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发论文评教授,更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麦可思研究 Author 专注高等教育
职称评定,不唯论文不唯论文,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评价与职称制度改革的新方向。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群体,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2021年,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教师工作成果不简单以发表论文、获得奖项等进行比较评价;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教授是受益于职称制度改革的典型代表。2014年以来,他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打破了RV减速器的国际垄断,并成功实现相关成果技术转让。
虽然在多年的研发过程中,张跃明把工作重点放在工程技术的研究上,没怎么发表学术论文。但由于北京工业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职称考核指标,并提高赋值权重,使得他可依据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的突出业绩,晋升教授职称。
山东理工大学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中,也摘掉了论文指标的“紧箍咒”。尤其是学校开创性地设置了“成果转化型教授”,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
首位或团队中有实质性突出贡献者,其研究成果被社会应用推广且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可申请晋升教授。此举也进一步激发该校教师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政府咨询、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创新活力。
此外,陕西省也推行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改革,明确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成长路径和评价标准。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正是由于成功研发应用于油气井套损和井下问题诊断的可视化检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凭借成果转化贡献,他也成功获批教授职称。
以上这些教师不唯论文“破格”晋升的案例,都对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相对而言,发论文还是比较简单”不过,依靠科研转化成果晋升教授也绝没有听上去那么简单!
首先,对能够达到职称晋升标准的科研转化成果设有高门槛。
从新闻报道中可知,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教授的科研成果打破了该领域的国际垄断,西安石油大学严正国教授的可测验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山东理工大学“成果转化型教授”的业绩条件明确,学校需从其成果转化中获得收益,理工类累计净收益200万元及以上,人文社科类100万元及以上。
其次,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自身难度大。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虽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6.7%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
究其原因,可能有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承接力相对较弱,缺乏产业化示范资金支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因素,也有高校科技成果成熟度相对不足等原因。
华南理工大学汪晓军教授,从1990年起就一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9年,他带领团队开发出一种实现印染废水反渗透浓水处理及回用于染色的方法,为学校收获了第一个“千万级”专利应用横向科研合同。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谈到,科技成果能否成功实现转化,更多取决于市场认可、开辟、营销等诸多因素。
由此可见,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带头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攻关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面对市场需求的决策判断能力。
这也就难怪汪晓军会感慨,“相对而言,发论文还是比较简单和容易的。”
潜心教学,没有捷径科研成果转化做得好,没有论文可以评教授。
教书教得好,没有论文也能评上教授。
2019年,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虽从没发表过一篇论文也晋升教授。他也是该校出台职称评审新政后,评出的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职称评聘时教学业绩可取代科研业绩。若教师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学生创新创业获奖情况、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表现优异,不发论文同样可以获得教授职称。
江苏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不少高校也都先后探索“教学型教授”的评定,给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提供了上升通道。
不过也曾有人质疑,靠教学成绩评职称是否会成为晋升捷径?但查阅不少高校“教学型教授”的评定标准就会发现,能体现“潜心教学”的各项指标含金量绝对不低。
在一篇题为《以教学学术评价教学型教授何以可能》的文章中,作者基于对我国15所高校教学型教授职称的评审条件分析,提炼出教学要素主要评审指标,包括三个方面:
●基本教学能力,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量等;●理论探究能力,如教改/学术论文,教改/科研项目,教材建设,学术专著等;●实践应用能力,如教学成果奖、课程建设、指导学生、教师教学竞赛等。
其中的达标条件,有些是必选项,包括对教学质量、工作量等的要求;有些则是可选项,包括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出版精品教材、开展精品课程、获得重大奖项等。
结合各校相关政策制订实际情况看,不论对必选项还是可选项,都有高要求。
比如江苏大学要求教学型资格教授须连续从事一线教学工作20年及以上,近三年教务处“五制并举”考核体系中平均排名进入本单位所有教师的前20%。
中国药科大学规定,教学型特聘教授需要近五年内年均完成的教学课时数不少于300标准学时,其中本专科生必修课教学课时数不低于200标准学时。
再比如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教授评定中实行成果“多选”。若申报教师想体现个人“教学改革和建设成绩显著”,需获得过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排名前5,省级排名前3,校级特等奖排名前2、一等奖排名第1),或获得讲课竞赛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省级一等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时,论文不是必备条件,但论文也可用于体现个人教学业绩、成果。
正像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所说,教学型的教师的科研内容可以是教育本身。
结语随着职称评审权限的下放,各高校职称评审改革正陆续推进。打破以学术论文作为晋升主要标准,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对多所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了解,我们也感受到“不唯论文”避免了职称评聘中的“一刀切”,但不意味着降低了职称晋升的门槛,甚至可能难度更高!
当调整对不同类型教师任职要求,对各类教师评价维度、评价标准也相应会进行针对性调整。一方面激励每位教师在自己擅长领域充分创造价值;一方面也确保晋升的通道向各领域最优秀的教师打开。这也是各高校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正积极探索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1]姜悦 罗志远. 不唯论文 不唯学历 科技成果转化多也能评教授[EB/OL]. [2022-12-16]. 起点新闻.[2]郑金武. 他在北工大凭成果转化晋升教授[N]. 中国科学报, 2021-12-22(3).[3]中国科学报.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何不尽人意[N]. 中国科学报, 2021-06-23(3).[4]叶雨婷 秦臻 康玺. “讲课高手”的春天来了吗[N]. 中国青年报, 2019-08-19(5).[5]叶玲娟. 以教学学术评价教学型教授何以可能?[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3).
来源:麦可思研究
责编:Christina
审核:Hannah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