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劳东燕,谈姜萍

@劳东燕微博 维罗听涛2
2024-10-01


01


姜萍在数学竞赛中获得佳绩的事,没想到这么快,舆论的基调就由褒奖变成猜疑了。猜疑的人在那里言之凿凿,声称自己怎么就没有质疑的权利。

在没有什么有力证据的情况下,你内心怎么想当然是你的自由,甚至私下与人聊及你的怀疑也没有问题,但是在公共领域进行传播,这就是涉嫌诽谤了。

就像路人甲看到你和一位长得好看的女性说了几句话,然后就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声称怀疑你与该女有私情,请问你怎么证明自己就没有私情?这时候你会认为,路人甲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他/她扑风捉影的怀疑,不是诽谤而是他/她的权利吗?

然后,这位路人甲说,如果你能证明自己没有私情,他/她愿意为此道歉,并补偿一些费用,这时候你会觉得他/她真地是出于公道的高风亮节,而不是阴暗的妒忌心理之类?

遇到公权力有问题不敢吱声,看到没啥背景的个人有什么好事,就公开进行缺乏基本根据的质疑了。还真够勇猛的。

公权力有义务证明自己的行政行为合法,而个人并没有义务来证明自己没做违法或违背规则的事。不要连这种基本常识都不懂,暴露自己的无知。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

有人质疑我不懂数学,不应该谈论姜萍的话题。前面发的两篇博文,一篇是谈对知识无功利的热爱,涉及教育问题;一篇是谈在没有信服力的证据时,就传播怀疑某人考试作弊的言论涉嫌诽谤,涉及法律问题。我是在谈数学么?认真看完别人的文字再留言评论,这是社会交往中基本的礼仪。

我以前不理解什么叫“爹味太重”,这两年算是见识了。 

我没兴趣与人进行争辩,只是比较担心女孩的处境;也因此,我不认为保持沉默是一种好的选择。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随意怀疑别人考试作弊,并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还是针对一个17岁的孩子,不知道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会毁掉一个热爱知识的孩子的人生吗?(点击阅读)

本来不想多说,但这种无可靠根据的猜疑,正在形成一种可怕的网络暴力,成年人都未必能承受得住,更何况还是一位未成年女孩。女孩为此抑郁甚或自杀,难道就是人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公共领域的发言,尤其是针对特定未成年人的,难道不应该保持起码的善意?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有涉嫌考试违规的确凿证据,在网上对一名未成年人展开大鸣大放式的批判,这合适吗?这是厚道之人会做的吗?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我想起之前那位染红头发的女孩,由于晒了一下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被怀疑是从事色情行业的,后来因陷入抑郁而自杀。每次想起都觉得悲伤而心痛。在红发女孩死于没有根据的怀疑之后,围观的人拍拍手,心情轻松地走开,继续去没有根据地怀疑下一个,然后这还是人们的“合法权利”? 

把传播这种扑风捉影的怀疑当作个人权利,那是你一厢情愿的理解,就不要再玷污权利的概念了。


02


在我看来,人们不吝于对她的褒奖,不单纯是由于她在竞赛中取得佳绩,更多地或许是基于她活成了自由生命的美好样子:有勇气,有热爱,有蓬勃的生命力,愿意为热爱的东西不计所得地付出与坚持,突破社会所施加的各种无形枷锁。

谁说女生学不好数学?谁说起点不高的中专生不配拥有大的梦想?

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无形枷锁,太多的有形规训,总之就是要你服从与随大流,安于社会对你的定位。这样的氛围中,很多人也会自我设限,给自己戴上“纸手铐”,成为囚禁自己的看守。作为自己看管的囚徒,认同自己不配有梦想,不配痴心妄想去追求自身地位看起来难以企及的东西。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

可是,社会的不公与偏见,不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循规蹈矩而得到改变;相反,循规蹈矩地安于社会对自己的定位,恰恰就是在为社会的不公与偏见添砖加瓦。

勇于尝试与付出才可能突围而出,也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社会既有的不公与偏见。对个体而言,我们虽然难以使自己免于被社会规训,但至少可以保有不接受规训结果的自由。也就是说,接不接受社会的规训结果要由自己来决定,不因社会对我们的定位而在心理上自我设限。

你有权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

豆瓣评分高达9.1 👆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新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维罗听涛2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