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靠背!南京大学,一天连发2篇Nature

来源:TOP大学来了、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今天,距离南京大学百廿校庆还有14天。


值此盛事来临,南大的科研工作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为校庆添姿增彩。5月5日,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课题组王肖沐教授课题组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分别以 “Uniform nucleation and epitaxy of bi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on sapphire”“Observation of chiral and slow plasmons in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为题,连续发表两篇关于二维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截止发稿前为止,南京大学2022年的Nature论文已达到4篇。



第一项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欣然教授主导,联合东南大学王金兰教授(南大校友)、马亮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南京大学电子学院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李涛涛和东南大学王金兰教授、马亮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团队实现了双层MoS2均匀形核和连续薄膜生长,提出了层数调控新方案。


c-面蓝宝石上双分子层MoS2的阶跃边形核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23-5



第二项研究工作由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肖沐教授团队主导,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课题组、明尼苏达大学Tony Low教授团队完成。南京大学电子学院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王肖沐教授、南京大学施毅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教授、明尼苏达大学Tony Low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科研团队揭示了小角 tBLG 的新电磁动力学,并将其作为独特的量子光学平台。


tBLG中的手性等离子体模式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20-8


作者简介

王欣然,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0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1年期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员。现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国家首批“青年计划”;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近年主要开展二维材料与信息器件的研究。主持承担了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港合作项目等。在Science、Nature、Nature子刊发表论文10余篇,引用超过7500次。


王肖沐,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2012年8月于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6年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十一批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6年进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12年香港科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长期专业从事低维半导体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前沿创新性研究。在石墨烯、黑磷等窄带隙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及光电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首创领先的创新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参与编著专著两部。长期Nat. Mater., Nat. Photon., Nat. Commun., Adv. Mater., Nano Lett.等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审稿人,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1)二维材料晶体管和存储器等电子器件及器件物理;2)中红外和纳米光子学及器件;3)类脑计算及感知器件

责编:Christina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10年100亿,施一公领衔!又一重磅资助项目正式发布

西部“双一流”,启用3个重量级一流学科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