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莫非定律:当两个孤独的灵魂合而为一
男女双人创作乐团莫非定律,由歌手冯悬及音乐制作人欧阳巽涛组成,二人在成团前均为幕后资深音乐人。 成团后,他们一面作为独立乐团,推出诸如《约会在星期天晚上》《软肋与铠甲》《可是爱最为致命》等优秀作品;一面仍在幕后,为徐佳莹、周深、胡夏、许飞等歌手创作歌曲。作为一个由歌手及音乐制作人组成的双人乐团,他们完美互补,把才华发挥到极致,创作出许多动人作品。 MusicRadio音乐之声与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联合推出《音乐新浪潮》节目,邀请音乐创作者以深度音乐话题,回归音乐本质,真诚探索专业视角下的音乐生态。 本期嘉宾: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成员、知名音乐人莫非定律。
冯悬和欧阳初次见面,是在欧阳的家里。
彼时,她和朋友一起去欧阳家拜访,发现一个小小的录音棚,一时技痒,就走进录音棚里唱了会儿歌。唱完之后,欧阳告诉她:“在这个录音棚唱过歌的人里,你是唱得最好的。”
采访时,欧阳回顾起这一次相遇,说:“她的声音一出来,就瞬间击中了我。”
就从这段一击即中的演唱,冯悬和欧阳正式相识。
之后,他们成为恋人、决定组成莫非定律,并最终走向婚姻殿堂,一切都没有太多的波折,发生得自然而然。
团体的名字“莫非定律”,是冯悬想的。
墨菲定律是1949年由美国一名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如果用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两位团员多少都有点完美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力求做到最好,但执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身不由己的事——特别是很多糟糕的情况,越担惊受怕,发生的概率越大,“墨菲定律”仿佛与他们如影随形。
于是,他们决定把这个心理学概念定为团名——定名时,冯悬把“墨菲”替换成了“莫非”,让这个名字带上了一点反问的意味,也当做对荒诞人生的一次反击。
在生活中,冯悬是一个自由、松弛的人,她的情绪跨度很大,喜怒常形于色,可以在1~10的情绪之间自由转换。
而欧阳在面对工作与生活时,始终泾渭分明——生活中对什么都心不在焉,常说“听你的就好”;工作时就格外严肃,一切都要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每个细节都要牢牢把控。
欧阳很喜欢反复听自己的作品——推出之前,他会认真听混音和母带,但不是把一首歌反复听无数遍,而是听完之后暂时放下不管,过了三天再去听。
如果持续听同一首歌,会逐渐觉得作品足够顺耳,从而失去判断力。但当时隔多日再听时,就会带上一种新鲜感,此时听到歌的第一个瞬间,很有可能决定了其他听众对这首歌的第一印象。这个时候,他往往能听出一些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因此,他有个外号叫“欧一眼”,只关注第一眼看到和第一耳听到的东西,从来没有犹豫——因为只有那一瞬间的感受,才能决定你作品中的能量有多少。
而最令冯悬兴奋的,反而是刚刚写出 demo 的时候——词曲已经写好了,但成品尚未诞生,你不知道最后会怎么编、怎么混,以什么形式出现,那种充满未知的感觉,让她快乐。
在分工层面,冯悬和欧阳之间也是互补的——彼此的职责十分明确,冯悬担任主唱和作词人,欧阳负责作作曲、编曲、混音等工作。在各自的领域,他们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哪怕小有摩擦,决定权还是在负责人手上。
相较于国内的很多创作团体或演唱组合,莫非定律的合作方式比较特殊,不仅是合作伙伴,也是爱人、家人,谈到团体的合作模式时,他们回答:“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创作,就好像一个人在创作一样。”
他们的合作模式更像歌手+制作人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国内比较少见,但在国外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 marian hill、Billie Eilish 和她哥哥。
莫非定律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引导大众理解“制作人”与“歌手”“音乐作品”之间的关系——音乐永远是一个整体,并非只是由制作人一个人主导,也绝不是演唱者一个人的功劳。歌手是音乐作品面向大众的输出路径,但制作人、作词、作曲、编曲、录音、和声、混音……不同流程中,许多人通力合作、环环相扣,才形成最终的作品。
就拿作曲来举例吧:莫非定律的每支作品,都由欧阳负责作曲,但两个人的声音正好卡在彼此的换声点上——如果这个调欧阳唱得很舒服,冯悬就一点儿也没法儿唱;如果冯悬唱得很顺畅,欧阳就完全不能适应,定调成为了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最后,干脆由冯悬担任主 vocal,欧阳以和声的形式出现在作品当中。
