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投资上走过的直路与弯路

爱思考的予里良 予里良 2022-11-25
酝酿这篇文章有一些时日,但是迟迟难以下笔。未经实践检验,是非对错难以分明,今日觉得的直路日后也可能发现是弯路,而弯路却有可能是直路。


但终于还是释然,对也好,错也罢,到底是此时此刻心中所思所想所认为,权当是记录当下也挺好。


日后确认是对了,也知道自己并非天才,亦曾犹豫彷徨。若是错了,也方便弄清楚错在何处。



(一)

远离股票之时

仅仅在五六年前,我对于股票还是持抗拒的态度。一则穷,温饱而已,没有给闲钱增值的烦恼;二是觉得投资股票是个骗局,零和游戏罢了,从长期的统计概率来讲,必然会亏损。


当朋友建议我买股票时,我曾这样拒绝:


股市里四千只股票,我买你的,再卖给他,中间股票一直涨价,大家都赚了钱,可是大家赚的是谁的钱呢?钱从何来?一个庞氏骗局罢了,骗局揭开的时刻,就是股市暴跌的时候,然后重新开始下一轮游戏。


及至后来真正接触了股票,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负和游戏。因为政府要收税、交易所要收费、券商要抽佣,再加上原始股东的获利退出,整个交易游戏必然导致所有参与者的亏损。


某种意义上,当时的我将股票视为赌博,而久赌必输,珍爱生命应远离赌博。


2015年股市情绪最高亢的时候,一位朋友小D每天都在炫耀自己又赚了多少钱,并热情地向我们推荐股票。另一位至今都不碰股票的朋友私下对我说:你别看小D现在说自己赚了多少钱,他亏钱的时候都没有告诉大家!我深以为然,并将股市的盈利视为赌徒的偶然胜利,不可持续,难以长久。


当然,现在我知道了,股票由股和票两个字组成。票是交易媒介,如果想要靠交易搏傻寻找接盘侠赚钱,必然是负和游戏。而股则是权益的凭证,股票背后的企业不断盈利,才是股票价值的源泉。


站在当下回首过往,没有及早了解股票以至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固然令人惋惜。但是仅凭本能的理性和逻辑认知就避免了误入歧途,也值得庆幸。



(二)

初次接触股票

虽然抗拒,但我终究还是去证券公司开通了股票账户,时间是2016年底,大概11月份的样子。


原因倒也简单。


首先是工作了多年,有了一些积蓄,放在余额宝享受每年3%的利息(已经比存银行好很多了)。虽然无法以专业的词汇描述什么是通货膨胀,但做为一名大学生,仅凭身边的物价上涨,自己还是能够明白,3%的收益率会让自己的血汗钱不断贬值。我迫切的想要找到增值或者至少是保值的方法或渠道,可惜举目四顾无路可走。


虽然未找到出路,但我在生活中开始有心留意各种财经消息。终于有一天看到:某银行股每股分红0.3元,股价只有5元多,相当于股息率5%+,远超存款利率。


那么一瞬间,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是啊,股票背后的企业是会赚钱的,而且赚的钱是会分给股东的。


一个简单的结论似乎呼之欲出:只要买入那种真正赚钱且分红的公司股票,只要买入价格合理,那么股息率就是自己的收益率!如果股价凑巧往上波动一下,自己不就发财了吗?


其实现在看来,这个所谓的简单结论几乎漏洞百出,毫无确定性可言:


1)什么是真赚钱,怎么判断假赚钱?

2)怎么确定买入价格合理?

3)如果明年不分红了呢?

4)如果股价往下波动呢?


但当时的我沉浸在发现新大陆的欣喜之中,无力也不愿去思考这些。一个声音占据了自己的头脑:试一试,我就买一点点儿,错了也不怕,亏得起!


我买的第一只股票是格力电器,2015年度每股分红1.5元(2016年7月份实施),当时的股价约26元,股息率超过5%。我往证券帐户转了3000元,买了100股。


运气使然,短短一周,我赚了10%。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天才,天命之人,天选之子,已然掌握了从股市提款机取钱的密码。我在心里算了一下,一周10%,一年50周不就是五倍?!如果投入20万,那么只需要两年时间……


我已然忘记了自己只赚取股息率的初衷。


我又往证券账户里转了钱,因为多年的小心谨慎,只是再买了100股,价格大约30元出头。


大约两周后,格力电器的股价跌到了24元。


我的股神梦从开始到破灭只用了不到一个月,代价不过区区几百块钱。对于一颗股市新韭菜来说,这大概是最便宜的学费了。


我认识到自己并非天才,恢复了头脑冷静,灵台清明。但我并未就此远离股市。



(三)

