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里良

其他

我在投资上走过的直路与弯路

酝酿这篇文章有一些时日,但是迟迟难以下笔。未经实践检验,是非对错难以分明,今日觉得的直路日后也可能发现是弯路,而弯路却有可能是直路。但终于还是释然,对也好,错也罢,到底是此时此刻心中所思所想所认为,权当是记录当下也挺好。日后确认是对了,也知道自己并非天才,亦曾犹豫彷徨。若是错了,也方便弄清楚错在何处。(一)远离股票之时仅仅在五六年前,我对于股票还是持抗拒的态度。一则穷,温饱而已,没有给闲钱增值的烦恼;二是觉得投资股票是个骗局,零和游戏罢了,从长期的统计概率来讲,必然会亏损。当朋友建议我买股票时,我曾这样拒绝:股市里四千只股票,我买你的,再卖给他,中间股票一直涨价,大家都赚了钱,可是大家赚的是谁的钱呢?钱从何来?一个庞氏骗局罢了,骗局揭开的时刻,就是股市暴跌的时候,然后重新开始下一轮游戏。及至后来真正接触了股票,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负和游戏。因为政府要收税、交易所要收费、券商要抽佣,再加上原始股东的获利退出,整个交易游戏必然导致所有参与者的亏损。某种意义上,当时的我将股票视为赌博,而久赌必输,珍爱生命应远离赌博。2015年股市情绪最高亢的时候,一位朋友小D每天都在炫耀自己又赚了多少钱,并热情地向我们推荐股票。另一位至今都不碰股票的朋友私下对我说:你别看小D现在说自己赚了多少钱,他亏钱的时候都没有告诉大家!我深以为然,并将股市的盈利视为赌徒的偶然胜利,不可持续,难以长久。当然,现在我知道了,股票由股和票两个字组成。票是交易媒介,如果想要靠交易搏傻寻找接盘侠赚钱,必然是负和游戏。而股则是权益的凭证,股票背后的企业不断盈利,才是股票价值的源泉。站在当下回首过往,没有及早了解股票以至浪费了最宝贵的时间,固然令人惋惜。但是仅凭本能的理性和逻辑认知就避免了误入歧途,也值得庆幸。(二)初次接触股票虽然抗拒,但我终究还是去证券公司开通了股票账户,时间是2016年底,大概11月份的样子。原因倒也简单。首先是工作了多年,有了一些积蓄,放在余额宝享受每年3%的利息(已经比存银行好很多了)。虽然无法以专业的词汇描述什么是通货膨胀,但做为一名大学生,仅凭身边的物价上涨,自己还是能够明白,3%的收益率会让自己的血汗钱不断贬值。我迫切的想要找到增值或者至少是保值的方法或渠道,可惜举目四顾无路可走。虽然未找到出路,但我在生活中开始有心留意各种财经消息。终于有一天看到:某银行股每股分红0.3元,股价只有5元多,相当于股息率5%+,远超存款利率。那么一瞬间,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是啊,股票背后的企业是会赚钱的,而且赚的钱是会分给股东的。一个简单的结论似乎呼之欲出:只要买入那种真正赚钱且分红的公司股票,只要买入价格合理,那么股息率就是自己的收益率!如果股价凑巧往上波动一下,自己不就发财了吗?其实现在看来,这个所谓的简单结论几乎漏洞百出,毫无确定性可言:1)什么是真赚钱,怎么判断假赚钱?2)怎么确定买入价格合理?3)如果明年不分红了呢?4)如果股价往下波动呢?但当时的我沉浸在发现新大陆的欣喜之中,无力也不愿去思考这些。一个声音占据了自己的头脑:试一试,我就买一点点儿,错了也不怕,亏得起!我买的第一只股票是格力电器,2015年度每股分红1.5元(2016年7月份实施),当时的股价约26元,股息率超过5%。我往证券帐户转了3000元,买了100股。运气使然,短短一周,我赚了10%。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天才,天命之人,天选之子,已然掌握了从股市提款机取钱的密码。我在心里算了一下,一周10%,一年50周不就是五倍?!如果投入20万,那么只需要两年时间……我已然忘记了自己只赚取股息率的初衷。我又往证券账户里转了钱,因为多年的小心谨慎,只是再买了100股,价格大约30元出头。大约两周后,格力电器的股价跌到了24元。我的股神梦从开始到破灭只用了不到一个月,代价不过区区几百块钱。对于一颗股市新韭菜来说,这大概是最便宜的学费了。我认识到自己并非天才,恢复了头脑冷静,灵台清明。但我并未就此远离股市。(三)独自摸索凭着基本的逻辑素养和对经济社会的简单认知,我给自己总结了几条相对简单但可操作的股市准则:1)要选长期分红(至少五年)的公司2)公司的盈利和分红要稳定3)股息率要大于5%4)股票的价格要低,标准是市净率不能太高,近一年曾有比当前价格明显更高的价格(现在看来简直荒唐可笑)5)如果股价除权后上涨超过10%就卖出(相当于提前拿到了两年的股息)6)如果股价下跌就死扛(跌得多了可以再买一些)以上自拟的准则中,所谓“稳定”、“不能太高”、“明显更高”、“跌得多了”全凭个人感觉,受情绪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在所难免,常有灵机一动之时。按照这个标准,我甚至不知道企业是做什么的,就买入了其股票。但是根据本能的分散风险的意识,我每只股票都只买一点儿,总共投入约10万元,却长期持有十几只股票。按照这套自己总结的所谓标准,我在股市四年取得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注:1)2016年底才开户,未考虑当年;2)我的收益率直接取自证券APP,类似于基金收益率,未考虑资金进出时机;3)沪深300收益率来自万得APP,已包括分红。