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笔补助,很有温度!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12-31
“太瘦了,学校给我发钱了,泪目。”近日,有网友称自己收到武汉理工大学发来的短信提示学校已为他校园卡充值400元并叮嘱“学习之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武汉理工大学资助管理中心一位老师介绍,这是根据体育学院提供的学生体测数据来评估哪些学生符合发放标准,如果学生被认定为有困难且满足连续两年低体重指标可以获得本次补助。

武汉理工大学发的短信提示

近年来,很多高校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并在尊重其权利与尊严的基础上给予关爱与呵护。“偷偷发补助”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帮扶,也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滋养。

“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里就有希望”,路遥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孙少平这样一个农家子弟的形象。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其成长成才既需要自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也离不开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

学校是否尊重和善待学生、在价值排序中将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生能感受得到。教书育人的平台不仅在课堂上,也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只有真正将学生放在心上,学校才会懂得换位思考、愿意体谅成全。

 “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同样有自己的权利与尊严。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通过大数据手段精准识别和筛选困难学生,既让他们得到经济资助,也确保他们的权利与尊严不受到损害,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作为一种隐性资助,“偷偷发补助”站在学生立场,“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应学生所需”,将“弱势补偿”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以更加体贴、周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给困难学生“雪中送炭”,也恰到好处地呵护了学生们的自尊。

近年来,关于学生资助的话题不时进入公众视线。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到那些更有需要的学生身上,如何让良善的初衷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走调、不变味甚至产生育人的力量,呼唤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细心、耐心和巧心,用绣花功夫让学生资助工作更加精准化、人性化。

虽然大数据等新技术功能强大,但学生资助工作不能陷入“技术依赖症”。精准识别和筛选需要关爱和帮助的学生群体,既需要技术赋能,也需要发挥辅导员、专业工作人员等“人”的力量。建立动态的调整和退出机制,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精准性与人性化的有机结合,学生资助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教育不仅要有态度,也要有温度。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温暖的种子,可能比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山水有相逢,承蒙知遇恩”,知名企业家雷军先生求学武大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靠奖学金生活的。当时他就发誓,将来要一万倍地还回来。若干年后,梦想的种子开花结果、生根发芽,雷军先生也多次给母校进行大额捐款。

以人为本也好,“有温度的教育”也罢,都应该体现在具体而微的细节之中,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温柔相待”。有智慧、有温度的“偷偷发补助”,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爱的教育”?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杨朝清
编辑:韩小乔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古城,如何“与古为新”?
亲用户,“明算”账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