独自摸索

凭着基本的逻辑素养和对经济社会的简单认知,我给自己总结了几条相对简单但可操作的股市准则:


1)要选长期分红(至少五年)的公司

2)公司的盈利和分红要稳定

3)股息率要大于5%

4)股票的价格要低,标准是市净率不能太高,近一年曾有比当前价格明显更高的价格(现在看来简直荒唐可笑)

5)如果股价除权后上涨超过10%就卖出(相当于提前拿到了两年的股息)

6)如果股价下跌就死扛(跌得多了可以再买一些)


以上自拟的准则中,所谓“稳定”、“不能太高”、“明显更高”、“跌得多了”全凭个人感觉,受情绪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在所难免,常有灵机一动之时。


按照这个标准,我甚至不知道企业是做什么的,就买入了其股票。但是根据本能的分散风险的意识,我每只股票都只买一点儿,总共投入约10万元,却长期持有十几只股票。


按照这套自己总结的所谓标准,我在股市四年取得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注:

1)2016年底才开户,未考虑当年;

2)我的收益率直接取自证券APP,类似于基金收益率,未考虑资金进出时机;

3)沪深300收益率来自万得APP,已包括分红。


单看结果,可能令人难以置信,自己的土方法竟然完全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年化收益率超过5%,显著跑赢余额宝。


但是和指数进行对比完全不够看,可惜自己当时并不知道指数基金这个罗伯特·清崎口中的公交车,反而有点沾沾自喜,无论如何都算是超过了银行存款和余额宝,也超过了身边的大多数人。


巴菲特经营合伙基金时,设定的目标是:牛市收益率跟上大盘,熊市则超过大盘。


而我的实践则完全相反:熊市和大盘一起跌,牛市则没有追上大盘。


站在当下总结过往,这四年我之所以没有被割韭菜,除了牛多熊少的客观现实外,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不经意间做到了:


1)本能的厌恶并远离赌博交易,不看图形,不听消息,总结来说就是有自知之明,不试图追涨杀跌,交易很少。

2)投入的资金不多,而工作收入还可以。亏损也不影响生活,有条件硬抗。

3)分散风险。

4)工作比较忙,只是偶尔看一下行情和盈亏,感知相对迟钝。


抛开结果回到过程,实际的持股体验实在难言愉悦,提心吊胆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赚得糊涂,亏得迷茫。


即使已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可以在股市取得5%+的收益,但是我仍然本能的恐惧,只敢将少量资金投入股市,大部分储蓄仍在余额宝稳妥地慢慢地持续损失购买力。


缺乏严谨的逻辑作为理论依据,单纯的统计学规律缺少说服力,毕竟规律随条件而转移。


现在想来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我竟然未能通过网络或书籍学到关于投资的丁点知识,是因为自己懒吗?


巴菲特的大名自然有所耳闻,但只是毫无由来的把他当做一个好运气的外国老头。身边的人炒股的不少,自己却对他们津津乐道的K线不屑一顾。也曾在网络上查询过相关知识,也在网上商城查询过投资相关书籍,但都是些教人一夜暴富的,自己本能的抗拒这些。


虽有心成为剑客,奈何没有宝剑在手,更兼无良师益友。


或许没有走上歧途陷入巨亏,也算是一种难得的收获,毕竟股市七亏两平一赚,自己已然超过了70%的人。


一切在2020年发生了改变。



(四)

努力的人运气往往不会太差

孔子说:三十而立!


年近三十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焦虑感:毕业工作近十年,生活多是机械的重复,未来的人生道路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走下去,直到终点了吗?


工作收入还可以,生活小康有余,通过高考的独木桥从农村走出来,我是知足的。


但是面对领导无理的要求乃至羞辱性的指责,自己的内心只有无力感。面对被工作和加班侵蚀的所剩无几的时间,一年都读不了两本书,却只能被动接受。体检时身体亮起了红灯,能够做的也只有硬抗。


穷则思变!


