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坚定立场,而要坚定诚实

河洼子 2023-08-01




一旦族同、党同、派同纷纷伐异,弃他山之石,灭异端之思,结果只能是阉割了思想,谋杀了交流。故“立场”一经唱响,我撒腿(当然是轮椅)就跑,深知那儿马上就没有诚实了。——史铁生



诚实与善思

文:史铁生 编:新少数派


我来此史(铁生)眼看就是一个花甲了。这些年我们携手同舟,也曾在种种先锋身后紧跟,也曾在种种伟大脚下膜拜,更是在种种天才与博学的旋涡中惊悚不已。生性本就愚钝,再经此激流暗涌,早期症状是找不着北,到了晚期这才相信,诚实与善思乃人之首要

良家子弟,从小都被教以谦逊、恭敬——“三人行必有我师”“满招损,谦受益”以及“骄兵必败”,等等。却不知怎么,越是长大成人倒越是少了教养——单说一个我、你、他,或还古韵稍存,若加上个“们”字,便都气吞山河得要命。远而儒雅些的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我们,我们!”近且直白的则是“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我们!”

你们,他们,为啥就不能指责我们?我们没错,还是我们注定是没错的?倘人家说得对又当如何?即便不全对,咱不是还有一句尤显传统美德的“无则加勉”吗?就算全不对,你有你的申辩权、反驳权,怎么就说人家没资格?人均一脑一嘴,欲剥夺者倒错得更加危险。

古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嘲,今却有百步笑五十步且面无愧色者在,譬如阿Q的讥笑小D或王胡。不过,百步就没有笑五十步的权利吗?当然不是,但有愧色就好,就更具说服力。其实五十步也足够愧之有色了,甚至一步、半步就该有,或叫见微知著,或叫防患于未然。据说,“耻辱”二字虽多并用,实则耻辱大相径庭。“知耻而后勇”——“耻”是愧于自身之不足;“辱”却相反,是恨的酵母——“仇恨入心要发芽”。
电影《教父》中的老教父,给他儿子有句话:“不要恨,恨会使你失去判断。”此一黑道家训,实为放之诸道而皆宜。无论什么事,怨恨一占上风,目光立刻短浅,行为必趋逞强。为什么呢?被愤怒拿捏着,让所恨的事物牵着走,哪还会有“知己知彼”的冷静!

比如今天,欲取“西方中心”而代之者,正风起云涌。其实呢,中不中心的也不由谁说了算。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中国其实是最棒的!”“他们西方有啥了不起!”“你们美国算什么!”类似的话——我才是最棒的,他有啥了不起,你算个什么!——若是让孩子说了,必遭有教养的家长痛斥,或令负责任的老师去反省;怎么从个人换到国族,心情就会大变呢?看来,理性常不是本性的对手。一团本性的怒火尚可被理性控制,怒火一多,牵连成片,便能把整座森林都烧成怨恨,把诚实与善思都烧死在里面。老实说,我倒宁愿有一天,不管世人论及什么,是褒是贬,或对或错,都拿中国说事,那样,“中心”的方位自然而然就会有变化了。此前莫如细听那老教父的潜台词:若要不失判断,先不能让情绪乱了自己,所谓知己知彼,诚实是第一位的。



何谓诚实?见谁都一倾私密而后快吗?当然不能,也不必。诚实就像忏悔,根本是对准自己的。某些不光明、不漂亮、不好意思的事,或可对外隐瞒到底,却不能跟自己变戏法儿,一忽悠就看它没了。所以人要有独处的时间,以利反思、默问和自省。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药,人吃了精神百倍,夜以继日地“大干快上”也不觉困倦和疲劳,而且无损健康。但发明者一定是忘记了黑夜的妙用,那正是人自我面对或独问苍天的时候。那史写过一首小诗,拿来倒也凑趣——


