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优秀的大学老师?
谢和平,1956年1月17日出生于湖南娄底,力学与能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原校长,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负责人。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10月,我国颁布实施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对于高校而言,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那么,什么才是教学优秀的好老师?什么才是真正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一流师资队伍呢?
在我看来,最好的本科教育至少要教会学生四项内容:一是基本的知识点与核心价值观;二是创新思维方式;三是独立思考与创新创造的能力;四是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担当。所以,高校要真正建世界一流大学,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提升自己的定位。
要成为能够真正适应学校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需要从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为主的授课方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小班化、互动式课堂的教学,从而真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真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那么,具体而言,教师的课堂改革应有哪些改变呢?
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国外的经验。在哈佛、耶鲁等世界顶级名校,都明确要求他们的老师要教会学生三样东西:一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能参与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二是使学生习得一种思维方式,更能够胜任任何学科和未来的职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努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这也是我作为校长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
当前,高校老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还习惯于把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习惯于从题库中选择标准答案的题目考查学生,习惯于只要学生最后考试60分就算通过的考试制度。如果我们仍然存在这样的理念和思维惯性,教学改革意义就不会太大,因为这样培养的学生,其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强,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不会强。
因此,我们就是要通过课程教学环节的改革,让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真正常态化,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去真正影响每个学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完善和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
当然,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其优缺点,我们不能简单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的优势就在于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试教育的缺点则在于使学生缺乏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更缺乏批判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两大重要功能,一个是记忆功能,另一个是想象功能。但从中小学开始,我们一直在开发学生大脑的记忆功能,基本上已经开发到了90%,但对学生大脑想象功能的开发还不到60%。
所以,我们要改变理念、改变思维、改变习惯,让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成为新常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水平的精英教育。
我们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后,学生便不得不经常去图书馆查资料,不得不熬夜看书学习。这不是学校和家长的强制要求,而是课程学习的需要和考试的要求。因为在非标准答案考试中,即使学生带上参考资料也不一定能考高分。而在传统课堂教学和标准答案考试中,学生只要背住重点内容、记住公式就能考高分。
因此,如果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非标准答案考试中就很难拿到高分,甚至可能拿不到相应的学分。我们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靠一次讲座、一个要求、一份文件、一次会议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每位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实施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同时还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非标准答案的试卷和题目,考试的内容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背诵,而是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领会。
从这个角度上说,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最难的不只是教师本身,这一改革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60分及格”,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习惯于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教学模式,甚至有极个别学生通过“抄袭”“舞弊”等极端手段来“赌一把”、获得学业成绩。
鉴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45分钟的“小场景、大天地”,真正办好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最好的本科教育,真正体现大学作为学术殿堂和教育最本真的内涵。
这意味着在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不仅要教会学生本学科的知识、教材上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去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鼓励学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结构。
曾经,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然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桶水”也已经不够了,教师甚至可能需要一方“海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这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平时必须高标准要求自己,要当好一名一流大学的教师,就要多积累、多学习,要求知若渴地了解所在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前沿动态,不断完善提升自我。
总之,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和谋生手段,更代表着一项崇高的事业和理想的追求。既然选择了“老师”这个光荣的称谓,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就必须倾注自己全部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情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作为老师,就应该坚持把上好每节课、讲好每堂课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而不是去简单应付;就应该把教学作为一项事业去热爱、去珍惜。衷心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届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决赛上的讲话,有删减)
来源: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
责编:Hannah
审核:叶紫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中国青年教师跌入“社会底层”?没有经费没有项目的高校教师,如何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