思来想去,也许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吧。或者再提升一下自己,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凭着读大学时因为兴趣而积累的一些编程的底子,我和同事一起做了几个小软件,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困难,成就感当然是有的。也因此,我打算去网上买几本书,提升一下编程的能力。


当时的购书订单放在这里做个纪念:


时间是2020年8月15日,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彼时彼刻出于何种考虑在半夜购书已不得而知,唯一记忆深刻的是,为了满减凑单,我在京东推荐的书单里翻看了一下,被《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的名字中“手把手”所吸引,抱着白捡的心态加入了购物车。


不开玩笑地说,买了这本价格为46.6元的书,京东为我优惠了50.74元,岂止是白捡,简直是倒赚了5块钱。彼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人生所获得的远非数字能够衡量。


财报是什么,我约略有所了解,也本能地感知其重要性。但是自己并非财会科班出身,如何能看得懂,何况又没有老师教不是?!单从这一点来说,我要对唐朝老师表达十分的钦佩,他完全靠自学看懂弄通了财报,并无私地教给了所有人。


收到书后,关于Python的几本只是打开看了几眼,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只用了一分钟就吸引住了自己,我很快就意识到,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宝剑。


直到今日,那几本关于Python的书仍在书架的角落里不曾再次打开,算是某种特殊意义上的买椟还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因为觉得鸡蛋很好吃,我很想见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我很快找到了“唐书房”,加入组织的感觉很好。


命运的轨迹在不经意间转向。


我很快又读了《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和《巴芒演义》,认知的变化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禅宗有顿悟和渐悟之分,喜欢数学和逻辑的我大约属于顿悟类型。迷茫无知多年,当契机出现时,过去两年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大约就像1948/1949年的华夏神州,又似1989/1990年的东欧大地。


且容我详细叙说这些变化。



(五)

看似无关但很重要的事情

风起于青萍之末,成败往往在某些不起眼的地方就已经注定,我先谈几件自己做的事情,看似与投资毫无关系,但我知道这些很重要。

家庭账本


读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我初步掌握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给家里的收入、支出、资产与负债做个帐。


记帐的工具使用EXCEL,内容无外乎大家都有的收入、支出,另外还有资产和负债(主要是房贷)。得益于自己的编程基础,在设计账本时,我通过合理设置科目类型并充分利用透视表/透视图等工具,数据的自动统计功能比较完善,除了数据录入外,数据处理的工作量非常小。


比如,支出类型的模板按照马斯洛五层需求模型设置如下:

每月我会编写一份家庭财会月报,包括数据录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年底再额外编写一份年报,相对月报会复杂一些,但不需要额外录入数据,用时大约一个小时。


年报的目录是下面这样的:

注:

1)页眉中###是娃的名字,使用这样的标题更有“家”的味道。

2)报告虽然有23页,但基本都是数据和图表。

3)收支结余和现金流稍有区别,比如家里的汽车每月都要折旧1000元,算是支出却不影响现金流。

做这个事情,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想弄清楚家里每月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节余下来了多少钱可以用来增加投资。顺带的,想要开源节流也好有个针对性。


但从事后来看,这件事情最大的益处在于理顺了家里的“财事”,关于金钱的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桩桩件件可知可查,一家人再没有因为钱的问题起过一丁点儿误会或争执。


也因为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真或者说是专业,家人对我非常信任。这种信任在今年3月份投资浮亏近30%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稳定了信心。


购买保险


因为某些不知由何而来的偏见,我一直视保险为骗局:保费畸高全靠推销员忽悠,真出了事保险公司也有各种手段推托拒保。


说实话,当我知道伯克希尔的主营业务是保险和再保险时,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被颠覆了。


在极短的时间里,我弄明白了什么是浮存金,清楚了费差、死差和利差的概念,知道了保险公司赚钱靠投资实力,实际运营中大多数保险公司费差和死差是负值。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不要仇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


当我消除了对保险公司的偏见后,很容易便认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意义,并迅速为全家人配齐了医疗、重疾、人寿、意外等各项保险。


做完这一切,家中的储蓄除了留下半年的支出作为应急外,其他的全部成为了可投资资金,而且是长期资金,不会因意外而改变性质。


重疾和人寿选择了只保30年,我很确定自己和家人30年后不再需要这百万的保额,保费的价格只有保终身的1/2不到。


另外,重疾和人寿保险都选择了不需要返还,我理解所谓的返还只不过是保险公司额外收费并拿去投资,最后还给投保人罢了。我很肯定自己的投资收益率会远远超过保险公司。


写公众号


做出写公众号的决定,有一些艰难。


当我决定把投资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去做时,常识告诉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从《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中所展示的对贵州茅台的研究来看,了解并熟悉一家企业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无论如何,学习都是重要的,持续学习则是必须的。


学习是输入,而写作则是输出,没有输入是无法持续输出的,故而写作是督促自己学习的最好方法。


再者写作可以让人理清思绪,发现逻辑缺陷或矛盾,完善知识体系,真正提高认知能力。


而我难以下决心去做的原因则在于:凡事贵在坚持,一旦开始就不能随随便便停下来,否则有了第一次的放弃就会有第二次,三次以后就养成习惯了,没有恒心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最终还是决心去做了: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