黑夜有一肚子话要说 / 清晨却忘个干净 / 白昼疯狂扫荡 / 喷洒农药似的 / 喷洒光明。


于是 / 犹豫变得剽悍 / 心肠变得坚硬 / 祈祷指向宝座 / 语言显露凶光…… / 今晚我想坐到天明 / 坐到月影消失 / 坐到星光熄灭 / 从万籁俱寂一直坐到 / 人声泛起。


看看 / 白昼到底是怎样 / 开始发疯……

够不够得上诗另当别论。但黑夜的坦诚,确乎常被白昼的喧嚣所颠覆,正如天真的孩子,长大了却沾染一身“立场”。“立场”与“观点”和“看法”相近,原只意味着表达或陈述,后不知怎样一弄,竟成权柄,竟至要挟。“你什么观点?”“你对此事怎么看?”——多么平和的问句,让人想起洒满阳光的课堂。若换成“你是什么立场?”“你到底站在哪一边?”——便怎么听都像威胁,令人不由得望望四周与身后。我听见那史沉默中的回应——对前者是力求详述,认真倾听,反复思考;对后者呢,客气的是“咱只求把问题搞搞清楚”,混账些的就容易惹事了:“孙子哎,你丫管着吗?!”不过呢,话粗理不粗,就事论事,有理说理,调查我立场干吗?要不要填写出身呢?“立场”一词,因“文革”而留下“战斗队”式的后遗症。不过,很可能其原初的创意就不够慎重——人除了站在地球上还能站在哪儿呢?故其明显是指一些人为勾画过的区域——国族、村镇,乃至帮帮派派。当然了,人家问的是思想——你的思想,立于何场?人类之场,博爱之场——但真要这么说,众多目光就会看你是没正经。那该怎么说呢?思想,难道不是大于国族或帮派?否则难道不是狭隘?思想的辽阔当属无边,此人类之一大荣耀;而思想的限制,盖出于自我。不是吗?思想只能是自己的思与想,即便有什么信奉,也是自思自想之后的选择。又因为自我的局限,思想所以是生于交流,死于捆绑——不管是自觉,还是被迫。一旦族同、党同、派同纷纷伐异,弃他山之石,灭异端之思,结果只能是阉割了思想,谋杀了交流。故“立场”一经唱响,我撒腿(当然是轮椅)就跑,深知那儿马上就没有诚实了。


诚实,或已包含了善思。善美之思不可能不始于诚实,起点若就闹鬼,那蝴蝶的翅膀就不知会扇动出什么了。而不思不想者又很难弄懂诚实的重要,君不见欺人者常自欺?君不见傻瓜总好挑起拇指拍胸脯?诚实与善思构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在恨与傻的怪圈里振振有词。



索洛维约夫在《爱的意义》中说:做什么事都有天赋,信仰的天赋是什么呢?是谦卑。那么,善思的源头便是诚实。

比如问:你是怎样选择了你的信仰的?若回答说“没怎么想,随大流儿呗”,这信仰就值得担忧,没准儿恰就是常说的迷信。碰巧了这迷信不干坏事,那算你运气好,但既是盲从,就难保总能碰得那么巧。或者是,看这信仰能带来好处,所以投其门下?好处,没问题,但世上的好处总分两种:一是净化心灵,开启智慧;一种则更像投资,或做成个乱世的班头。所以,真正的信仰,不可不经由妥善的思考。

又比如问: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呢?不思者不予理会,未思者未免一惊,而善思者嘴上不说,心里也有回答:与这无边的存在相比,人真是太过渺小,凭此人智,绝难为生命规划出一条善美之路。而这,既是出于谦卑而收获的诚实,又是由于诚实而达到的谦卑。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诚实与善思是互为因果的。小通科技者常信人定胜天,而大科学家中却多见有神论者,何故?就因为,前者是“身在此山中”,而后者已然走出群山,问及天际了。电视上曾见一幕闹剧:一位自称深谙科学的人物,请来一位据说精通“意念移物”的大师,一个说一个练。会练的指定桌上一支笔,佯作发功状,吸引住众人的视线,同时不动声色地嘘一口气,笔便随之滚动。会说的立刻予以揭穿:“大家注意,他的嘴可没闲着!”会练的就配合着再来一回。会说的于是宣布胜利:“明白了吧?这不是骗术是什么!”对呀,是骗术,可你是骗术就证明人家也是骗术?你是气儿吹的,人家就也得是?照此逻辑,小偷之所得为啥不能叫工资呢?幸好,科学已然证明了意念也具能量,是可以做功的!教训之一:不善思,也可以导致不诚实。教训之二:一个不诚实的,大可以忽悠一群不善思的。

