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科大博士生感悟:如何面对科研中的失败?

今日关注:求职经验,欢分享!


毕业之际,国科大2022届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生苗伟宁(培养单位:中科院理化所)收到一份“喜上加喜”的礼物——入选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初入科研领域,如何阅读文献?如何找到合适的课题?又该如何面对科研中的失败?苗伟宁有自己的答案。


转眼间,我的读博生涯提前一年画上了句点。回首来路,感慨万千,想复盘总结一下这几年科研生活的浅见,与师弟师妹们分享。


做科研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文献。还记得刚开展研究时,我就像现在刚进组的师弟师妹们一样有疑惑:怎么阅读海量文献?怎么才能搜索到相关的关键文献?


我的经验是,读文献之前,先了解所在领域的“大牛”。熟悉了解他们的名字与研究方向后,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进入这一领域。


首先,仔细研读他们近几年的综述。重要的综述会系统总结本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意义,并涵盖他们对本领域的思考和研究思路。如此,我们就会对领域发展脉络有较为宏观的把握,知道挑战在哪里,知晓研究的意义。


对整个领域有较为宏观的了解后,就可以开始搜索并详细研究相关文献。


这时候不仅要关注最新文献,更要精读一些权威、经典的文献。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可以发现原理性的基础解释,为追踪研究打下基础,甚至可能从里面发展出全新的理解或者理论。



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有的人喜欢追求热点,有的则反对追求热点。针对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可以辩证地来看:


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追求热点是常态。因为我们总好奇新鲜事物,追求热点之后的课题,或许会很快取得一定的收获,建立自信心。


但有了一定收获后,我个人不建议盲目追求热点。如果一味追寻热点,说明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没有独立思考与发现。我们必须放弃热点“舒适区”,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加深对专业深度挖掘,从而有可能突破现有认知的边界。



我的导师江雷院士经常提醒我们,做科研也要“贴标签”:寻找属于自己的明细方向,并基于此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这番话,时时萦绕在我心头。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坦然接受失败。仔细分析原因、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和导师交流,捕捉实验过程中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厘清思路,关键且必要。在失败的实验中,我们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记得我曾在实验中为了制备一种水凝胶纳米线阵列结构,最开始多次尝试得到的样品表面,均没有任何特殊结构。而一次无意将水凝胶连同溶液一起浸泡约两三天后,我发现,样品从模板上脱落了。我当时马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去观察样品,发现就是我们需要制备的结构。之后进一步调整参数,我们开发了系列柔性纳米线阵列制备方法。


得到相关结果后,积极和领域内研究者交流,可以迅速了解到其他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观点,发现不足之处。“旁观者清”,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会引发出新的思考。


无数次求索坚持是青涩懵懂的告别礼,也是锻造那个不一样自己的开始。难言的艰辛在时光中消散,不变的热爱在耕耘里流淌,善对光阴,时间必将酬以璀璨的星河。


由科研到生活,我渐渐体会到,严谨认真地环环相扣是科学攀登路上的独家秘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成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的描写,运用在科研旅程上也十分贴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刚看文献时的感慨,“大家怎么什么都干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开展实验过程中失败并反复实验,“再咬牙坚持坚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获得意外发现后内心无法言说的惊喜与感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编:Hannah

审核:叶紫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院士搞农业科研有多牛?他用55年的时间来说明
真爱!未婚夫捐5亿美元给女PI,招150位科学家安心做科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