但我也没有盲目,最开始的时候把文章的题目选定在自己熟悉的信用卡分期、房贷、公积金等方面,这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有话可说,可以先锤炼一下文字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话题都事关金钱,事关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是理解经济生活的很好的切入点。


刚开始很顺利,中间有一段时间比较艰难,但艰难的程度尚在预期之内,安然度过。


现在的我,感觉有很多话想说,很多内容可讲,这种感觉很美好。记得唐朝老师曾说过自己书房里有一块白板,上面写了很多想写但因各种原因没写的文章话题,以前不理解,现在懂了。


公众号写作一年半以来,我坚持每周发一篇文章,内容决不敷衍,无论任何情况都不曾暂停过,至今累计发表文章近百篇,主要内容已经转向自己对投资的理解、发现的问题及找到的答案、个人思考等等。


从思路到文字的过程,对认知的提升作用巨大。


这种坚持也给了自己巨大的信心,我相信自己在投资之路上也能取得与努力相配的成绩。



(六)

转折中的悲与喜

在这两年里,我做了很多的尝试,可能比过去三十年都要多,有对的,也有错的,重要的是:对的清楚,错的明白!


可能有人会说,明明前人已经在道路上标注清楚了陷阱的位置,为什么还要去尝试呢?


可是就像孩子学步一样,父母总是扶着,孩子怎能独立?摔倒几次,自然就会走了,不是什么大问题。父母最重要的在于不要让孩子摔倒时头磕在桌子的棱角上。


我知道附近有陷阱,所以倍加警惕,错误的代价可以承受,错误的亲身经历会让自己刻骨铭心。


如果注定要犯错,那么越早越好。


基金定投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曾经说过:投资这件事,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普通人只需要少量的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但若试图超越这唾手可得的成就,就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和努力。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往往关注的是:我要怎样努力才能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收益呢(似乎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


我想到的是,普通人只需要付出少许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唾手可得的回报,到底是多少呢?


2020年10月,我刚关注“唐书房”不久就看到了系列问答集,里面有很多关于指数基金特别是沪深300的问答,特别是其中一条:


吉祥草:看过老唐作序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在仅投资指数基金的情况下,是否PE低于20倍510310可以随时买入?现在510310在12倍+是不是还是处于偏低估,手里现在有一笔钱是否适合一次性买入?


唐朝:我的看法是沪深300指数市盈率过25就算高估,不建议继续购买。这主要出于对部分成份股公司利润含金量的保守看法。同理可以给出经验性建议,15倍以下都算低估,适宜买入。20倍算合理,合理位附近是否买入,两可。

问答集的内容不仅没有解惑,反而勾起了我更多的好奇心,而那位读者提及的唐朝老师作序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我立即就买了回来。

就此我知道了“银行螺丝钉”,关注了其微信公众号,并买了其出版的另一本书籍《定投十年财务自由》。

大概半个月,我就读完了两本书。这两本书我更多的是作为“词典”来阅读,快速了解了基金的各项知识,掌握了“定时定额定投宽基指数基金”这个对普通人友好的无门槛工具。


经过和家人的简单商议,我从2021年1月开始,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定投5000元,平均分布在以下五只指数基金上面:

1)上证50

2)沪深300

3)恒生指数

4)消费指数

5)医药指数

策略力求简单,就是无脑定投,外加三项规则:

1)沪深300指数PE超过20倍就暂停所有定投;

2)沪深300指数PE超过30倍就卖出所有基金;

3)如果自己的股票持仓全部达到卖点卖出,也卖出所有基金。

设置定投计划的目的,是在未经实践验证自己的投资能力之前,确保实现“唾手可得的成就”。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为家庭投资所购买的意外险:


每年投入6万元,持续10年,年化收益率10%,10年后60万本金就变成100万,如果当前的投资失败,到时候刚好够重新起步开始投资。


当然事情总有意外。


因为当时手中仍有部分闲钱,而定投并非一蹴而就。我凭感觉买了三只指数基金,分别是:

1)创业板指数

2)科创50

3)医药指数

买入决策本身的是非不谈,我在其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不知道哪根筋出了问题,我在支付宝买入的这三只基金全部是新发基金,有锁定期


后面的故事可以想象,基金刚开始获得了30%以上的浮盈,但我发现自己无法卖出。最终锁定期为6个月的科创50卖出后勉强获利10%,而另外两只锁定期18个月,今年6月卖出时亏损接近30%。


三只基金合计亏损了近1万,这笔昂贵的学费交给我的道理只有一句话:别买新发行的基金。


免费分享给大家!