音乐人在幕后的取舍,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的状态。
在一起那么多年,彼此之间分开最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24小时,但莫非定律的成员们从来不会觉得厌烦,反而在频频发生的观点碰撞中,磨合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舒适状态。
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
冯悬和欧阳各自拥有一个独立空间,在里面创作和生活(客厅和厨房是公用的),平常,他们窝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做歌,等到要吃饭的时候,再叫对方一声。
他们常说自己“运气好”,遇到一个刚刚好特别契合的人,就从两个孤独的灵魂,变成了一个整体。
莫非定律既做带着浓浓独立色彩的音乐作品,也接过很多热门影视剧的 OST 项目,比如《诛仙》《秘密访客》《过春天》。
在他们看来,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流”与“独立”,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独立音乐所指的并非是音乐领域的独立疆界,而是指拥有独立人格的创作者主导的具备思考性的作品。而那些被视为“大众”“主流”的作品,比如台湾早起音乐工业中诞生的作品,需要经过一整套完整的流程,要分析市场倾向、考虑听众喜好等不同维度内容,同样也可以诞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在做属于团体的音乐作品时,他们并不刻意地做曲高和寡的作品,也不会特意去做一些市场化的“热歌”。
他们始终觉得,判断一首作品的优劣,要看它是不是和演唱者的个人特质相契合——不管是主流的、小众的、洋的、土的,只有跟表达者的特质完全契合的作品,才能令听众感同身受。
现在有一些面向下沉圈层的作品,被大家视为“土歌”,但实际上,演唱者恰如其分地呈现除了作品的气质,如果换做一个不太契合的声音,可能未必产生那样的能量。
做什么样的风格、产出什么音乐,其实都不是音乐人能自由选择的,它跟创作者的性格、对世界的认知,有极大的关联——是音乐选择了你,而不是你选择了音乐。
而 OST 和莫非定律的创作又不太一样,毕竟,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时,会完全以个人为中心,写和自己相关的或想表达的东西,但 OST 给了你一个命题——它为创作者铺好一条路径,再让你沿着这条路去发挥,会激发很多平时不会去表达的题材和想法。
好的 OST 作品,跟剧其实是一个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看似在讲这个剧,但还是需要有一种普世性,跳脱于电视剧或者电影之外,依然是一首好的作品。
最近,莫非定律一直在筹备团体的第二张专辑,可能会以一个月发行一首歌的形式上线。专辑里的第一首歌《每个人都有他的问题》,发行于2021年6月1日,也代表了专辑的主题——“问题剧场”,莫非定律希望用这张专辑,展现当代社会下不同群体的困惑与选择。
目前已发行的歌曲中,歌词都写得很长,未设太多重复的段落,而是认真地讲一段故事,营造出一种听音乐剧的氛围。
上个月发行的那首新歌,叫《追月亮的人》,就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故事——一个追逐月亮的年轻人,从青春少艾追到白发苍苍,少年、中年、老年……不同阶段的心境,折射出不同年龄阶段的际遇与所得。
相较于刚刚成团的时候,如今的莫非定律,创作思维也在不断转变。
以前的创作方式是欧阳写好曲子再喊冯悬过来哼唱一下、定个调,现在则会像 camp(创作营)的成员们一样,聚在一起讨论作品的主题、风格与整体走向。
在编曲层面,他们也越来越精简——以前,他们会做像《如期》这样编排得非常饱满、听感十分恢弘的作品,但在为新单曲《追月亮的人》配器时,前半段只加了一个乐器,以此探索更加纯粹、美好的呈现方式。
入行多年,他们依然在不断钻研其他的创作思维和方式,有空的时候,就买一些新的乐器回来学习,研究编排层面的更多可能性,探索音乐领域的更多疆界。
对于他们而言,创作同样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尽管人生中与墨菲定律如影随形,但莫非定律的两位成员们,从来没有放弃“让情况变得更好一些”的努力。
生活、音乐,都是如此。
带着这个态度,他们还将不断前行。
栏目简介
MusicRadio音乐之声与腾讯音乐浪潮评委会联合推出音视频节目《音乐新浪潮》,从浪潮评委会成员中邀请知名音乐创作人,分享创作、编曲、制作、混音、配器及风格、流派等的点滴细节,回归音乐本源,以专业定义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