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鸿宇:逃离之后,重拾故乡

腾讯音乐浪潮榜 腾讯音乐浪潮榜 2022-07-19
"陈鸿宇,是当代具有人文特色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他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与细腻敏感、纯净朴素的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一批能抚慰人心、具备人文关怀的作品。 与此同时,他创立的“众乐纪”厂牌,持续活跃在华人文化场景中,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MusicRadio音乐之声与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联合推出《音乐新浪潮》节目,邀请音乐创作者以深度音乐话题,回归音乐本质,真诚探索专业视角下的音乐生态。 本期嘉宾: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成员、知名音乐人陈鸿宇。"


陈鸿宇做客《音乐新浪潮》,畅聊民谣中的人文与诗

 


陈鸿宇眼中的民谣音乐


最初被听众们打上“民谣歌手”的标签时,陈鸿宇并不完全认同。

 

他一直觉得,自己做的是很多元的独立音乐,“民谣”不足以全面地概括他的音乐面向。

 

但当他开始了解民谣音乐、更进一步地解读这个概念的含义,并从不同类型的民谣音乐中汲取到养分,他对于“被称为民谣音乐人”这件事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诚然,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出现了新鲜的、充满实验性的面向,但那些关于民谣的、土地的、故乡的元素,同样很重要。

 


在这几年时间里,他不断制作音乐作品、跑巡演,也不断累积起对民谣的亲近感。随着年龄增长,原有的那些追求个性的诉求,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他反而更愿意回归最初做音乐时那种懵懂、简单的状态。

 

如果用一个物件来形容民谣,他最先想到的,是木头——一部分是朝气蓬勃的森林,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不断拔节。但更多的是枯木,或者已经劈成柴火的那种木头,它当然也存在着某种生命力,但这种生命力寄托于某种具备历史感的氛围之中。民谣与木头,同样是在土地里吸收营养、获得成长,所以,它们天生携带着一种厚重感。



聊到与民谣联结紧密的诗歌创作时,陈鸿宇打了个比方:

 

“它有点像下棋——你需要提前预想之后要走的很多步,再回过头来确定现在这一步该怎么走,对于感知能力、判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写诗也是,需要你一开始就想好最终要表达什么,再抽丝剥茧,写下你想到的第一个词,然后用语言的魅力、用技术,去表达最终的思想。”

 

民谣所产生的魅力,同样如同一盘棋局:

 

“大家能千人千面地解读一首民谣作品的内涵,其实也像下一盘棋一样,当你看到一盘残局时,会想到很多不同的解法,这就是民谣的魅力之一。”

 



不安之后,步入正轨


提起陈鸿宇这个名字时,很多听众第一时间想到的作品,会是《理想三旬》,充满诗意的文本与旋律紧密贴合,造就了一种极美的听觉体验。

 


这首歌的作词人,是陈鸿宇多年的合作伙伴唐映枫。

 

2015 年时,陈鸿宇刚开始做音乐。彼时,他并没有很笃定地想成为一名专业音乐人,只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热爱者”姿态,听歌、看现场、有一搭没一搭地创作。



写完《理想三旬》的曲子,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陈鸿宇,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玩法——把作品拿到网上征集歌词。

 

他把曲子挂在当时很有名的一个音乐网站上,短短时间内就收到了一百五十多份投稿,最终大浪淘沙,选出唐映枫的词作。

 

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写得很快,唐映枫说,自己就是泡着温泉时突然发现有这么一个活动,然后花了半小时就写完歌词。歌词给到的时候,只有第一段,里面用到了大量意象,但是唐映枫笔下的意象很美,搭配起来并不让人讨厌,而且演唱过程十分顺畅,仿佛是冥冥之中早已为曲子定好的文本。

 

唐映枫对语言、对词作有极为敏锐的感知力,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哪个曲子需要配什么风格的词,哪个词用开口音、闭口音、放在哪儿,他统统了然于心,写出来之后,还真就比其他词更好唱。

 

陈鸿宇的曲子、唐映枫的歌词,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沟通,就形成一种惺惺相惜的互动,彼此理解、共鸣。也就是在《理想三旬》之后,他们合作无间——在 2021 年推出的专辑《步履不停》中,唐映枫依旧包揽陈鸿宇专辑中所有的歌词创作。

 


不过,把时间倒回到刚开始做音乐的时候,陈鸿宇对整个音乐市场的走势,依然没有太大的信心。

 

尽管如此,他还是愿意让“做音乐”这件事变得更有趣一些。所以,他希望多找点音乐人、其乐融融地玩音乐,做一张合集。

 

当时的他,几乎给所有能联系到的音乐人都发了豆邮、私信,再加上自己的两首歌,做出了一张九首歌的合集。

 

没想到,发完之后,《理想三旬》火了,成为当年的现象级单曲。

 

因那张合集而成立的厂牌“众乐纪”,目前已经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一家成熟的公司,也是一个可持续的音乐项目。