永辉超市


当我初步认可价值投资的逻辑,并尝试着开始抄作业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清空旧有的持仓。


此时我陷入了成本困境:浮盈的不管赚多少都可以直接卖出,浮亏的却心有不甘。


基于以前硬扛的经验,我怀着侥幸的心理,试图通过在下跌时加仓摊低成本,期待向上波动时卖出,实现无亏损。


说起来,心魔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当你陷入其中的时候,竟会失去全部的理智。


过程就不多讲了,直接说结果。


为了消除永辉超市上面500块钱的浮亏,我把持仓金额从不到1万元(股价约10元)逐渐增加到了10万元(股价约7元),然后硬抗着直到股价跌到4元。最后因为领悟成本的真谛而挣脱心魔,以亏损50%卖出收场。


这是迄今为止我在股市交的最贵的一笔学费,经验也很宝贵:如果没有估值锚,股价的下跌并不总是机会,腰斩之后可能还有膝盖斩和脚踝斩。


我安慰自己,这些就权当是转型期的阵痛吧。


中国核电


当我自认为通过《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理解了股权投资的本质,并阅读《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两三遍后,一个强烈的念头涌上心头:我要找一家企业来分析一下!


几乎没有怎么考虑,我就把对象选定在了中国核电,原因很简单:家里有人在该公司工作,有问题方便咨询。


通过把《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当做词典用,借助企业招股说明书和财报,我很快搞清楚了中国核电的商业模式:

中国核电本身只是一个上市平台,本部没有什么业务。旗下多个核电厂,发电卖给国家电网,按月结算收钱。


建设一台核电机组大约需要5年时间,投资总额约200亿(含融资成本)。中国核电出20亿,合作伙伴出20亿(中国核电一般在旗下核电厂持股只有51%),剩下160亿找银行贷款。中国核电2019年支付银行利息超过70亿元,接近净利润的两倍。


电厂发电后,主要生产成本是人工、折旧、核燃料消耗等,除了核燃料消耗与发电量成正比外,其他基本是固定的。另外费用也几乎是固定的。

中国核电自上市后股价一直持续下跌,至2020年初跌至历史最低值4.02元。我看了该公司2019年的财报,发现了一个问题:

公司年中调整了会计政策,将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从15-40年调整为20-60年,开始时间为2019年7月1日,增加2019年公司 净利润 6.67亿元。

即使搞了这么一个引人警惕的操作,公司2019年归母净利润仍然从47.4亿下降至46.1亿元。这还是在有新电厂投运,营业收入增长17.2%的前提下。


我反复阅读财报并与之前对比,发现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有两个:

1)中国核电旗下三门核电2号机组因设备故障,全年竟然维修了约11个月,不发电的时候收入为零,支出中除了核燃料费用几乎没少,带来的收入损失 超过30亿,而合并报表中整个中国核电全年的税前利润才84.1亿元。


2)部分设备由国外进口,涉及约10亿美元和10亿欧元的外债,2019年人民币贬值产生汇兑损失约1亿元。

而站在2020年底的时点,我清楚地知道三门核电故障机组已恢复正常运行,全年稳定发电。而当年人民币升值,汇兑收益必然为正。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加上折旧政策变更对全年的影响(2019年只影响了下半年),2020年中国核电净利润至少增长20%。而2020年底新投入的机组将在2021年带来不少于20%的利润增长。


基于这些考虑,并假设当时的低股价已反映了甚至过度反映了企业盈利不佳,我判断买入中国核电并持有2年,大概率会有不错的回报。


很快我大量买入了中国核电,持仓占比一度达到了40%,平均买入价格略低于5元。


后面,中国核电的盈利增长确实如预期所料,但股价的表现却如随机运动,几乎没有相关性。我一度很疑惑,是别人也早都预料到了?还是说股价和价值没有关系?


这都是没有估值锚的问题!