单看结果,可能令人难以置信,自己的土方法竟然完全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年化收益率超过5%,显著跑赢余额宝。但是和指数进行对比完全不够看,可惜自己当时并不知道指数基金这个罗伯特·清崎口中的公交车,反而有点沾沾自喜,无论如何都算是超过了银行存款和余额宝,也超过了身边的大多数人。巴菲特经营合伙基金时,设定的目标是:牛市收益率跟上大盘,熊市则超过大盘。而我的实践则完全相反:熊市和大盘一起跌,牛市则没有追上大盘。站在当下总结过往,这四年我之所以没有被割韭菜,除了牛多熊少的客观现实外,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不经意间做到了:1)本能的厌恶并远离赌博交易,不看图形,不听消息,总结来说就是有自知之明,不试图追涨杀跌,交易很少。2)投入的资金不多,而工作收入还可以。亏损也不影响生活,有条件硬抗。3)分散风险。4)工作比较忙,只是偶尔看一下行情和盈亏,感知相对迟钝。抛开结果回到过程,实际的持股体验实在难言愉悦,提心吊胆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赚得糊涂,亏得迷茫。即使已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可以在股市取得5%+的收益,但是我仍然本能的恐惧,只敢将少量资金投入股市,大部分储蓄仍在余额宝稳妥地慢慢地持续损失购买力。缺乏严谨的逻辑作为理论依据,单纯的统计学规律缺少说服力,毕竟规律随条件而转移。现在想来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我竟然未能通过网络或书籍学到关于投资的丁点知识,是因为自己懒吗?巴菲特的大名自然有所耳闻,但只是毫无由来的把他当做一个好运气的外国老头。身边的人炒股的不少,自己却对他们津津乐道的K线不屑一顾。也曾在网络上查询过相关知识,也在网上商城查询过投资相关书籍,但都是些教人一夜暴富的,自己本能的抗拒这些。虽有心成为剑客,奈何没有宝剑在手,更兼无良师益友。或许没有走上歧途陷入巨亏,也算是一种难得的收获,毕竟股市七亏两平一赚,自己已然超过了70%的人。一切在2020年发生了改变。(四)努力的人运气往往不会太差孔子说:三十而立!年近三十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焦虑感:毕业工作近十年,生活多是机械的重复,未来的人生道路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走下去,直到终点了吗?工作收入还可以,生活小康有余,通过高考的独木桥从农村走出来,我是知足的。但是面对领导无理的要求乃至羞辱性的指责,自己的内心只有无力感。面对被工作和加班侵蚀的所剩无几的时间,一年都读不了两本书,却只能被动接受。体检时身体亮起了红灯,能够做的也只有硬抗。穷则思变!思来想去,也许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吧。或者再提升一下自己,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凭着读大学时因为兴趣而积累的一些编程的底子,我和同事一起做了几个小软件,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些困难,成就感当然是有的。也因此,我打算去网上买几本书,提升一下编程的能力。当时的购书订单放在这里做个纪念:时间是2020年8月15日,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彼时彼刻出于何种考虑在半夜购书已不得而知,唯一记忆深刻的是,为了满减凑单,我在京东推荐的书单里翻看了一下,被《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的名字中“手把手”所吸引,抱着白捡的心态加入了购物车。不开玩笑地说,买了这本价格为46.6元的书,京东为我优惠了50.74元,岂止是白捡,简直是倒赚了5块钱。彼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人生所获得的远非数字能够衡量。财报是什么,我约略有所了解,也本能地感知其重要性。但是自己并非财会科班出身,如何能看得懂,何况又没有老师教不是?!单从这一点来说,我要对唐朝老师表达十分的钦佩,他完全靠自学看懂弄通了财报,并无私地教给了所有人。收到书后,关于Python的几本只是打开看了几眼,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只用了一分钟就吸引住了自己,我很快就意识到,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宝剑。直到今日,那几本关于Python的书仍在书架的角落里不曾再次打开,算是某种特殊意义上的买椟还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觉得鸡蛋很好吃,我很想见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我很快找到了“唐书房”,加入组织的感觉很好。命运的轨迹在不经意间转向。