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避免过度反思?

清脑作者 清脑 2023-04-14
导读: 本号对读者提供免费咨询,如你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惑,可在公众号对话框内留言我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回复(不一定都正确,但至少会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以下是本期问答集锦:



往期回顾

第02期 思考和行动的边界在哪里?
第01期 写作到底要不要保持日更?‍



本期主题

21 如何避免过度反思
22 反思的范本
23 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4 边学习边听音乐好不好?
25 只有碎片时间怎么学习?
26 怎么理解“利他”?
27 专注的三个层次
28 一本书只取一个触动点,会不会太低效?
29 写作初期没有流量、关注和反馈怎么办?
30 如何写出深度长文?



21

如何避免过度反思?


@冬冬:
看了《认知觉醒》以后,我也开始写“每日反思”,但我发现自己总是越写越乱,还会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最后反而陷入情绪里走出不来,请问这该怎么办?

周岭:
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过度反思”。

所谓过度反思就是一味地沉浸在沮丧、抱怨的情绪里,不断否定自己,最终使自己陷入思维反刍。

一旦陷入思维反刍,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只集中在痛苦的表现、引发痛苦的原因和痛苦带来的后果上,很少会关注在怎么解决痛苦。

所以反思和反刍是不一样的,好的反思一定是“正视、审视和接纳”的,它会让你鼓起勇气、冷静分析、接纳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最终看到更好的角度。

如果你不小心陷入了思维反刍,那就提醒自己把脑中“这件为什么要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替换为“这件事想教会我什么?”



通常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会慢慢地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22
反思的范本

@机兔:
我看了《认知觉醒》很受触动,也觉得写“每日反思”很重要,但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周老师可以分享一个反思的模板吗?

周岭:
反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描述经过、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这个基本方法,大家可以回顾《认知觉醒》结语篇第246页。

在这里,我分享一位读者的反思,我认为这篇反思堪称经典,很有参考意义。



这篇反思有经过,有原因,有措施,相信你读了之后也一定知道自己在反思的时候该怎么写了。


另,由于后台超时后无法联系这位读者,所以上图没有第一时间征得分享者本人同意,如不合适请文末留言联系我。



23
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阿耐:
每次我想学习的时候都忍不住先玩手机,然后半天时间就没了,事后我又特别后悔,我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让自己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周岭:
个人认为,想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只需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开始就逼迫自己先去做10分钟!

在《认知觉醒(青少年学习版)》第89页,我分享过万维钢的一段话,它描述的就是“要事优先”的威力。


这段话其实并不是他个人的经验之谈,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科学家发现,我们做一件事的“热情”或“干劲儿”其实是由人脑中的伏隔核等部位产生的。

图片来源:《贪婪的多巴胺》

伏隔核的位置接近人脑中心,它的尺寸非常小,直径甚至不到1厘米,但它的性质却比较复杂。

而且它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慢热。

换句话说,唤醒伏隔核需要一定时间,它需要一定程度的刺激才能活跃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你一开始开始很不情愿打扫卫生,但只要开始了,到后面往往会停不下来,而且非得把它完全弄干净才愿意罢手。

这种现象被德国精神病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称为“行动兴奋”——即一旦开始行动,状态就会渐入佳境,注意力也能集中了。

伏隔核的这种特性导致我们的情绪比行动总是要慢半拍,因此用行动去引导情绪是个重要策略。

所以不管怎样,只要你想学习,那就先坐到书桌前不间断地学习十分钟再说,一旦你的伏隔核活跃了起来,你就不容易停下来了。❶《考试脑科学》P126-127




24
学习时听音乐好不好?

@BOOK:

学习的时候听音乐会有不好的影响吗?


周岭:

会的。以下是研究结果:


1.收看在线课程时,不播放背景音乐的人比播放背景音乐的人掌握的内容要高出150%。❷《有效学习》P64



2.对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听音乐似乎会降低学习速度,尤其是在学习数学时。


你可能觉得边听音乐边学习感觉更好,而且可以学习更长时间,但这只是因为当你听音乐时,你的一部分注意力在跟着音乐走,所以你并没有在全力以赴地学习。❸《学习之道:11天高效入门版》P11



所以,只要没什么特别的需求,建议不要边听音乐边学习。



25
只有碎片时间怎么学习?

@奔腾U:

读了《认知觉醒》之后,我有了强烈的自我提升意识,但由于平时工作原因,我没有大块时间,只有碎片时间用于学习,怎么办?

 

周岭:

大多数人对“碎片时间”的理解都有偏差,认为在碎片时间里无法系统学习。


对此,大家可以参考采铜在《精进3》里的观点,他认为:碎片可以分为时间碎片和内容碎片。


我们一般诟病的碎片式学习,所涉及的应为内容碎片。


内容是不是碎片,要看这则内容的篇幅、时长、结构和完成度。内容是否碎片和时间是否碎片,没有必然关系。


假如我花了三个小时用来看手机上的短视频,在这三个小时里,我可能看了上百个短视频,我花的时间是整块的,但输入我头脑的内容都是碎片。


反过来,我花了20天时间看了一本很棒的书,但是,我基本上每次翻这本书都只花费5-10分钟,是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地看完的。


这种情况下,我使用了碎片时间,导致每一个碎片时间中我学到的是一个内容的碎片,但是没关系,因为这个材料本身是完整的、有体系的。


尽管学的时候变成了碎片,但是进入我的头脑后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仍然是整块的内容。❹《精进3》P143-144



相信有了这样的观念纠偏,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再为此纠结。



26
怎么理解“利他”?