那么诚实之后,善思,还需要什么独具的能力吗?当然。音乐家有精准的辨音力,美术家有非凡的辨色力,美食家有其更丰富的味觉受体,善思者则善于把问题分开更多层面。乱着层面的探讨难免会南辕北辙,最终弄成一锅糨糊。比如:你可以在种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辨其优劣,却不可以佛祖的慈悲来要求任何政府;你可以让“范跑跑”跟雷锋比境界,却不能让其中任何一位去跟耶稣基督论高低。再比如跳高:张三在第一个高度(一米二○)上三次失败,李四也是在第一个高度(一米九○)上三次失败,你可以说他们一样都没成绩,却不能笼统地说二位并无差别。又比如高考:A校有一百个被清华或北大录取,只一个名落孙山;B校有一个考上了清华或北大,却有一百个没考上大学。如果有人说这两所学校其实一样,都有上了清华、北大的,也都有被拒大学门外的,你会觉得此人心智正常吗?倘此时又有人义正词严地问:难道,教育的优劣只靠升学率来判断吗?——好了,我们就有一个头脑混乱的鲜活范例了。



乱了层面,甚至会使人情绪化到不识好歹。比如,人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而后载歌载舞地赞美她,这心情谁都理解,但曾经黄水泛滥,而今几度断流的黄河真还是那么美吗?你一准儿能听到这样的回答:在我们眼里她永远是最美的!理由呢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就明显是昏话了,人有思想,凭啥跟狗比?再说了,“嫌”并不必然与“弃”相跟,嫌而不弃倒是爱的证明。喜欢,更可能激起对现成美物的占有欲,爱则意味着付出——让不美好的事物美好起来。母亲的美丑,没有谁比儿女更清楚,惟有那派“皇帝新衣”般的氛围让人不敢实话实说。麻烦的是外人来了,一瞧:“哟,这家儿的老太太是怎么了?”儿女们再嘴硬,怕也要暗自神伤吧。但这才是爱了!不过,一味吃老子、喝老子的家伙们,也都是口口声声地“爱”;听说有个词叫“爱国贼”,料其不是空穴来风。

据说,女人三十岁以前要是丑,那怨遗传,三十岁以后还丑就得怨自己了——美,更在于风度。何为风度?诚实、坦荡、谦恭、智慧等等融为一体,而后流露的深远消息。不过你发现没有,这诸多品质中,诚实仍属首要?风度不像态度,态度可以弄假,风度只能流露。风度就像幽默,是装不来的,一装就不是流露而是暴露了——心里藏半点儿鬼,也会把眼神儿弄得离奇。可你看,罗丹的“思想者”,屈身弓背,却神情高贵;米洛的“维纳斯”,赤身断臂,却优雅端庄。那岂是临时的装点?那是锤炼千年的精神熔铸!倘有一天,黄河上激流澎湃,碧波千里,男人看她风情万种,女人看他风度翩翩!两岸儿女还要处心积虑地为她辩护吗?可能倒要挑剔了——美,哪有个止境?那时候,人们或许就能听懂一位哲人的话了:我们要维护我们的文化,但这文化的核心是,总能看到自身的问题。