我很快又读了《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和《巴芒演义》,认知的变化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禅宗有顿悟和渐悟之分,喜欢数学和逻辑的我大约属于顿悟类型。迷茫无知多年,当契机出现时,过去两年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大约就像1948/1949年的华夏神州,又似1989/1990年的东欧大地。且容我详细叙说这些变化。(五)看似无关但很重要的事情风起于青萍之末,成败往往在某些不起眼的地方就已经注定,我先谈几件自己做的事情,看似与投资毫无关系,但我知道这些很重要。家庭账本读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我初步掌握了会计的原理和方法,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给家里的收入、支出、资产与负债做个帐。记帐的工具使用EXCEL,内容无外乎大家都有的收入、支出,另外还有资产和负债(主要是房贷)。得益于自己的编程基础,在设计账本时,我通过合理设置科目类型并充分利用透视表/透视图等工具,数据的自动统计功能比较完善,除了数据录入外,数据处理的工作量非常小。比如,支出类型的模板按照马斯洛五层需求模型设置如下:每月我会编写一份家庭财会月报,包括数据录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年底再额外编写一份年报,相对月报会复杂一些,但不需要额外录入数据,用时大约一个小时。年报的目录是下面这样的:注:1)页眉中###是娃的名字,使用这样的标题更有“家”的味道。2)报告虽然有23页,但基本都是数据和图表。3)收支结余和现金流稍有区别,比如家里的汽车每月都要折旧1000元,算是支出却不影响现金流。做这个事情,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想弄清楚家里每月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节余下来了多少钱可以用来增加投资。顺带的,想要开源节流也好有个针对性。但从事后来看,这件事情最大的益处在于理顺了家里的“财事”,关于金钱的所有事情都是透明的,桩桩件件可知可查,一家人再没有因为钱的问题起过一丁点儿误会或争执。也因为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真或者说是专业,家人对我非常信任。这种信任在今年3月份投资浮亏近30%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稳定了信心。购买保险因为某些不知由何而来的偏见,我一直视保险为骗局:保费畸高全靠推销员忽悠,真出了事保险公司也有各种手段推托拒保。说实话,当我知道伯克希尔的主营业务是保险和再保险时,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被颠覆了。在极短的时间里,我弄明白了什么是浮存金,清楚了费差、死差和利差的概念,知道了保险公司赚钱靠投资实力,实际运营中大多数保险公司费差和死差是负值。《教父》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不要仇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当我消除了对保险公司的偏见后,很容易便认识到了保险的重要意义,并迅速为全家人配齐了医疗、重疾、人寿、意外等各项保险。做完这一切,家中的储蓄除了留下半年的支出作为应急外,其他的全部成为了可投资资金,而且是长期资金,不会因意外而改变性质。重疾和人寿选择了只保30年,我很确定自己和家人30年后不再需要这百万的保额,保费的价格只有保终身的1/2不到。另外,重疾和人寿保险都选择了不需要返还,我理解所谓的返还只不过是保险公司额外收费并拿去投资,最后还给投保人罢了。我很肯定自己的投资收益率会远远超过保险公司。写公众号做出写公众号的决定,有一些艰难。当我决定把投资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去做时,常识告诉我,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从《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中所展示的对贵州茅台的研究来看,了解并熟悉一家企业必然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无论如何,学习都是重要的,持续学习则是必须的。学习是输入,而写作则是输出,没有输入是无法持续输出的,故而写作是督促自己学习的最好方法。再者写作可以让人理清思绪,发现逻辑缺陷或矛盾,完善知识体系,真正提高认知能力。而我难以下决心去做的原因则在于:凡事贵在坚持,一旦开始就不能随随便便停下来,否则有了第一次的放弃就会有第二次,三次以后就养成习惯了,没有恒心的人注定一事无成。