@平渊:看了《认知驱动》后,我明白了“利他”这个道理很重要,但是我现在还是一个大学生,我该怎样去实践“利他”这个理念呢?


@Connie:

我明白利他的道理,但我自己是开店的,完全想不到在我的业务范围内如何做到这一点……


周岭:

首先,如果你现在还是学生,那没必要过多地考虑“利他”,因为有利他之心,首先要有利他之力。


当你还处于自我积累阶段的时候,就专注把学业弄好,这会为你今后实践利他打下基础。


其次,利他的核心要义并不是你直接对别人好,而是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换句话说,利他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做一个单纯为他人着想,或绝对无私奉献的人,但你必须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所以利他的对象通常不是某个个体,而是群体。


当你有能力把自己的产品做到了独特,受到了大众的喜欢,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解决了大家的痛点,那你就已经在利他了。


与此同时,大众也一定会给你巨大的反馈和回报。



27
专注的三个层次

@小幸运:
读了《认知觉醒》之后,我想在每时每刻保持专注,可是《暗时间》又说可以利用走路、坐地铁的时间去思考,所以我很纠结到底应该在走路的时候保持身心合一,享受走路的过程,还是边走路边思考问题?

周岭:

专注通常有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身心合一模式,即完全投入到当下。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模式,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第二种是“暗时间”模式,即类似边走边思考的状态。能做到这样也很好,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在主动聚焦重要的事情(而另一件事,比如“走路”,通常也是由潜意识自动控制,不需要我们花费注意力)。


第三种是分心走神模式,即脑子在总是不受控地进行胡思乱想,这会使我们处于一种混乱、空虚或茫然的内耗状态。


我们要争取第一种,接纳第二种,避免第三种。



28
一本书只取一个触动点,会不会太低效?

@爱达达:
《认知觉醒》说读一本书只需取一个触动点,但我还是怀疑这样读书会很低效。

周岭: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而且是大大的否定。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分享公众号“洪波波读书”中的一段漫画给大家。

这段漫画非常形象地解释了“一本书只取一个触动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

注:以下漫画节选自《都2019了,你还在相信这个错误观念?》,已得到作者洪剑波的转载授权。



洪剑波老师的漫画非常易懂吧。

其实在我看来,剑波老师一个月获取10个知识点的做法都已经非常激进了。

因为我个人体会到,即使是一个月只获取了一个触动点,并彻底实践这个触动点,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实际的改变。

那么一年下来你就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五年下来,你就会与原来的自己天壤之别。

所以千万不要再去纠结读书记不住、记得少这件事了,高级的读书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本书只找到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点就好。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实际的改变。


29
初期没有流量、关注和反馈,怎么办?


@0:

我曾经在“小红书”上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发出后一个点赞都没有,几次下来自己也就放弃了。我想问老师当初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周岭:

其实我当初并没有坚持感,因为我从一开始就认为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写的。


一篇文章如果我不写下来,我的思考和理解就不会那么深;一篇文章如果我不发出去,我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思考。


所以如果不写、不发,那最先损失的就是我自己。


另外,关于反馈,大家似乎都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反馈就是得到外界的赞扬和认可。


但你有没有想过,当自己通过这篇文章的思考和实践让生活发生了实际的改变,这本身不就是巨大的收获和反馈吗?


在成长初期,我们必定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收不到外在的正面反馈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关注内在的反馈。


以后写的多了,做的多了,就可以建立作品意识和精品意识。


只要你的文章有了价值,就一定能慢慢获取外界的反馈。


总之,有正面的外在反馈固然很好,但这不是成长的必需,因为自身改变,本身就是最大的反馈。



30
如何写出深度长文?

@布丁:

我很佩服你写的深度长文,我自己也写文章,但每篇都很短,怎么才能像你这样写出深度长文?


周岭:

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其长短,我认为真正的好文是既简短又深刻,因为那些能用最少语言表达深刻洞见的文章才是真的好文章。


我现在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只能用更多的文字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过在长度暂时无法变短的情况下,我会优先保证文章的深度,而保持深度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多维。


想办法多个角度去阐述同一个观点,通过尽量把这些不同角度的观点进行关联,并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你的文章就会甩开很多人。





❶❷❸❹❺


更多答案可阅读我的新书
《认知觉醒》
《认知驱动》
《认知觉醒(青少年学习版)》
您可前往淘宝、京东、当当等各大购物平台
搜索书名购买



往期回顾


第02期 思考和行动的边界在哪里?
第01期 写作,到底要不要保持日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