有件事常让我诧异:为什么有人会担心写作的枯竭?有谁把人间的疑难全部看清,并一一处置停当了吗?真若这样,写作就真是多余;若非如此,写作又怎么会枯竭呢?正是一条无始无终的人生路引得人要写作,正因为这路上疑难遍布,写作才有了根由,不是吗?所以,枯竭的忧虑,当与其初始的蝴蝶相关。有位年纪不轻的朋友到处诉苦:“写作是我生命的需要,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就奇怪,可有什么离开它就不能活的事(比如呼吸),会来不及吗?我便回想自己那只初始的蝴蝶。我说过:我的写作先是为谋生,再是为价值实现,而后却看见了生命的荒诞,荒诞就够了吗?所以一直混迹在写作这条路上。现在我常暗自庆幸:我的写作若停止在荒诞之前,料必早就枯竭了。不知是哪位仙人指路,教我谋生懂“够”,尤其不使价值与价格挂钩,而后我那只平庸的蝴蝶才扇动起荒诞的翅膀。荒诞,即见生命的疑难识之不尽、思之不竭;若要从中寻出条路来,只怕是有始而无终,怎么倒会“来不及”呢?



可我自己也有过“来不及”的担忧。在那只蝴蝶起飞之后不久,焦灼便告袭来,走在街上也神不守舍地搜索题材,睡进梦里也颠三倒四地构思小说;瞧人家满山遍野地奔跑尚且担心着枯竭,便想:我这连直立行走的特征也已丢失的人又凭什么?看人家智慧兼而长寿,壮健并且博识,就急:凭我这体格儿,这愚钝,这孤陋寡闻,会有什么结果等着我?可写作这东西偏又是急不出来的。心中惶恐,驱车地坛,扑面而来的是一片郁郁苍苍的寂静,是一派无人问津的空荒……“而雨,知道何时到来 / 草木恪守神约 / 于意志之外 / 从南到北绿遍荒原”,心便清醒了些:不是说重过程而轻结果吗?不是说暂且拖欠下死神的追债,好歹先把这生命的来因去果看看清楚吗?你确认你要这样干吗?那就干吧,没人能告诉你结果。是呀,结果!最是它能让人四顾昏眩,忘记零度。

人写的历史往往并不可靠,上帝给人的位置却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要不断地回望零度。零度,最能让人诚实——你看那走出伊甸的亚当和夏娃,目光中悲喜交加。零度,最是逼人的善思——你看那眺望人间的男人和女人,心中兼着惊恐与渴盼。每一个人的出生,或人的每一次出生,都在重演这样的零度——也许人的生死相继就是为了成全这样的回归吧?只是这回归,越来越快地就被时尚吞没。但就算虚伪的舞台已比比皆是,好的演员,也要看护好伊甸门前的初衷。否则,虚构只图悬念,夸张只为噱头,戏剧的特权都拿去恭维现实,散场之后你瞧吧,一群群全是笑罢去睡的观众。所以诚实不等于写实,诚实天空地阔,虽然剧场中常会死寂无声。而彻底的写实主义,你可主的是什么义?倒更像屈从现状的换一种说辞。


戏剧多在夜晚出演,这事值得玩味。只为凑观众的闲暇吗?莫如说是“陌生化”,开宗明义的“间离”:请先寄存起白昼的娇宠或昏迷,进入这夜晚的清醒与诚实,进入一向被冷落的另种思绪——


但你要听,以孩子的惊奇 / 或老人一样的从命 / 以放弃的心情 / 从夕光听到夜静


在另外的地方 / 以不合要求的姿势 / 听星光全是灯火,遍野行魂 / 白昼的昏迷在黑夜哭醒


尤其千百年前,人坐在露天剧场,四周寂暗围拢、头顶星光照耀,心复童真,便易看清那现实边缘亮起的神光,抑或鬼气。燠热悄然散去,软风抚摸肌肤,至燥气全无时,人已随那荒歌梦语忘情于天地……可以相信,其时上演的绝不止台上的一出戏,千万种台下的思绪其实都已出场,条条心流扶摇漫展,交叠穿缠,连接起相距万里的故土乡情,连接起时差千年的前世今生,或早已是魂赴乌有之域(譬如《去年在马里昂巴》)……那才叫魂牵梦绕,那才是“一切皆有可能”。可能之路断于白昼的谎言与假面,趋真之心便在黑夜里哭醒。


