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

周岭 清脑 2022-09-06


∧ 点击上图向我提问 ∧
清脑问答第017篇



导读提示

标题中的“写下来”意为“输出”,既包括用笔写下来,也包括用键盘打出来。





转眼间,“问答专栏”开办已经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接受了数百次的咨询和提问。

有意思的是,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竟然是一样的,而且都很简单,那就是:写下来。

比如:

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怎么办?
我:写下来!


经常分心走神不专注,怎么办?
我:写下来!

行动力不强总是拖延,怎么办?
我:写下来!

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怎么办?
我:写下来!

想问题很浮浅没深度,怎么办?
我:写下来!

所以聊天的画风经常是这样的:


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不过限于篇幅,我只是简单地抛出了“写下来”这个方法,并没有说明原因。

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不足为信,事实上“写下来”的背后有着非常丰富的原理支撑。

如果你能从根源上彻底了解它,或许也会发自内心地去实践运用,从而让自己快速摆脱困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写下来”会有“包治百病”的神奇魔力吧!


“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

开始之前再重申一下,本文所说的“写下来”就是指“把想法写下来”,而不是所谓专业“写作”。

所以你并不需要什么文笔或基础,只要会写字或打字就可以拥有这种力量。

那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写下来”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我想莫过于化解自己的糟糕情绪了。

今年一月份,读者「王Q」就曾跟我说过这样一个经历:

有一次我朋友被领导批评,情绪特别低落,在自己无法消化情绪的时候,就用笔一条条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下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


当把真实想法一条条写下来并想清楚之后,就觉得没有那么难过了,觉得领导批评的地方是有道理的,是在帮助她改掉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只不过这种事实被批评后的难过情绪包裹住了。


我当时特别吃惊,觉得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消解自己的情绪,我被批评后都是一直陷在情绪中,从来没有理性分析过自己到底在难过什么...


看来高手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相通的...



《人生护城河》的作者张辉也曾说到过自己一个化解情绪经历:

去年10月某天,我在公司开了一天会,还吵了一架,晚上回到家已是10点多,但是余怒未消,此时还没有写当天承诺要写的文章。


怎么办?我干脆开始写自己生气的感觉,因为那个时候,愤怒占据了自己的内心,容不得其他任何想法。


于是开始写生气的细节,写为什么生气,写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释然了。我发现我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与我吵架的这个人,理解立场和处境,也看到了自己视野的盲区。


一旦能换个角度看问题,自己内心的气就消了一半,所以后面的行文完全变成了一种释然,写完文章后,内心无比放松。


这是我从未期待的效果:通过写作抚平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来了一次心灵Spa,这不是任何劝慰能起到的效果。


为什么“写下来”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因为当情绪发生时,理性永远退居第二位。

常看「清脑」文章的人都知道,人类“情绪脑”的力量比“理智脑”要强大得多,所以情绪在大脑中处理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维。

而“情绪脑”在智能上又远远落后于“理智脑”,它只能将遇到的事情粗糙地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

所以情绪一旦极端化,它就会在模糊的“有害端”不断地反刍那些负面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陷在情绪里走不出来。

但是通过书写自己当前的负面事件,就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得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

同时,书写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

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时间,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我在平时的每日反思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为无论当天遇到什么难过的事,我都会把它写下来复盘。

所以即使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将情绪疏导出去,而且往往还能从诸多负面事件中产生很多积极的视角和看法。

《开放心胸》的作者杰米·彭尼贝克通过幸福实验也发现:运用书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加健康。

因此,他同样建议:

一旦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就拿出笔和纸把事件的经过、自己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五一十地写下来。

过程中不用修改,不用检查,更不用管语法或句式对不对,只要放手去写就好了。

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写下之后一定要回答自己这两个问题:

1、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
2、我能从中汲取什么好的教训?

因为书写的意义不仅在于宣泄怒气,更在于找出意义。

所以,表达即消融,表达即清醒。

无论你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想更好地度过这段时光,那就拿出笔纸或键盘来疗愈自己吧。


“写下来”是专注的聚焦器

其实就算没有极端情绪的影响,我们也未必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做重要的事。

随便回顾一下生活中的片段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杂念丛生的,心中随时翻腾着各种欲望、担忧、顾虑或焦虑。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通过调查发现:

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其中80%的念头是消极的,95%的念头与前一天完全相同。

可见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常态,而且人都有“负面偏好”,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到那些“坏事”上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天然地陷入分心走神,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那如何才能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专注呢?

