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招商“内卷时代”,“错过深圳浦东,不可错过安徽”的口碑何来?

王弘毅 江淮观察
2024-11-20

如果要评出这几年安徽经济领域的关键词,“双招双引”这四个字必然排在前列。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这个各地都在拼的常规动作,也在激烈竞争中日趋“内卷化”,成为困扰许多地区的难题。可在安徽,却有一套高效的特色打法,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果。成果,反映在经济数据上。2022年、2023年全省招引项目总数,连续两年超越万个大关,计划总投资分别超过7万亿元和5万亿元。成果,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43.8%提升到2023年的49.1%。成果,还反映在企业家口碑上。近三年投资客商对安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满意率持续攀升。有企业家在见安徽省领导时表示:“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这样的话,显然是受到触动而引发的思考和研判,不是礼节性的场面话。那么,安徽因何而变?识势、顺势、谋势、成势。紧盯产业形势、找准自己优势、发起招引攻势。安徽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全力实施双招双引,实现了从点到面、串珠成链、集链成势的跨越。越发展,越有好口碑。好口碑也成就了安徽优质项目抢滩布局、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壮大的发展胜势。
  作者|王弘毅
 编辑|许昊杰
题图|李   博

“第一战场”

2021年2月,安徽省两会第一次提出“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

顾名思义,“第一战场”标志着这项工作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2021年6月,安徽首次召开“双招双引”工作人员座谈会;2021年9月,首次召开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全体会议……一场场双招双引新“攻势”在安徽打响,有安徽特色的标志性打法日渐清晰,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强劲的引擎。

2021年8月,一场略显特别的会议在安徽省政府举行。

虽然是一场布置双招双引的工作会议,但会议形式、结构发生变化。

厅长汇报工作,直接PPT演示,有限时间内,大量图表和数据,呈现专业内容通俗易懂。主会场和各市分会场,均邀请十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商协会、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参加,一起激荡思维。

“这种会,开起来很过瘾,开完后很享受”。一位与会者说。

到了9月,在安徽省政府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第一次全体会上,与会人员人手一本小册子——“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指引目录”,内容简洁又专业。

这也是安徽首次多层面呈现完整的产业链图谱,对全球范围内的头部企业、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团队均画出了重点,让各小组按图索骥,充分了解“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各种打法中,首当其冲的,是“顶格战法”。

项目和招商,都由最终拍板的人从一开始就直接负责,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

近三年安徽省市领导会见联系客商14778批次、77446人次,其中省领导会见674批次、8360人次。

善弈者谋势。在安徽,一股双招双引的热潮正加速涌动。

为什么要把双招双引作为“第一战场”?从宏观经济上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带动力,尤其是大项目的上马,可直接带来可观的产值、税收、就业等。

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拔地而起的大项目渐渐成为当地的“大厂”,更成为盘活区域经济的“实力担当”。

抓住大项目,抓住投资,就相当于抓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全链条。

投资从哪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各地积极争取,双招双引就是扩大有效益投资的重要手段。

双招双引给安徽带来的,是实打实的经济硕果。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专门做了测算。结果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双招双引拉高全省生产总值分别达3700亿元、4900亿元和5800亿元,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在1个百分点左右。

“授人以渔场”

今年9月底,位于合肥的企业晶合集成发布公告称,拟引入农银投资、工融金投等外部投资者共同对全资子公司皖芯集成进行增资,金额为人民币95.5亿元。

网上有自媒体发文称,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此大手笔融资令人惊叹。

2015年,合肥市政府为了布局显示驱动芯片,招商引进晶合集成,如今,它已崛起为一家全球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龙头。随着汽车芯片浪潮兴起,晶合集成又承担起安徽省汽车芯片制造中心的重任。

晶合集成年轻的子公司——皖芯集成,这家不到两岁的企业,成立不久便跻身“独角兽”行列。

这些年,在资本圈,合肥是个热词。网友曾给予它“最牛风投城市”的别名。很多知名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机构都组团来过合肥。

合肥之所以成功,打法不是靠“赌”,而是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在招商上通过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三方发力,建立了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撑。形象来说,是为资本扮演科技创新的“总导演”。

比如,产业界、投资界津津乐道的合肥引进京东方、蔚来等经典案例,背后有一套“龙头+配套”的打法。

“龙头+配套”打法,即引进一个在产业链上居于“链主”地位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比如,京东方自身在合肥累计投资近千亿元的同时,更带动驱动芯片、基板玻璃、关键材料、高纯化学品、偏光片等上下游企业超百家集聚,形成“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

类似的故事正在汽车行业续写。

汽车零部件数量以万计。为加强生产协同性、降本增效,零部件企业往往跟着整车厂跑。产能巨大的整车工厂周边,都会聚集大量零部件企业。大众安徽吸引了38家供应商落地合肥,蔚来汽车已有120余家供应商在安徽布局。