我们是相互交叉的 / 一个个宇宙 / 我们是分裂的 / 同一个神


生命之花在黑夜里开放 / 在星光的隙间,千遍万遍 / 讲述着爱的寓言


梦的花粉飞扬,在黎明 / 结出希望……



写作,所以是始于诚实的思问,是面对空冥的祈祷,或就是以笔墨代替香火的修行。修行有什么秘诀神功吗?秘诀仍在诚实——不打诳语,神功还是善思——思之极处的别有洞天,人称“悟性”。

读书也是一样,不要多,要诚实;不在乎多,在乎善思。孩提之时,多被教导说,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近老之时才知,若非善思,这习惯实在也算不得太好。读而不思,自然省得出去惹事,但易养成夸夸其谈的毛病,说了一大篇话而后不知所云。国人似乎更看重满腹经纶,但有奇思异想,却多摇头——对未知之物宁可认其没有,对不懂之事总好斥为胡说。现在思想开放,常听人笑某些“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虽褒贬明确,却似乎位置颠倒。“道可道,非常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读书所求莫过知此“道”也。而知也知之,识也识之,偏不入道者,真是“白瞎了你这个人儿”。


我写过一种人的坏毛病,大家讨论问题,他总要挑出个厚道的对手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可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个标准没有?其实厚道的人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孔子和老子读过几本书呢?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几本书呢?那年月,书的数量本就有限吧。人类的发言,尤其发问,当在有书之前。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这才写书、读书、教书和解书,为的是交流——现在的话就是双赢——而非战胜。

读了一点刘小枫先生的书,才知道一件事:古圣贤们早有一门“隐微写作”的功夫,即刻意把某些思想写得艰涩难懂。这可是玩儿的什么花活?一点儿不花,就为把那些读而不思的人挡在门外,以免其自误误人。对肯于思考的人呢,则更利于他们自己去思去想,纳不过闷儿来的自动出局,读懂了的就不会乱解经文。可见,思考不仅是先于读书,而且是重于读书。“带着问题学”总还是对的,惟不必“立竿见影”。

于是我又弄懂了一件事:知识分子所以常令人厌倦,就因其自命博知,隔行隔山的也总好插个嘴。事事关心本不是坏品质,但最好是多思多问,万不可粗知浅尝就去插上一番结论,而后推广成立场让人去捍卫。不说别人,单那史就常让我尴尬,一个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写小说的家伙,还啥都不服气;可就我所知,几十年来的社会重大事件,没有一回他能判断对的。这很添乱。其实所有的事,先哲们几乎都想过了,孰料又被些自以为是的人给缠瞎。可换个角度想,让这些好读书却又不善思想的人咋办呢?请勿插嘴?这恐怕很难,也很违背人权。几千年的路,说真的也是难免走瞎,幸好“江山代有才人出”,他们的工作就是把一团团乱麻择开,令我等迷途知返。返向哪里?柏拉图说要“爱智慧”,苏格拉底说“我惟一的知识就是我的无知”,而上帝说“我是道路”。有一天那史忽有所悟,揪住我说:嗨,像你我这样的庸常之辈,莫如以诚实之心先去看懂常识。



常识?比如说什么事?

就说眼下这一场拍卖风波吧。那对“鼠首”“兔首”往那儿一摆,你先说说这是谁的耻辱?

倒要请教。

是掠夺者的耻辱呀!那东西摆在哪儿也是掠夺者的罪证,不是吗?

毫无疑问。

可怎么大家异口同声,都说是被掠夺者的耻辱呢?

这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愚昧观念在作怪。那时候弱肉强食,公理不明,掠夺者耀武扬威,被掠夺者反倒自认耻辱。

可是今天,文明时代,谁还会这样认为呢?

是呀,是呀。文明,看掠夺才是耻辱。

那么欺骗呢?文明,看欺骗是什么?

