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上高不成低不就,如何突破?
广告
上周末跟一个朋友见面,聊天时他略带郁闷地说,感觉自己现在在科研上高不成低不就,想够一够更好的单位,但不知道怎么去突破。
小乔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话了,处于这种不上不下状态的人还不少。
知乎上有很多人发帖表示:没有发过特别好的文章,小文章倒是攒了一些,但不够有份量,竞争力也不够。有点焦虑,一直在想怎么开拓新的方向。
对此,有网友评论说:这就是多数普通人的写照。但也有人提到:想趁年轻再拼一拼,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学术方面还有多少可提升的空间。
其实,一个人科研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你所处的科研环境,包括但不限于你的导师、你所在的团队、你的同行等等。
然而,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大佬资源,一路上都是靠自己打拼。如果你想突破科研的瓶颈,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所进展,可以试试“学术体检”。
之前的文章中,小乔已经介绍了“什么是学术体检?”,点击《一文读懂丨学术体检VS传统学术评价,有啥不一样?》即可了解。
今天小乔就来说一说,“学术体检”如何帮助你提升学术水平?
从前多半只能由学院或机构主导,对你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而“学术体检”提出个人化的定制服务,化被动为主动。你不再是等待评判、没有话语权的“局外人”,而是可以自己决定需要评议的内容,与学术同行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现有的同行评审多是二元评价,最终的结果除了冷冰冰的“通过”或“不通过”,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反馈,你也无从得知学术成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而“学术体检”着重发挥“议”的作用,可以根据你的学科、研究方向及个人的需求匹配相关领域的专家,从多个维度为你提供学术发展的关键信息咨询。
一直以来,同行评议遭受质疑的重要原因是学术群体也存在人性的弱点。但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个人的“出身限制”、视野限制、能力限制和阶段限制等都能够有效克服,精准算法和数字加密技术也能有效解决保密性、专业性和契合度等方面的顾虑。
此外,学术体检的三个关键环节,还能确保“让懂的专家”做“好的评审”!
学术桥基于不同学科的特点,构建了以“学术研究水平”、“学术发展潜力”、“学术求职潜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四大测评模块为主的半结构化的“学术体检”指标。目前开发的指标已超过二百余项。你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类型、成果类型和咨询要点等,提出学术体检需求并生成个性化的学术体检“订单”。
学术桥对体检订单进行编码处理,隐匿个人信息,并通过相应的算法,从后台五十多万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库中,遴选最能匹配你的需求的若干位专家。专家在接到咨询服务需求时,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自行选择是否“接受邀请”。整个过程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确保完全双向匿名。
评议专家会从学术研究水平、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等进行多个维度的评议。评议最后设置了开放性的交流模块,便于评议专家充分表达意见。更重要的是,学术桥基于大数据和匿名处理,为你全面展现同学科、同年龄、同领域相关研究的情况,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身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定位。
如果你也在科研上遇到了瓶颈,想要了解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与更多同行业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那就报名“学术体检”吧!
关注学术桥公众号,后台私信“姓名+联系方式+学术体检”即可咨询和购买服务!
来源:部分来源于《创新“学术体检”项目,推进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作者:秦冠英、王云海、吴报华
责编:小茜
审核:嘟嘟
广告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学术体检VS传统学术评价,有啥不一样?论文盲审没过?99%逃不开这几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