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买票,凭啥比别人便宜两千
据报道,网友“兔兔”在初次搜索机票时,发现直飞的最便宜价格也要4309元。然而,在网上学习了“机票大法”后,她通过反复评论来表达对机票价格的敏感和不满,结果航班价格变成了1903元。
大数据时代,算法投其所好,我们太容易被取悦,也太容易被“杀熟”。算法一直试图了解人,人也需要看清算法背后的技术、资本“陷阱”。大数据“杀熟”、诱人沉迷、操纵热搜、编织“信息茧房”……算法本无偏向,却在利益的驱动下变了味。
年轻人首先“觉醒”,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透明”的消费者,而是被精准“定价”的对象。面对这种以“忠诚为代价”的价格歧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挑战平台的价格算法,以此打破平台的数字操控。
“机票大法”,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改变自己在系统中的用户画像,从“想要跨国旅行的有钱人”转变为“在意机票价格的穷游者”,故意改变“人设”,影响算法推送。
类似的应对之道还有很多。例如,在网上直接买一张电影票约30到50元,但一些平台对新客的优惠力度非常大,薅完“羊毛”也就10来块钱一张,那么就使用虚拟手机号码注册后再弃用,每次都能以“新客”的身份节省不少钱。又如,有些年轻人通过定期清除浏览器缓存、使用隐私模式,甚至切换不同的支付方式等方式,让平台的算法无法持续跟踪其行为数据。
通过主动操纵平台对用户画像的理解,从“算法的产物”转变为“算法的设计师”,以算法“算计”算法,就是年轻人的应对之道。说到底,不仅要便宜,更要公平。出手“驯化算法”,显得这一届的年轻人智勇双全,他们不仅仅是在挑战大数据的定价体系,更是在推动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生态。
但也要看到,“驯化算法”未必普遍适用。
频繁切换身份的行为不仅可能对平台资源造成压力,还会加剧算法规则的不稳定性,甚至引发价格机制的紊乱;算法依赖于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优化,用户的刻意“伪装”或“隐藏”可能导致算法偏差,恶化服务质量;只有部分年轻人能够掌握这种“软抵抗”手段,无法真正撼动现有规则。
进一步说,算法存在复杂度高、透明度低、伦理道德复杂、管理法规滞后、跨领域合作难度大等难点。化解滥用算法导致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不能仅靠年轻人去“拼”。
监管要出来“走两步”。加强对算法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常态监管机制,放大监管趋利避害作用,最大程度推动算法“向上向善”。
平台要增强责任感。将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通过算法为解决社会问题多贡献力量,如助力医疗、扶贫、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
用户要提高自主权。增强自己的数据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总之,年轻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从个体层面的“驯化算法”,到公共领域的算法治理,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社会公平,依然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尹贵龙
编辑:刘振 梅麟
————— 推荐阅读 —————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