择课题,也许我可以做更重要的课题。显然,有更重要的课题存在。遗憾的是当时,我未必敢做,甚至想都不会想。”他也希望他自己对个人经历的一些反思,能够让大家对教育,对人才培养有另外一种思考。
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国家进步的源泉在创新。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希望施一公的直言能给高等教育界和科研界一些启发。我们的国家发展需要培养什么人?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要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人才战的长期性、复杂性、持续性,集中资源和力量选拔和培养出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
最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在激烈的科技和人才竞争中,“卡脖子”科技领域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使命,应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在国家亟需的学科专业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以教促学、以研促学,下决心攻克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新年红包长什么样?

一睹为快







SRPING FESTIVAL




👆点击卡片领取👆


👆扫描上方二维码领取👆





参考链接:
1、“学霸”的反思!施一公院士:“如果当时不依照应试教育的思路选择课题,也许我可以做更重要的课题”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2112/23/440547.html
2、强基计划,来了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5/t20200512_452957.html
3、再问“李约瑟之问”
http://www.lifeweek.com.cn/2020/1111/54321.shtml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施一公呼唤顶尖学者们:回来吧!

施一公:大学必须不计成败、不论得失地为探索者提供宽容和支持的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