但我也没有随意换股,因为付出努力后我懂得了什么是机会成本,中国核电已经是自己最熟悉的股票了,其他的更不靠谱。得益于这种自知之明,我在2021年9月份等到了想要的结果,在7元、7.5元、8元分三次卖出,不到一年获得了超过50%的收益。同时抓住时机在1600+的位置买入了贵州茅台。


事后回看,自己仿佛是一个刚学了一个月拳术的毛头小伙,自我感觉良好去打擂台,本来大概率是被揍得鼻青脸肿,结果遇上对手是一个七十岁的太极大师,竟然侥幸获胜。侥幸可以一时,却难以一世。


这笔投资从结果的角度来看堪称成功,但过程仍难言愉悦。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自己缺乏一下坚实的、逻辑严密的投资框架,以解决面对市场波动的问题。


对于投资来说,分析财报确实有用,但还不够。



(七)

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

前面提到的这些事情,并非顺序进行,而是交叉同步,甚至自己都说不清楚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但站在当下,能够完成这些事情弥足珍贵。经验有之,教训亦有之。


最可宝贵的是,无论市场先生如何疯癫,我都一直在持续观察,看那几家自己关注的公司经营情况变化,并尝试消化市场波动带来的情绪影响,而非像2018年时似鸵鸟般假装自己不在。


毕竟投资第一重要的如何面对市场波动。


通过反复研读《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前半部分内容,并消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投资框架。

企业盈利增长的秘密


企业生产经营能赚钱,这是个常识,大家都懂。当然,经营不善也可能亏钱,大家也都明白。


那么上市公司的赚钱能力如何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实现了接近年化10%的GDP增长,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增长的背后,正是参与社会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成长。同样的,GDP增长的成果,也分配给了所有参与社会生产的企业和个人。


企业是什么?是为了更高效的生产而组建的经济组织,企业的生产效率天生大于个人。


在众多的企业中,大企业的增长能力普遍强于中小企业,而大企业中的优秀者才能成为上市公司。


所以从统计学的角度,或者简单理解为从平均的角度来说,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是要大于全国的GDP增长速度的。


想一想,就像唐朝老师说的那样,全班前十名的平均成绩,高于全班平均成绩。谁会质疑这个结论呢?


有人说,股市即国运,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巴菲特评价自己的成功,说:我只是很幸运出生在美国,并赶上了美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代。


我们很幸运出生在全世界最好的国家,并成长在这个国家数千年来最好的时代。虽然近几年国家GDP的实际增长率“只有”6%,可那是平均值,上市公司的平均增长率,毫无疑问明显超出这个数值。


从相对长远的角度(三到五年,避开股价的短期波动),兼以适度的风险分散,普通人在股市,理应拿到8%以上的企业正常盈利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股价提升。


股票天然抵抗通胀


持有现金或类现金资产的时候,人们常常担心通货膨胀对购买力的侵蚀,那么持有股票呢?


前面提到,近几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只有约6%,其中的“实际”两个字,说明了这个GDP增长率是已经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了。


股票的背后是企业,企业用资产进行生产来创造价值,其天生具有抵抗(货币)通货膨胀的能力。


或许这样说比较拗口,在此讲一个小故事。


老李在省会城市开了一家小店,生产并销售面包。开店成本50万,2019年全年净收入10万,算起来年收益率高达20%,我们来看下其具体盈利过程:

2020年,因为疫情,老李的面包店收入没有任何增长,全年还是卖出了4万个面包,但由于通货膨胀10%,收入和成本均同步增加10%,结果盈利名义上也增长了10%,具体盈利过程如下: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比2019年,老李2020年的名义盈利以人民币计价相当于增加了10%达到11万,但其价值仍为相当于1万个面包不变。


从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在通货膨胀之下,一个真实盈利不增长的企业,其以货币计价的名义盈利增长率与通货膨胀速率一致。


也就是说,投资于股票,在享受经济增长红利的同时,我们同时规避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无形损失。


或者反过来说,以股票形式持有个人资产,相比货币形式,可以获得等同于通货膨胀速率的额外增长。


考虑中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速率在2%左右,叠加前面提到的上市公司盈利增长速率8%,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价值增长将达到10%。


如果定投沪深300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分析,我以沪深300指数为例做了一个小试验,看一看理论和现实之间有多大差距。


沪深300指数诞生于2004年12月31日,基准点数1000点,面世十多年来涨涨跌跌无数次,见证了亿万股民的喜怒悲欢,该指数每年的开盘和收盘价,以及最高和最低价,如下表所示:

在普通投资者的认知里,在股市中赚钱,低吸高抛乃是不二法门,可惜予里良从未听说有谁掌握了这个技能,并由此进入富豪榜的。


那么退而求其次,假设真有一个人上帝附体,每年投资1万元买入沪深300指数,刚好都买在了最低点,长期持股16年后,在2021年以开盘价卖出,他的收益如何呢?

16年累计投入16万元,最后会变成42.9万。使用IRR函数计算可知,年化收益率约为10.87%,看起来挺不错,可是想到这是万能的上帝,是不是感觉有点寒酸?