公司负责的内容,包括音乐制作、艺人签约、版权发行、演出主办、创意活动——还有自2015 年以来始终未曾间断的《众乐纪》音乐合集。

 

目前,陈鸿宇也在努力让众乐纪“去陈鸿宇化”,他希望大家想起众乐纪时,会知道这家公司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

 

因为每年都会发起一个合集项目,所以陈鸿宇常常主动地去听一些有意思的新人、新歌,也始终保持对市场的关注。

 

他常常感叹:“这两年的新人是在太多,有点听不过来了。”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版权机制的日渐健全,现在的年轻人,在做音乐时足够自信,没有那种“我就是干不了这事儿,这事儿不靠谱”的感觉——你可以自己在家录歌、制作、发行,不需要求任何人。某种程度上,是说明这个行业更规范了。

 

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陈鸿宇都不愿意给出那种非黑即白的答案,更愿意偏辩证地思考一些话题。


比如说,如果有人问到“生活永远是你们创作的根本源泉”这样的问题时,很多人会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他则要审慎地思考一番,给出一个认真的回应:

 

“对于创作灵感来源,如果真要排序的话,第一可能来自于你的天赋,第二是成长的经历,第三是你的技术与经验。把前三者都激发出来,生活其实是一点点缀吧。”


 

不过,在陈鸿宇的作品中,“生活”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陈鸿宇的听众里,有不少 18 到 25 岁的年轻人,他觉得,这些听众们之所以被吸引过来,是因为同一种频率之上的生活体验。

 

他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唐映枫,有着极为相似的生活经历——同为媒体笔下的“小镇青年”,上学之后就离开故乡,高中、大学都待在不同的地方,大学毕业后,又独自北漂。初入社会、开始工作的那段时间,他是多重情绪的综合体,有点矛盾、有点理想、有点迷茫。

 

几十年来,该体验的都体验过,该经历的思想斗争也都经历过了。不过,他内心还是会存在一些不安感——安全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因素,考学也好、上班也好、在城市立足也好,都是因为内心的不安感,才有动力去做点什么,以此填补内心的缺失。因为不安感,你的内心始终有一点点欲望,要去再表达点什么、再留下点什么。

 

也许就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也造就了部分表达自己的迷茫、痛苦,但同时又没放弃生活的人。

 

这些听众,往往会对他的音乐作品产生强大共鸣。

 


逃离之后,重拾故乡


年轻的时候,陈鸿宇总想,“不能回家工作”。

 

面对故乡时,他的情感同样是矛盾、不安的,既怀念那些令自己舒服、熟悉的一切,又害怕人生轨迹彻底扭转,过上一辈子望到头的生活,从“小镇青年”变成“小镇中年”。

 

所以,在毕业之后,他没有选择回到故乡,而是独自来到北京,开启北漂生涯。

 

但在成为一名音乐人之后,他拥有了赖以为生的、让自己感觉到舒适的职业,这个身份并不会因为回到故乡而改变。于是,陈鸿宇达成了与故乡的和解——“故乡”对他而言,成为一个纯粹、舒适的避风港。

 

他享受着来自故乡的爱与回忆,也尝试着以实际行动,反哺这片与自己的人生紧密相连的土地。

 

去年,陈鸿宇回内蒙老家做了一圈巡演,联系上了一些内蒙古的音乐人。

 


2021 年,众乐纪推出了第七张原创音乐合集《重拾故乡·内蒙古》,整张专辑音乐人和作品都来自内蒙古,多种音乐类型的融合交汇,展现了不一样的内蒙古音乐面貌和场景。


 

但“重拾故乡”的计划,又不仅止于音乐,而是以音乐为连接,联合艺术、建筑、影像、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创造力青年,重新回到故乡,用再次发现的眼光重拾故乡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意。



这个计划找到了“民谣酵母”郭小寒作为联合发起人,找到策展人那日松举办了一场“重拾故乡”线下生活节,以及内蒙古导演顾桃“游牧影展”的重拾故乡分会场。


“重拾故乡”线下生活节现场

 

这个跨越不同艺术形式的庞大项目,对于整个团队而言,都是精神层面的一种哺乳、滋养。

 

每一个人,都曾经因为不同的原因,让家乡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远方”。

 

而这个项目的初衷,是让大家重新发现故乡的美好——当你用现在的眼光、技术,去审视家乡里那些值得发光发热的地方,把它提炼出来。就会发现,原来故乡也可以用充满设计感的、美的东西去升华,也会突然发现更多有意思的灵魂。


 

把记忆中家乡的灰擦去,总能发现它还能有新的光彩。

 

未来,“重拾故乡”计划还将走向更多地方,这份因地缘关系凝结的美好与感动,会与陈鸿宇作品中的诗意与人文关怀,一起被听众们所铭记。



栏目简介

MusicRadio音乐之声与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联合推出音视频节目《音乐新浪潮》,从浪潮评委会成员中邀请知名音乐创作人,分享创作、编曲、制作、混音、配器及风格、流派等的点滴细节,回归音乐本源,以专业定义好音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