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月常有,怀民亦常有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12-30

最近,“寻找张怀民”成了网络热梗。这个梗源于苏轼的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该文开篇第一句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换算一下,就是公元1083年11月12日,至今941年。


张怀民何许人也?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千年之后的他为什么“出圈”了?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吵着要“找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关于张怀民的生平,说来可能要令人失望了:生卒年不详、主要作品不详、在京时官任何职不详,好像除了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诗词文章提到他,史书再无其他记录。


或许正因如此,才让今人对张怀民产生了无尽的好奇,还搞出一个“寻找张怀民”纪念日来。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东坡先生和他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或许连东坡先生自己也没想到,他笔下的这位友人,会因这篇文章而穿越千载,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被后世铭记。他更不会想到,文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被今天的网友们捧成热梗。


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令人羡慕(AI制图)


承天寺位于湖北黄州,是苏轼一生中众多被贬之地的一处。张怀民被贬谪此处时,苏轼已经在黄州“等”了他四年。


论地位与名气,张怀民都不及苏轼,但论境遇和心境,这二人倒可都算是天涯沦落人。


作为兄长,也作为“过来人”,苏轼深知“月色入户”易让人“触景生情”,便“以己度人”并“欣然起行”,邀请张怀民赏月。看似是因为“无与乐者”,实则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对于张怀民来说,苏轼的生活并不容易,却还记挂着刚被贬的他,找了个看月亮的理由来陪伴。对于苏轼而言,有这么一个不管多晚都可以打扰和分享心情的朋友,也实属难能可贵。


患难见真情,这样的友情何其难得,又何其珍贵!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什么都不缺,唯独缺面对面的交流、交心。


尽管互联网时代给人们提供的社交途径越来越多,人与人的关系却好像越来越疏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的面前,你却低头玩手机”。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


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在1985年,一个人的平均“密友”数量是2.94个,只有10%的调查对象称自己没有能够谈心的朋友;而到了2004年,一个人的平均“密友”数量是2.08个,25%的调查对象称自己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


还有研究发现,在人们最开始使用网络的1~2年里,快乐感和社会连接感表现出持续的下降。其中,使用网络对人们的社交、交流影响最大。同时,随着社交圈的缩小,抑郁和孤独感会不断增加。


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正在“带我们去我们不愿意去的地方”。


诚然,社交网络本身并不会使人感到不幸福和孤独,决定一个人是否孤独的是社会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处于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学习、工作、家庭占据了大量时间,留给社交和维系友谊的时间越来越少。


互联网让交流无远弗届,很多人却在感慨缺少一个像“张怀民”那样可以分享喜忧、任何时候都不惧打扰的朋友。


年少时怀民常有,月色不常有;长大后月色常有,而怀民不常有。“寻找张怀民”,反映出当代人对于朋友的需求与渴望,这也是《记承天寺夜游》时隔900多年翻红的重要原因。




说到底,“寻找张怀民”是网友对于理想化的、纯粹的人际关系的寄托。在当下,一段“高质量友谊”难得而可贵,与其羡慕心动,不如采取行动。


改变自我。比如,少宅在家里,多尝试从“八角笼中”走出来做个“E”人;少在直播间里看“化妆舞会”,多跟眼熟的人打声招呼;少抱怨“你不懂我”,多学着去懂别人。就像苏东坡和张怀民,“久处不厌,闲谈不烦,从不敷衍,绝不怠慢”,多些旷达坦荡,少些患得患失。坚持下去,你的“张怀民”一定少不了。


主动去找。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因缘际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到“一眼就遇到对的人”,工作生活中的朋友大多要靠“找”靠“交”。正如苏轼,月夜去“寻张怀民”,寻找的是真正的朋友,寻找的是纯粹的友谊,寻找的是患难中的真情。一个“寻”字告诉我们,网络时代应该主动找朋友、交朋友。朋友珍贵,要倍加珍惜。己若东坡,何愁怀民?


细水长流。世人都知道苏轼在东坡旁边盖了五间房,取名“雪堂”。就在翌年,张怀民在黄州江边也建造了一个“快哉亭”,名字还是苏轼帮忙取的。“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遥想当年,苏轼受张怀民邀请,来到刚刚装修好的“快哉亭”,推开窗户看江景,撂下帘子喝小酒,想必很惬意。


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体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但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


明月常有,怀民亦常有。你在找“怀民”,你也可能是别人的“怀民”。愿你我都有“张怀民”。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尹贵龙
编辑:刘振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它的“冤屈”向谁说
亲用户,“明算”账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