注:指数的变化未考虑分红因素,即股票分红除权时,股价自然下降,指数也随之下降。考虑沪深300每年分红的股息率约为2%,那么上帝的实际收益率约为12.9%。

大家都是普通人,能抄一次底都要阿弥陀佛了,哪里敢奢望次次都如意。对于长期投资者,为了规避股价波动的风险,一般采用定期定额投资的方式。假设普通人每年年初以开盘价买入10000元沪深300指数,持续16年坚定不移,累计投入16万元。然后在2021年以开盘价卖出,共收入约35.5万元。使用IRR函数计算可知,年化收益率约为8.85%。比起上帝是差了一些,但这个差值应该明显小于我们猜想的数值。考虑2%的分红,真实年化收益率约为10.6%,仍然超出之前的理论分析估算。这主要是因为我的估算偏保守,而沪深300对应的企业更优秀。


退一万步说,如果我们真的倒霉透顶,每年都在股市最高峰进场,光荣接盘,持续16年,年年如此,结果又会怎样呢?16年累计投入16万元,最后变成25.9万。使用IRR函数计算可知,年化收益率约为5.46%,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吧?考虑2%的股票分红,真实年化收益率将达到7.5%,任何一家银行存款或货币基金,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收益率。


经过前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即使是最倒霉的投资者,其投资股市的收益也远超其他资产;


2)就算是万能的上帝,其投资股市的收益也不可能超出普通人太多;


3)普通人投资股市,坚持长期投资不耍小聪明、不搞投机,不考虑打新收益,其收益率也将达到10%以上。

股票背后所代表的企业,其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经过时间累积而带来的盈利,最终将弥补错误投资时机所带来的损失,并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回报。


价值与价格


虽然理论与实践都说明,持有股票以拥有优秀企业的股权,是获取价值成长的最好途径,但是如果企业价值增长但股价就是不涨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师早有论述:


价格随着价值上下波动,但总会趋近于价格的变化方向。就像一只调皮的小狗,当你带着小狗出门散步时,它一会儿跑在你前面,一会儿又跑到你后面,但无论如何,当你到家时,小狗也会到家的。


或许大师的话太抽象,但有一句话很多人都听过:


ALL CASH IS EQUAL!

资本永不眠!


我英文水平一般,刚看到这个翻译的时候感觉很别扭!所有的现金都是等价的,和资本永不眠有啥关系呢?等到经验和认知水平提升后,才发现翻译者水平之高。


我们通常习惯于从消费的角度来理解金钱,你花十块钱买两斤苹果,我花十块钱也能买两斤苹果,任意两张十块钱的纸币其价值是相等的,对于消费者和商家都是如此。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两份不同的资产,如果价格相同而价值不同,或者价值相同但价格不同,投资者必然会选择价格更低或价值更高的资产。资本不眠其实说的是拥有资本的投资者永远在寻找价值的洼地,只要资产有价值,就一定会在投资者的比较中获得应有的报价。


道理讲得很好,但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总是缺乏说服力,唐朝老师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中以泸州老窖为例做出了精彩的论证:


如果企业盈利增长而股价不变甚至下降,通过分红再买入,将给投资者带来难以想象的超额收益。


价格低于价值,这种“反常”情况或许短时间会有,但绝对难以长久。如果凑巧碰到了,只需感谢命运的馈赠。



(八)

盈亏之间

通过前面的认知提升,我对于股票是配置自己血汗钱的最好的方式已没有疑惑,但知与行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就像网上的金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


在下定决心把自己所有资产配置到股票之前,我反复阅读了唐书房核心五篇,确认自己在以下方面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1)投资用的钱是较长时间内都不会用的闲钱,做到这一点需要不用杠杆、买好保险、留足余钱、保证工作现金流。


2)打心底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特异功能,也不受上天特殊眷顾,能获得企业正常成长的收益即满足。


3)市场先生是疯癫的,不要关注股价,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经营业绩上,了解企业并持续跟踪。


4)如果想要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收益,必须要付出无比的努力,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否则凭运气赚的钱,必然凭实力亏掉。


5)在能力不够之前,可以抄作业,但要坦诚承认自己确实不懂不会,不能灵机一动。


6)限制单只股票的持仓,合理分散风险。


在认知和行动上做好了以上准备,基本上就解决了在股市盈与亏的问题,要想提高收益率,就得去深入研究企业。



(九)

研究一家企业

如何研究企业并给企业估值?这显然不是一个可以按部就班学习的事情,每个人的经历、知识结构不同,学习方法和过程也会不同,我选择了一条最简单的路:学习贵州茅台!