…………

哈,你心虚了,你既想站在那位赢得拍品又不肯付钱者的立场上,却又明知那是欺骗!以欺骗反抗掠夺,不料却跟掠夺一起步入愚昧。

可那东西本来就是我们的,我们有权要求他们还回来!

但不是骗回来。不还,说明有人宁愿保留耻辱。可您这一骗,尚不知国宝回不回得来,耻辱,肯定是让您又给弄回来了。

嗯……行吧,至少可以算逻辑严密。还有什么事呢?




还有就是当前这场经济危机。所谓“刺激消费”,我真是看不懂。人有消费之需,这才要工作,要就业,此一因果顺序总不能颠倒过来吧?总不会说,人是为了“汗滴禾下土”,才去食那“粒粒盘中餐”的吧?总不会是说,种种消费,原是为了“锄禾日当午”,为了“出没风波里”,为了“心忧炭贱愿天寒”吧?倘此逻辑不错,消费又何苦请谁来刺激呢?需要的总归是需要,用不着谁来拉动;不需要的就是不需要,刻意拉动只会造成浪费。莫非闲来无事,只好去“伐薪烧炭南山中”,不弄到“两鬓苍苍十指黑”就不踏实?可“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咋就知道“把扇摇”呢?

好吧好吧,你这个写小说的又来插经济一嘴了!

这毛病,请问到底是出在哪里?

这个嘛……诚实地说,俺也不知道。

您不是口口声声地“诚实与善思”吗?请就此事教我。

那就接着往下问吧,任何关节上都别自己忽悠自己,不要坚定立场,而要坚定诚实,就这样一直问下去,直至问无可问……





一代代的读者通过《我与地坛》认识了史铁生,被他平和温暖的文字和坎坷经历打动。
 
地坛,这个400多年的老园子,曾经守护过彷徨无依的史铁生的心魂,给他新生;经过无数思索与拷问后写就的作品,已然成为另一座“地坛”,守护着我们缺失的价值和信仰,激活我们的心魂。
 
史铁生的创作生涯持续了将近40年,作品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随笔、剧本、书信等形式,但版权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出版社里,难以一次收集。
 
值史铁生去世1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收集了史铁生历年来所有作品,精心制作了一套《史铁生作品全编》,内容齐全,设计朴素雅致。
 
他在用他十卷本的全集提醒我们:人通往自由的可能性就摆在那里,史铁生能走通,任何人都可能走通,这是一个作家能够送给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史铁生作品全集”,本套装以原《史铁生作品系列》七卷为基础,加入新整理的史铁生遗作,重新编辑,将史铁生在苦海泛舟的岁月里全部的作品收入其中,共十卷,堪称迄今最全版本。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史铁生作品集。

文字丨选自《树林里的上帝》,史铁生 著,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1月版
阅读更多文章:

杨照:爱国一定要先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中国是如何成为专制国家的?

这个社会,若还没陷入被迫害妄想症的状态,就该在安保问题上适可而止

章开沅:好校长不如好制度

外交学院教授:愤青外交把中国害苦了

一切建于荒谬的高墙,终将倒于荒诞

历史最终还是报复了我们

朝鲜课本里的金氏父子

一个惩罚说真话的社会,需要付更大的代价

自由、开放、叛逆:重温那个大病初愈的80年代

祸害中国数千年的腐败根源:权力支配一切

凡是专横权力肆虐的地方,文明就式微,野蛮就当道,人民就遭殃

人关心政治,如同鱼关心水质

杭州杀妻案:死刑无悬念

人性与制度

周其仁:别把开放当筹码

老大哥无处不在

苏联腐败简史

冤冤相报仍是中国社会的显著特点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每时每刻都在关心你

存在即合理?那我扇你一巴掌,你千万别有意见

制度是国家的良知,规则是群体的智商

“不生孩子就是背叛国家”

何兆武与袁隆平,同样重要

权力十分畏惧“不同于己”的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