这个问题也在去年11月的一次「师北宸写作训练营」点评直播时一位同学提出过。

当时北宸老师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你无法静下心来写作,那就坐下来写你心中的念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连续写上15分钟,你就能集中注意力了。”

我非常喜欢这个答案,因为你把上面的写作场景替换成任何场景,效果都是一样的。

而且我还知道,这样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写下来”可以启动元认知,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

所谓“工作记忆”,就是我们所有可用的脑力资源。

它非常有限,大概只有7个单位,也就是说每个人脑中大概只有7个“脑力小球”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

而那些烦恼、顾虑、担忧等无用的念头会轮流占用这些小球资源,就像一台电脑在后台运行了很多程序一样。

所以想要让大脑集中精力、火力全开,就得想办法结束这些无用的进程,而结束进程通常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它,让事情闭合;
二是在虚拟世界中审视它,让进程结束。

显然,很多念头是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立即完成的,所以“写下来”就成了在虚拟世界中结束它们的不二之选。

因为它可以帮我们开启元认知,审视这些念头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

只要把可信的理由说给它们听,它们就能接受到信息,认识到自己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而主动释放进程,退出工作记忆。

而工作记忆一旦被清空,人的精神熵就会迅速降低,于是就有了进入极度专注的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先整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原因。


“写下来”是行动的发动机

然而,就算你心中毫无挂念,就一定能确保自己有强大的行动力吗?

未必!

因为真正的行动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这一点我在《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中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清空了工作记忆,但如果不清楚下一步应该具体做什么,则同样会陷入行动模糊。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觉得“做这个也行、做那个也行”,最后往往会在强大天性的支配下选择做那个最简单、舒适的活动——娱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没有生活压力的人活得并不幸福的原因,因为他们虽无烦恼,但也无力做成那些能够成就自己的困难之事。

所以想要在顺境中主动掌控命运,就要防止自己陷入“选择模糊”。

而消除“选择模糊”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下一步的行动或日程写下来,就像这样:


通过写下具体的日程,把自己约束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事件上,我们就不需要在过程再花脑力做选择了。

而且写下明确的日程也相当于和未来的自己达成了一种协议,这种协议就是一种承诺。

人一旦作出承诺,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倾向于保持前后一致,所以这种写下来的习惯会让行动力大大提升。

不过,我知道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做的,一来他们觉得这方法太老土,二来认为这点事用脑袋想想就可以,写出来完全多此一举。

事实上“想一想”和“写下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包括清空“工作记忆”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可能就在最后那一点点行动上的距离。

这一点,很多实践过的读者都可以证明,比如「Amy曹」在今年5月6日就发来了这样的反馈

我把每天要完成的事情认真地写下来,产生的效果还真不错。以前虽然知道这件事,但并不重视,没有认真写下来,但是今年5月1日之后,我开始重新认真对待这件事,发现事情很有控制感,而且不用老是着急、害怕、担心完不成,即使中途会调整计划,但大方向始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于是现实结果往往是:没有行动,就体会不到这种方法的好处,体会不到好处自然也就觉得这方法没什么用。

只有真正去做的人才能体会到:写与不写,完全不同。


“写下来”是目标的出发地

对于成长来讲,消除情绪、保持专注、提升行动力其实都是细枝末节,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旦找到那个茶不思饭不想都愿意去做的事,你的生活就会自带平和、专注、高效的属性。

然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容易,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始终活在无目标的状态中。

比如今年3月我在组建「认知圆桌」社群的时候,要求每一位申请者先告诉我自己的改变目标。

结果读者「贺Y」在沉默了一个礼拜之后才回复我:


“那天你问我改变的目标时,真的一下子蒙圈了,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过上了得过且过的生活,原来我居然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



另一位读者「落F」也这样回复:“我思考了两天,还是没能写出清晰的人生愿望。”

 
不信的话你可以自己试试。

可能你觉得心里是有目标的,但真动笔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要么写不出、要么写不清。

因为写下来就必须要求你把那些模模糊糊的想法变成非常清晰的文字,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就是“想与写”之间的距离。

如果你能清晰地写出来,往后的人生或许会变得些许不同。

当然做这件事最大的困难是,你不确定写出来的是不是自己的真正的目标,或者根本写不出来,然后就卡那儿了。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请谨记一条原则:一定要先假设一个最近似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否真的正确并不重要,只要它是目前最近似的,那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先行动起来,然后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更接近的目标,直至真正的目标出现。

实际上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在持续的实践试错中慢慢浮现出来的。

所以这种利用假设来消除模糊和不确定性,是一种极好的成长策略。

包括上面的日程规划,这条假设原则也同样适用

如果你不确定下一步行动该做什么,那就按照最大的可能性先假设一个。

你会发现仅仅是一个假设也会大大地提高你的行动力。

当然,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进一步,那我建议你再花点时间写一写对于人生目标的认识。

也就是想办法从各个角度去发现做这件事情的好处与意义,因为我们看到的好处和意义越多,做成这件事情的概率就越大。

而发现它们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笔或键盘去描述自身与目标之间的关联。 

这一点我自己的体会极为深切。

若不是对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我都写过相关的认知文章,让自己深深地看到这些活动的好处,想必我也不会发自内心地去做这些事并做成它们的。