原因很简单,首先是有现成的教材,唐朝老师已经分享了全部的经验,再者贵州茅台的商业模式确实简单,便于入门。

准备工作


决定集中精力从零开始学习贵州茅台后,我首先做了几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旧版和新版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再次通读一遍;

2)贵州茅台的招股说明书和历年财报下载并打印;

3)通读了唐书房白酒系列文章。


不懂就问


准备工作做完,我便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学习之旅。因为不是财经专业人士,兼之没有任何经验,我没有一开始就试图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或者估算未来发展前景,只是像小学生一样去读。


发现有意思的事情就记下来,看到重要的事情就标注出来,有问题就停下来寻找答案,策略很清晰:


发现一百个问题并解决,就算是入门;发现一千个问题并解决,就可以成为专家;发现一万个问题并解决,以后就能当饭碗!


在学习贵州茅台的过程中,但凡与自己理解的常识不相符的都按照存疑记下来。有了问题,百度知乎雪球都去查看一番,还不行就去唐书房提问,不轻易放过。


有些大的问题搞清楚了,很有成就感,就专门写一篇文章理清思路,也是一种自我肯定。


实在搞不清楚的问题,先跳过去,留待将来。


举个例子


刚开始学习茅台的时候,我先简单梳理了企业历年股本变动、分红等数据,其中发现贵州茅台在2006年进行了两次分红,且第二次没有税收信息。好奇之外,先是网上一通搜索,大概因为时间久远,没有找到任何有用信息,于是去唐书房留言提问。


下面为当时的问答截图,不得不说,唐朝老师绝对是贵州茅台的专家,活字典型的,问题本身的错误都一眼发现。

有了“全流通改革”的关键字,我很快在网上查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顺藤摸瓜,找到了官方的公告原文。


将公告原文下载并打印,反复阅读并制作表格对比数据,我花了大约两周的时候才把前因后果都搞清楚。


可能有人觉得,做这些有什么用呢?已经过去的事情,对将来不会有任何影响!


是的,贵州茅台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然结束多年,将来也永远不可能对企业有任何影响,搞清楚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我知道这很重要,不需要原因,不接受反驳!


后面,我专门写了《贵州茅台的股权分置改革》等文章,从弄懂至写出来又花了近两周时间,写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及到自己费时费力搞清楚后,在翻阅书房旧文时,才发现唐朝老师早在2021年9月25日的《实盘周记》中已详细阐述过: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首先是5月将2005年分配预案由原10转增2股修改为10转增10股,然后:

1)全体股东10派5.91元;

2)非流通股股东应得分红,免费让渡给流通股股东,导致流通股实际现金分红为10派20.66元;

3)流通股股东按照10股得1.2股的比例,从非流通股股东手中免费获赠股票;

4)茅台集团作为大股东单独额外赠送认沽权证。


支付上述对价后,原非流通股全部转换为流通股。

毫无疑问,关注唐书房后所有的文章我都是读过的,但是在重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也许读和写的差距真的很大很大!


在此要自我表扬一下,唐朝老师在文章中提到“茅台集团作为大股东单独额外赠送认沽权证”,这一情况与事实是有出入的。


实际情况是茅台集团确实赠送了认沽权证,但是其他几家小股东按照自己的持股比例将认沽权证对应的对价以股票的形式支付给了茅台集团,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为了发行认沽权证时主体单一,更方便操作。


提到这个问题,并非为了说明自己怎么样或者唐朝老师怎么样,或许唐朝老师只是一时没注意或者文字表达过于简洁,但这些对于我来说仍是一件倍受鼓舞的事情:研究企业并不需要天才,也没有什么捷径,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十)

展望未来

原本,我预计自己会花半年左右的时间去学习贵州茅台,后来发现太乐观,但是持续学习并弄懂的感觉很好,这种美好的感觉不应该设定期限。


我现在很享受这种感觉。


曾经关于“三十而立”的困扰与疑惑早已烟消云散,我很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以时间和体力换取劳动报酬”这座曾经的独本桥以外的生活道路。


当工作不再是晋升阶梯时,一切反而变得简单起来。我只专注于工作本身,效率提高,时间更充裕了。不再争求一些东西时,与同事的关系都变好了。


很多人在谈财务自由,但我知道财务自由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与能力,我已经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两年前当我刚开始关注“唐书房”时,身边没有一个朋友知晓所谓价值投资。


两年间,或许认知和观念也在传染。


两年后的今天,至少我的微信显示已有10位朋友关注“唐书房”。


这条康庄大道,感谢唐朝老师的引路,也感恩你我能够一路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