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自然基金委:有学者获资助后不再安心投入科研,或转向从事行政工作等


广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曾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度绩效报告》。该报告特别提到杰青 “帽子”“异化”问题,“存在有的学者在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后不再安心投入科研,或转向从事行政工作等情况”。相关内容如下——


报告提到,杰青项目在资助布局和管理上有待加强;优青项目在定位上政策研究不够。


杰青项目一是关注学科平衡和未来学科布局规划不够。调研发现,在部分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很难获得杰青项目资助。二是杰青项目结题评价标准不统一。杰青项目管理办法中只规定了从五个方面内容进行结题审查,但并未明确杰青项目实施后应达到的标准。调研发现,不同科学部杰青项目结题验收优秀率差异较大(23%-88%)。三是基层科研单位仍然存在杰青项目“异化”现象。杰青不是荣誉称号,而是一类项目资助,这一理念还没有广泛树立,存在有的学者在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后不再安心投入科研,或转向从事行政工作等情况。


优青项目一是项目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优化。科技界目前对优青的定位存在不同认识。调研了解到,很多单位把优青项目当成“小杰青”对待,异化为人才“帽子”,使青年科研人员提前进入杰青项目竞争的轨道,带来急躁和压力。二是面向学科交叉的项目申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是部分科学部结题验收未区分评价等级,无法支撑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准确判断。四是优青项目整体绩效目标中,个别指标设定不够合理。


报告还提出了相关建议。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


进一步明确优青项目定位。一是强化优青项目面向科学前沿探索的资助机制,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潜心科研的环境,鼓励青年科学家勇闯创新的“无人区”。专家呼吁应给予优青项目更长周期的资助。二是鼓励优青项目开展广泛的学科交叉,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三是按照定位修订优青项目绩效指标。


优化杰青项目资助布局和评价机制。一是关注学科平衡,对冷门、薄弱以及有“萎缩”倾向但对科学长远发展非常重要的学科和方向加强引导。二是合理设定杰青项目的资助人数。杰青项目长周期高强度的资助方式有利于科研人员长期专注从事基础研究,应从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战略前沿出发,研究杰青项目资助的适度规模。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明确杰青项目的结题标准。引导和鼓励杰青项目负责人踏实做科研,真正发挥对学科发展引领作用。














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责编:Hannah

审核:Cod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与受理情况分析
立项结果公布!103个哲学社科项目入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桥Acabridg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