大众首款悬挂金色品牌徽标的全新车型  李季/摄

从具体打法上升到理念层面,“龙头+配套”“基地+基金”其实是一种生态化思维。

优质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哪里生态好、环境优,资源就流向哪里,产业就集聚到哪里,发展制高点就转移到哪里。

安徽以“四链”深度融合厚植产业生态,通过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强力的创新链支撑、丰富的人才链供给、充沛的资金链扶持,进一步形成对产业资源的磁聚效应。

“四链融合”、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不仅“授人以渔”,甚至“授人以渔场”,让安徽成为一个活力喷薄、梦想花开的地方。

“到安徽去”

三年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一幕幕故事,每天都在安徽上演。

2023年2月,一家来自土耳其的全球知名船舶服务技术公司与阜南县签约,投资102亿元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项目落户于此。

国际大企业投资百亿元到安徽的一个县?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这家土耳其企业——纽龙船舶集团总裁努曼道出了原因:“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十分懂企业、值得信任,交往越深,越觉得这里营商环境优越,坚定了集团投资的决心。”

哪有什么投资奇迹,只不过是有人在默默努力,擦亮了营商环境招牌。

阜南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奠基仅用50多天。而在2022年,阜南县曾引进的比亚迪项目同样刷新办事速度,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百亿元项目“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又好又快,安徽努力使之成为现实。

伴随着一套套高效打法,安徽的项目由签约到开工平均时长减少一半,2021—2023年分别为287天、204天、150天;由开工到投产缩短7个月,从2021年的16个月减少到2023年的9个月;由投产到上规缩短2个多月,2023年为183天,较2021年、2022年分别缩短74天和70天。近两年更是有1106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跑出项目招引“加速度”。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安徽营商环境得分在全国位次由2021年第16名提升至第8名,去年还首次获评“前10最佳口碑省份”,进入得分、口碑“双十”时代。据统计,近三年投资客商对安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满意率从2021年97.7%上升至2022年98.3%、2023年98.5%。

像纽龙船舶这样的百亿元项目的“名场面”,在安徽也不算稀罕。

这三年,安徽项目投资跨越式增长,项目质量突破式提升,项目能级跳越式发展。

据统计,2022年、2023年全省招引项目总数,连续两年超越万个大关;计划总投资分别超过7万亿元和5万亿元。近三年累计招引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14个,其中2021年只有5个,2022年、2023年跳涨至56个和53个,带动全省制造业投资在近两年连续保持18%以上的增长。项目数量和能级的跃升,也带来信贷规模的同步快速增长。近两年,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3%、15.8%,增速连续居全国第1位。 

良禽择木而栖。不仅仅是资本,安徽也成为人才的“强磁场”。

2017年,年轻的宫艺从挪威学成归来,入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加入“葛庭燧极限特性材料攻关突击队”。此后,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对于他而言,安徽科研氛围浓厚,科创资源丰富,既是创新创造的平台,更是干事创业的舞台。

对于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白明峰博士来说,安徽是一片“养人”的沃土。

他在这里,从零职称到正高级职称,只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

在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面,安徽破除人才发展障碍,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向用人主体授权。“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激活了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科大硅谷片区内,工程师在观察多光子纠缠源系统的光斑形貌。  程兆/摄

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各类人才总量达127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03.3万人、技能人才724.4万人,较2021年分别增加51.9万人、112.4万人;净流入约24万名大学生,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皖率74.2%,创历史新高。

目前,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集聚4000多个创新团队,“科大硅谷”引来全球创新创业人员超万名,近三年高层次人才新增8万人。

“到安徽去”正在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天下英才聚江淮的生动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无数经济专家都在致力研究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秘钥,寄希望于发掘出可供学习借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样本价值”。

其实,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各地的发展实际不同、时代背景有别、产业形势各异,“样本意义”多是经济发展的“术”,核心之“道”在于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对“势”的遵循与探索。

具体到安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大势下,安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能扣住“双招双引”这个关键,用系统、创新、专业、平台和生态的思维起势、谋势,形成一套具有“安徽特色”的手法步法打法,然后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这便是安徽双招双引的制胜之道。

本公号部分文章与《安徽日报》“江淮观察”专栏联动推出。
欢迎私信或留言提供感兴趣的报道选题。

声明:稿件版权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所有,非法转载,侵权必究。

星标☆“江淮观察”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审核|汪国梁  终审|胡旭



[ 推荐阅读 ]财政增量政策来了!安徽该怎样受惠于“重大政策机遇”?
安徽要建大黄山“超级充电走廊”:拼的是让人少焦虑今天,安徽南部建成了高铁“大环线”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淮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