“写下来”是思考的挖掘机

最后,再说一说如何用写下来提升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输出的能力:

  • 没有输出能力的人只会在脑中想;

  • 输出能力弱的人会说,但不一定能说清楚;

  • 输出能力强的人通常都会写,而且还能写清楚。


“想、说、写”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为这三种活动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是不同的。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在自己脑子里想得挺明白的,但让你说的时候就会变得磕磕巴巴。

如果再让你写下来,你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了,逻辑完全崩溃,所以通过书写来锻炼深度思考能力是最有效的方式。

无论是把心中的困惑写下来(表达清楚问题),还是把脑中的想法写下来(表达清楚思考)。

都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产生更多的关联,让我们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脑力。

这种突破的场景,在北宸老师的新书《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中也有描述:
那些模模糊糊的、呼之欲出的、似是而非的、就差捅一下窗户纸你就可以理解和想清楚了的时刻,是最需要借助纸和笔帮助你厘清思考的时候。

可见写下来的力量是强大的,时常这样练习,你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如果你还能把每次新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重新用文字描述出来,那你就可以在深度学习的路上快速地甩上别人“十条街”。

写下来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反复修改,直到用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最多最准确的含义。

就像这篇文章,一开始只是几个零星的思考点,我甚至担心写不够字数。

结果经过两周的持续打磨,我竟查阅了至少4篇文章、6本书,整理了20多个读者咨询的截图,最后把“写下来”这个主题翻了个底朝天。

“写下来”这三个字在我这里又有了全新而独特的意义,清晰又深刻。

现在,我担心的反而是文章太长,怕你读不到这里。



本文完





加个餐




如果你真正体会到了写下来的好处,我相信你肯定会对这种能力爱不释手的。


而且你一定会越来越不满足,然后在某一天执起手中的笔,迈向写作的殿堂,用它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毕竟“写下来”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写作”还可以对外产出有价值的作品,让他人变得更好,并以此收获影响力。


所以,如果你心中萌发了写作的念头,那我给你推荐一位“引路人”——《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作者师北宸是我的写作导师,两年前在他的影响下,我谨遵了“顶级信息论”和“10万比1千的输入输出比”这两条原则,在写作之初就塑造了良好的写作基因。


如今这些方法论都写在了这本书里,再读时依然有很多触动点(下图是我读后的折角)



推荐这本书并非受北宸老师的委托,而是我自发意愿,因为这本书和市面上大多数的写作书不同不浮


它并不教你如何写吸睛的标题,如何写出爆款文章,它更多的是教你如何看待写作这件事,带你看到写作的好处与价值。


正如本文第四点所说的,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重要的把目标写清楚,同时尽可能多地看到做它的好处。


这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侧重心法,想办法打通你对写作这件事的认知。


这样你就会拥有后续技艺磨炼的动力,持续地精进下去。


我知道很多读者都希望练习写作,但是看到写作课费用不菲,心里还是有顾虑的,担心这笔投入会无效。


现在好了,你可以先用几十元的低成本去反复了解,看看它是否对路,是不是你的菜,再做决定不迟,甚至你还可以直接用书中的理念先行动起来。


事实上我也是这样开始的。


在正式开始写作之前,我已经连续写了160天的每日反思,这种“写下来”的活动让我充分地体会到了写的好处。


比如想清楚了很多问题、情绪变得更平和、看清了写作的意义、意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等等。


等我再碰到北宸老师的写作课时,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求知势能,所以能更好地吸收他的理念。


也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忽悠”那些有想法但从来没有写过的小白读者去直接报课。


我都鼓励他们先去写,等自己遇到瓶颈、困惑或有强烈的提升需求时再报课学习不迟。


而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选择,通过阅读《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来探索写作之路。


阅读从来都是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成本最低的方式,当然练习写作并写出有价值的作品也是让别人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


希望这本书成为你通向“写下来”或“写作”的桥梁,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他人通往更好生活的桥梁。


不要低估“写下来”的力量,更不要低估“写作”的力量。


只要你写下了第一笔,就有机会开启人生的无限可能!







本文参考资料


张辉的反思经历
坚持21天养成一个习惯?



《暗理性》
当情绪发生时,理性永远退居第二位 P89
情绪处理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维 P89
反刍负性事情 P89
书写调动理性资源、激活语言区和书写区 P89-90


彭尼贝克关于书写的建议
《象与骑象人》P161-163



表达即消融
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叫「写作」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查结果
每个人每天有1.2-6万个念头



如何保持专注-坐下来自由联想写15分钟
师北宸写作训练营20181125学员作业点评

承诺和一致
《影响力》第三章


假设一个近似的目标
《好战略,坏战略》P130


《有效学习》
描述目标与自身之间的关联 P8-9
价值感就是去发现做这件事的好处 P10


用笔和纸帮助自己厘清思考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P234



上一篇《纸质书和电纸书,到底选哪个?





扫下方二维码可加个人微信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