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会评季:会评专家、评审方式、上会的标准计算方法……
今日话题:你认为成功申请项目的关键是什么?
2022年国家自然基金正在会评中,针对会评大家关心问题,会评专家都有哪些人?会评时是怎么评审的?上会的标准方法?阐述如下:
一、会评专家都有哪些人?
最近总有朋友在后台询问会评专家都有哪些人,本文为再次重发,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会评专家主要来自各高校和研究所的知名教授、杰青,甚至还有个别学科处能邀请到院士参加会评。
其次,由于回避制度,当年申请优青、杰青、重点、面上、地区、青年项目以及其他类别项目的申请人一般不会被邀请参加会评,从而避免因利益相关而出现的不公平不公正的会评结果。
由于去年的新政里有吸收青年学者参与会评的报道,就看今年这个政策是否落地执行了。
第三,还是由于回避制度,一般参加会评的专家,不会参与本单位上会本子的讨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每个学科处根据申请规模大小在依托单位邀请的专家人数不一。比如一些比较传统的大的学科处,在原985高校可能邀请不止一位专家,但是最多2-3位,据往年公布的专家名单来看,通常是2位。从整个基金委来看,一个大的依托单位邀请的会评专家分散到各个学院和各个专业那可就多了去了,整个没有具体的数据,不过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一下。
其实每年大家最关注的应该是自己是不是上会了,上会了是不是通过了。所以,每年就有很多人打听各种消息。会评之后很快就能在官网上查询到公布的评专家的名单,估计一部分消息可能就由此产生。
很多基友得到的消息有时候和结果大相径庭,这主要是本单位的或者其他单位的专家不一定能记得谁是谁。因为本单位回避,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本单位自己关注的申请人的信息,也有可能是外单位申请人的信息。太多了,专家自己都记不清了,所以,有时候会张冠李戴,不记得,记不清,忘记了的情况都有。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会评专家在参会之前都会签署一份保密协议,所有与会信息不得向外披露。现在各行各业的各种会议及类似活动都有签署保密协议的环节,而且执行力度越来越大。有些信息知道与否都在那里,所以,大家还是耐心等候,静待花开吧!
二、会平时是怎么评审的?
一直以来,基友们对会评到底是怎么评审的不是太清楚,正好看到一张截图,应该是某位会评专家的笔记,要不就是博文,由于是截图,所以出处就不知道从何而来,由于能给大家了解会评有益,就把截图的内容转换为文字,并稍作修改发布!
1、要求学科评审组的每位专家审阅全部送审项目的有关材料,包括申请书(现在可能为电子版的PDF版)、同行评议意见和学科综合意见等,送审项目数为拟批准项目数的1.2-1.5倍;
2、为保证材料的顺利周转,把送审项目按子学科分成20余份,存放在评审组组长处供传阅。每份包括了3-4个项目送审材料,装入档案袋内。档案袋封面上附有评审组专家名单,专家阅读后在自己名字后打“Ö”,表示已阅;
3、为了专家阅读送审材料、记录和讨论方便,给每位专家准备一个特殊的记录本。记录本逐页按投票单的项目顺序列出项目编号、名称、申请人及依托单位、申请经费和同行评议综合情况等。专家可以在每个项目页的空白栏内记录意见、看法和问题;
4、专家审阅全部送审项目的材料后通过预投票表明自己对每个送审项目的态度。预投票是赞成立项数可以略高于批准项目数;
5、根据预投票结果制定讨论方案和讨论范围。讨论重点放在那些共识性较低的项目,例如,学科评审组有11名成员,对于预投票时有9-11人赞成或反对立项的项目,若无人提出复议可不再讨论。这样在评审会上需要详细讨论的项目仅为送审项目的1/3左右。讨论以学术问题为主,只发表个人意见,不要求取得共识,仅作为专家在最终投票时做参考;
6、按送审项目清单逐项讨论,讨论中要求评审组专家对自己单位的项目及申请人不发表意见或者退场回避。讨论某个评审组专家的申请项目时,专家本人必须回避(现在的情况是如果自己当年申请项目,一般是不会被邀请作为会评专家的);
