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城,如何“与古为新”?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12-30

‍节假日外出旅游,最突出的感受有两个:一是文化旅游场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二是很多场景似曾相识、缺乏特色。

这种感受,在古城旅游方面尤为突出。


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散发魅力。然而,还有一些古城陷于“千城一面”困局,引发我们对其旅游发展的担忧。


如何让古城旅游焕发新活力?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城市。我们看一座城,读一座城,感受与品味的是自然与人文赋予的性灵:此处独有,他处皆无。


安徽黄山的徽州古城,白墙黛瓦、雕梁画栋、马头翘角,古朴雅致,典型徽派建筑风格。以徽州府衙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流淌着徽文化“徽学”最深的印记,还有那江南烟雨的悠长。


徽州古城 吴建平/摄


四川南充的阆中古城,青瓦粉墙、雕花门窗,棋盘式布局严谨且灵动,磅礴大气,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印记,无一不凝结了古人的智慧。


山西晋中的平遥古城,四大主街贯穿南北东西,八小街和七十二小巷镶嵌其间,内有我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票号,一砖一瓦一建筑,敦厚质朴,充满魅力。


云南丽江古城,以“无墙之城”独特风貌著称,顺应地形和水系自然布局,融合多民族建筑精华。置身其间,漫步青石板街,古朴的民居,映衬于清澈的溪流之中,静静聆听岁月敲击的声音,诗情画意充满魅力。


这些古城,都是独特历史文化生活形态的平台和载体,历岁月洗练,随世事变迁,古城风貌得以延续传承,形成独特的古城文化,备受人们青睐。




反观那些“千城一面”的古城,即便面对流量,也只能黯然神伤。如何破解困境,要深究背后的原因。



古意缺乏。


原生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属“先天不足”。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如是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发展古城旅游,首先自身得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专属的文化印记,脱离了历史文化这个底座,古意缺乏的古城,再怎么闻风而动,也只能是盲目跟风。若无中生有,硬造“古物”,硬凹造型,这样上马的古城旅游项目,违背城市发展规律,往往适得其反。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人造古城,缺乏历史积淀,再好的容器也盛不下文化的虚无,最终只能是“古城”变“空城”。


个性缺失。


古城最吸引人的是其独特风貌的个性。部分城市缺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导致古城项目产业内容相近,同质化现象严重,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山寨”遍地开花,产生了很多“孪生兄弟姐妹”城市,造成“千城一面”,个性缺失。


走在这样的古城里,总感觉似曾相识,难以辨别其风貌,没有独特的古城个性,也就谈不上魅力,容易无人问津,形成冷清局面。


创意欠缺。


部分城市在发展古城旅游时,虽然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古城文旅消费场景,但由于缺乏创意,简单模仿、机械式“仿古”,导致雷同刻板。这样的古城,既看不见古城墙,也无法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不到古人的体验。


即便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色古城,也需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场景,创造应用,以无限创意增添古城魅力。




发展古城旅游,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古为新,坚决避免“千城一面”,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推动古城旅游高质量发展。


发展古城旅游,首先得“有古”。


古城旅游,重点在古,既包括有形建筑,也包含无形文化。在发展古城旅游过程中,除了依托古城墙等有形古建筑,还可以创新方式方法,凝练古文化等无形资源,做好“无中生有”文章。


如2022年9月,安徽马鞍山依托长江文化,精细复刻场景、延续城市文脉,打造了国内唯一的千里长江画卷景观等多项全国首创的电影级国潮场景。


马鞍山市的长江不夜城景区夜景 程兆/摄


走进长江不夜城,一卷看遍千里长江,迅速成为文旅新业态的爆款,得到多方关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全面客观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辩证关系,否则发展不可持续,得不偿失。


发展古城旅游,关键在“考古”。


由于地理区位、地形地貌、历史积淀、文化背景等不同,古城自然风格各异。比如北方的胡同、大栅栏,与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大不相同。


然究其根本,深入“考古”不难发现,古色古香是古城之形,给予人们最直观的印象;古韵悠长是古城之魂,赋予游人最深刻的体悟。


发展古城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好、系统梳理好、全面阐释好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凝练古意,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做好“考古”大文章。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古意、依靠古韵,彰显古城的个性特色,既包括历史,也涵盖生活。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坚决避免出现“古不古、新不新”现象。


发展古城旅游,还得能“复古”。


如今的城市建设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古城亦然。如何让人们在古城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复古”之中感悟新意?


近年来,徽州古城坚持“守”“用”并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2009年,歙县对徽州府衙进行重建和部分修复,通过“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模式进行复原。


如今,这里的老街处处展现新风貌,已发展成徽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和文旅活动的重要平台载体。一些古民居化身非遗博物馆等各类展馆,成为讲述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夜幕降临,《徽州府有喜》沉浸式演出在徽州府衙内准时上演,剧情取材于当地民间故事,高峰时节单场有1800多人观看。


每周六晚“徽物集”夜市集中展示售卖鱼灯、徽墨、石雕等多样非遗产品,至今已举办100多期。街边的老店里,墨香扑鼻而来,向远方的游人一吐芬芳。


破除古城“千城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久久为功。


守好“旧”,涵养“古”,留得住悠长的过去和美好的记忆;保持“特”,勇向“新”,昂首阔步向未来,让古城旅游更精彩。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王星

编辑:陈昌清 梅麟


—————   推荐阅读   —————


“一团和气”的调研在糊弄谁?

明月常有,怀民亦常有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