最终还是决心去做了: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但我也没有盲目,最开始的时候把文章的题目选定在自己熟悉的信用卡分期、房贷、公积金等方面,这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有话可说,可以先锤炼一下文字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话题都事关金钱,事关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是理解经济生活的很好的切入点。刚开始很顺利,中间有一段时间比较艰难,但艰难的程度尚在预期之内,安然度过。现在的我,感觉有很多话想说,很多内容可讲,这种感觉很美好。记得唐朝老师曾说过自己书房里有一块白板,上面写了很多想写但因各种原因没写的文章话题,以前不理解,现在懂了。公众号写作一年半以来,我坚持每周发一篇文章,内容决不敷衍,无论任何情况都不曾暂停过,至今累计发表文章近百篇,主要内容已经转向自己对投资的理解、发现的问题及找到的答案、个人思考等等。从思路到文字的过程,对认知的提升作用巨大。这种坚持也给了自己巨大的信心,我相信自己在投资之路上也能取得与努力相配的成绩。(六)转折中的悲与喜在这两年里,我做了很多的尝试,可能比过去三十年都要多,有对的,也有错的,重要的是:对的清楚,错的明白!可能有人会说,明明前人已经在道路上标注清楚了陷阱的位置,为什么还要去尝试呢?可是就像孩子学步一样,父母总是扶着,孩子怎能独立?摔倒几次,自然就会走了,不是什么大问题。父母最重要的在于不要让孩子摔倒时头磕在桌子的棱角上。我知道附近有陷阱,所以倍加警惕,错误的代价可以承受,错误的亲身经历会让自己刻骨铭心。如果注定要犯错,那么越早越好。基金定投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曾经说过:投资这件事,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普通人只需要少量的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但若试图超越这唾手可得的成就,就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和努力。看到这句话,很多人往往关注的是:我要怎样努力才能获得比普通人更高的收益呢(似乎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我想到的是,普通人只需要付出少许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唾手可得的回报,到底是多少呢?2020年10月,我刚关注“唐书房”不久就看到了系列问答集,里面有很多关于指数基金特别是沪深300的问答,特别是其中一条:吉祥草:看过老唐作序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在仅投资指数基金的情况下,是否PE低于20倍510310可以随时买入?现在510310在12倍+是不是还是处于偏低估,手里现在有一笔钱是否适合一次性买入?唐朝:我的看法是沪深300指数市盈率过25就算高估,不建议继续购买。这主要出于对部分成份股公司利润含金量的保守看法。同理可以给出经验性建议,15倍以下都算低估,适宜买入。20倍算合理,合理位附近是否买入,两可。问答集的内容不仅没有解惑,反而勾起了我更多的好奇心,而那位读者提及的唐朝老师作序的《指数基金投资指南》,我立即就买了回来。就此我知道了“银行螺丝钉”,关注了其微信公众号,并买了其出版的另一本书籍《定投十年财务自由》。大概半个月,我就读完了两本书。这两本书我更多的是作为“词典”来阅读,快速了解了基金的各项知识,掌握了“定时定额定投宽基指数基金”这个对普通人友好的无门槛工具。经过和家人的简单商议,我从2021年1月开始,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定投5000元,平均分布在以下五只指数基金上面:1)上证502)沪深3003)恒生指数4)消费指数5)医药指数策略力求简单,就是无脑定投,外加三项规则:1)沪深300指数PE超过20倍就暂停所有定投;2)沪深300指数PE超过30倍就卖出所有基金;3)如果自己的股票持仓全部达到卖点卖出,也卖出所有基金。设置定投计划的目的,是在未经实践验证自己的投资能力之前,确保实现“唾手可得的成就”。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为家庭投资所购买的意外险:每年投入6万元,持续10年,年化收益率10%,10年后60万本金就变成100万,如果当前的投资失败,到时候刚好够重新起步开始投资。当然事情总有意外。因为当时手中仍有部分闲钱,而定投并非一蹴而就。我凭感觉买了三只指数基金,分别是:1)创业板指数2)科创503)医药指数买入决策本身的是非不谈,我在其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不知道哪根筋出了问题,我在支付宝买入的这三只基金全部是新发基金,有锁定期。后面的故事可以想象,基金刚开始获得了30%以上的浮盈,但我发现自己无法卖出。最终锁定期为6个月的科创50卖出后勉强获利10%,而另外两只锁定期18个月,今年6月卖出时亏损接近30%。三只基金合计亏损了近1万,这笔昂贵的学费交给我的道理只有一句话:别买新发行的基金。免费分享给大家!