7、考虑到投票结果的分散度,终投时,专家赞成立项的项目数也可以略多于批准数。当半数以上专家赞成的项目数超过拟批准项目数时,对赞成票刚过半数的项目重新投票排队确定取舍,对未能列入赞助之列的项目可作为候补项目处理(大家注意,这些项目有可能成为主任基金);
8、评审会上还要事先确定每位专家负责填写若干项目的评审意见。对这些项目,有关专家须认真记录讨论意见和评审结果,并把评审意见写在项目的综合意见表上,把不资助项目的原因填写在不资助项目通知书上。
三、上会的标准计算方法
通常一份面地青的本子会有3-5位函评专家,据大多数基友反映,青年基金的本子会有3位函评专家,地区基金和面上基金则是5位函评专家。由于每年都有新的后浪加入,所以竞争的激烈程度一年胜似一年。如果有一个函评专家打了C的情况下,在计算上会分值的时候会明显明显拉低总分值,如果打分为D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上不了会了。
首先,我们看看函评打分的情况,请注意下面的截图(面地青差不多)。
从截图可知,函评意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综合评价,也就是大家在收到官方发给申请人的申请结果的邮件里的3-5份函评意见,根据每个函评意见测猜的综合评价到底是A呢还是B呢,亦或是C或者D!通常,我们只能看到具体的函评意见,但是不会看到A、B、C、D的打分,由此,经常让申请人感到困惑,为什么每份函评意见没有极负面的意见,怎么就没上会呢?这里可能是为了不打击申请人的积极性。比如,通常会肯定本子的创新性,肯定申请人的研究基础,但是总体上本子没有突出之处,尤其是在专家拿到的几份本子里所处的水平可能不高。但是,如果确实看到有不认可创新或者可行性时,即便有雄厚的研究基础也不行的,有时候也存在创新性、可行性还可以,没有研究基础的情况。所以,这里再次提醒大家,对于不中的申请书,仔细分析专家的意见是否合理,本子的质量是否还有上升的空间,不要去猜测是A还是B。
第二部分是资助意见,这里也就包含了第一部分里意见不负,但是还是给了不资助。如果函评专家觉得确实难以取舍,但又觉得有可取之处,有时候会在函评意见里说一句: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小额资助。像这种本子一般综合评价为B,不会是C或者D。那么,从资助意见里就可以看出来,优先资助、可资助以及不予资助。所以,函评意见里说的天花乱坠,极力称颂,但是没有给A,资助意见里给了可资助或者不予资助,也会导致本子不能上会。
由此可知,一份本子能否上会主要取决于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那么我们知道,一个专家的函评意见不代表什么,所以通常会把3-5位函评专家的意见或者打分及资助意见汇总起来,才能决定一份本子是否上会,进入第三轮(前两轮是初审和函评)。下面就接近于本文的核心内容了,上会的标准计算方法是啥呢?
各个学科处对函评意见中:
综合评价部分的A、B、C、D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通常情况下,A对应4分,B对应3分,C对应2分,D对应1分。所以,综合评价的计算标准是:综合评分=(A4+B3+2C+D1)/函评的份数,满分为4分。
资助意见部分的优先资助对应4分,可资助对应2分,不予资助则不计分。所以,资助意见的计算标准是:资助意见=(A4+B2)/函评的份数,满分为4分。
最终的上会分值=综合评分+资助意见=(A4+B3+2C+D1)/函评的份数+(A4+B2)/函评的份数,满分为8分。以下是根据网上的依据各种打分情况给出的是否能上会的情况。
表1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上会标准分值
表2青年项目上会标准分值
表格中的无特殊情况通过是什么意思?通常诚信问题会一票否决;有些申请人同年申请不同类型的项目,比如青年和面上或者青年和地区同时申请,这时候学科处会给会评专家加注予以说明,有可能会同时资助,有可能会资助其中一个项目;还有就是同年申请杰青和面上或地区,或者优青和面上或地区,一般可能会评专家会收到学科处的加注,大家都倾向于就大舍小。
以上是会评分值计算标准及上会标准分值,由此可知,尽可能的多争取函评专家打A!
来源:天天老师说科研
责编:Yolanda
审核:Yolanda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