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还活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幻影书 Author Neko1001
《一九八四》出版之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 可能会发生。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在大洋国,温斯顿的肉体虽然被控制,但他的精神却是觉醒的,因此生命中的每一秒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温斯顿坚信人应该忠于自我、忠于真相,这使他愈发难以忍受“双重思想”。所谓“双重思想”是指一种接受矛盾的思维方式(和某些辩证法比较类似),一个拥有双重思想的人可以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观念,两者兼而有之。
双重思想否定逻辑推理,更可恶的是,它使大多数人的自由思想沦为被奴役的惯性,也造成了他们的自欺欺人:大多数人无法同时理解两个相互对立的思想,因此双重思考使他们不求甚解、行事无所顾忌,那些能让矛盾在头脑中和谐共处的人,才是适应这个变态社会游戏规则的天才。
温斯顿拒绝服从双重思想,选择去寻求追求真理和自由,所以他写日记,与朱莉娅偷食禁果。他相信内党成员奥布兰和他是同一类人,相信奥布兰也恨透了Dang的虚伪。然而,温斯顿只猜对了一半——奥布兰确实看透了这个Dang,但却享受其中。
温斯顿和奥布兰是彼此思想上的混血儿,他们的区别在于对待双重思想的态度:如果温斯顿是双重思想最伟大的批评家,那么奥布兰就是双重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
最终温斯顿与奥布兰在一个“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了,那个地方确实没有黑暗——24小时永远亮着灯的仁爱部牢房。奥布兰亲手将温斯顿改造成了一个没有双重思想,身心全部忠于老大哥的“人”。
有很多未来主义的反乌托邦书籍,它们很相似——狭隘的流派、有点像恐怖科幻小说,其中《1984》最引人注目。这本书堪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从风格、叙事节奏、情节、结构,当然还有寓言和隐喻的力量来看,其他任何一本书与它相比都会显得幼稚和轻浮。
它不仅令人沮丧,而且让人有一种幽闭恐惧一般的绝望感——我们总觉得奥威尔笔下的愿景极有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在发生)。也许世界上真的存在大洋国,毕竟世界上有太多渴望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以至于他们极有可能将《1984》当成操作手册。
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喜欢这本书,它让我感到紧张和恐惧,也让我思考和惊讶。奥威尔是个天才,他有能力洞察未来,并且与我们分享这一愿景。他的见解不仅经过深思熟虑,而且以这样一种真实到令人吃惊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任何人从现在开始阅读它时,都可能认为这是一份历史参考文献。
《1984》中的“真理”: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这本书写于1948年,当时的乔治•奥威尔并没有经历过类似于《1984》的世界,也没有见过监控摄像头,然而他却做出了如此真实的预言:
在1984的世界里,政府对任何事情都有如此严格的控制,任何背叛,无论多么渺小(哪怕在脑子里一闪而过),都会被发现。
政府是一个庞大无情的机器,没有任何怜悯,旨在改造或者消灭任何异化的人。
当我们的“英雄”温斯顿开始他第一次小小的反叛行动(偷偷记日记)时,我们都隐隐感觉到等待他的会是什么,这样的觉醒注定是孤独的。
我们就像主角温斯顿一样,被困在一道围墙之中,所有关于外部世界和社会的新闻都是被过滤的,我们不知道该相信谁哪些媒体,也不知道我们看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还是被篡改的。
我们似乎没有逃脱过《1984》的世界——“电屏”是真的,只是换了一种更隐秘更高效的形式:
无处不在的人脸识别监控摄像头,搜集分析并掌握一切网络痕迹的大数据,被安插了后门的电子产品,通信监控,媒体/信息控制……每个人都被“老大哥”注视着。虽然1984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们确实更接近可怕的时代。
自由和幸福,这两个本应浑然一体的追求,在不幸的世界里却成了非此即彼的判断题:“人类有两种选择,即自由和幸福,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幸福比较好。”《1984》让我们看到失去自由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看到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多么脆弱,以及它是多么容易就被夺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尽管可以预感到悲剧的结局,但我们仍抱有一份小小的希望:希望温斯顿能够偷偷地将他的秘密保持地再久一点,希望他能将个性和自由思想的火花能一直保持下去,更希望能有一份逢凶化吉的奇迹降临在他身上,即使我们早就知道这些希望是渺茫且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