永辉超市当我初步认可价值投资的逻辑,并尝试着开始抄作业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清空旧有的持仓。此时我陷入了成本困境:浮盈的不管赚多少都可以直接卖出,浮亏的却心有不甘。基于以前硬扛的经验,我怀着侥幸的心理,试图通过在下跌时加仓摊低成本,期待向上波动时卖出,实现无亏损。说起来,心魔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当你陷入其中的时候,竟会失去全部的理智。过程就不多讲了,直接说结果。为了消除永辉超市上面500块钱的浮亏,我把持仓金额从不到1万元(股价约10元)逐渐增加到了10万元(股价约7元),然后硬抗着直到股价跌到4元。最后因为领悟成本的真谛而挣脱心魔,以亏损50%卖出收场。这是迄今为止我在股市交的最贵的一笔学费,经验也很宝贵:如果没有估值锚,股价的下跌并不总是机会,腰斩之后可能还有膝盖斩和脚踝斩。我安慰自己,这些就权当是转型期的阵痛吧。中国核电当我自认为通过《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理解了股权投资的本质,并阅读《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两三遍后,一个强烈的念头涌上心头:我要找一家企业来分析一下!几乎没有怎么考虑,我就把对象选定在了中国核电,原因很简单:家里有人在该公司工作,有问题方便咨询。通过把《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当做词典用,借助企业招股说明书和财报,我很快搞清楚了中国核电的商业模式:中国核电本身只是一个上市平台,本部没有什么业务。旗下多个核电厂,发电卖给国家电网,按月结算收钱。建设一台核电机组大约需要5年时间,投资总额约200亿(含融资成本)。中国核电出20亿,合作伙伴出20亿(中国核电一般在旗下核电厂持股只有51%),剩下160亿找银行贷款。中国核电2019年支付银行利息超过70亿元,接近净利润的两倍。电厂发电后,主要生产成本是人工、折旧、核燃料消耗等,除了核燃料消耗与发电量成正比外,其他基本是固定的。另外费用也几乎是固定的。中国核电自上市后股价一直持续下跌,至2020年初跌至历史最低值4.02元。我看了该公司2019年的财报,发现了一个问题:公司年中调整了会计政策,将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从15-40年调整为20-60年,开始时间为2019年7月1日,增加2019年公司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茅台的股权分置改革(一)

予里良截图自壹玖壹玖官方旗舰店(天猫)经过一年多持续不断的学习,予里良对于投资的基本原理已经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当前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是缺乏实践。当然,予里良所谓的实践并非在股市进进出出追涨杀跌的经验,而是指学习并认识企业,掌握企业的商业模式,预估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而将认知变现,达到比普通人多赚2%的目标。关于价值投资,予里良的入门读物是《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书中所用的例子正是贵州茅台2013年的年报。关于茅台,作者唐朝曾有过如下描述:茅台是中国股市送给投资人的一个财富BUG,其特点是只要你稍微做点儿研究,其营收和净利润基本可以提前预测,差异很小。然后只要叠加上投资的第一课“如何面对波动”,茅台基本就是一台印钞机。如果一辈子都不能从茅台上捡到钱,我觉着可以归为愧对人民、愧对党、愧对自己的小学数学老师。为免自己小学数学老师不高兴,予里良把自己认识企业的第一个目标选定为贵州茅台,希望花半年的时间,略有小成,给自己以信心、给未来以希望。日拱一卒,不期而至。(一)一件有趣的事情搜集并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予里良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贵州茅台在2006年进行了两次分红,时间分别为5月19日和5月24日,相隔不足一周,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操作呢?予里良截图自WIND网上多方查找,并咨询了一些专家,才知道,贵州茅台在2006年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为了获得小股东的支持,对小股东进行了额外的补偿。好奇的予里良去《巨潮资讯网》下载了贵州茅台在2006公告的《贵州茅台: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细看之下,才发现小股东收到的好处费远不止每股0.591元的分红那么简单。(二)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这个话题,予里良以前闻所未闻,最近一段时间却是连续多次看到了。在《置身事内》一书中,予里良第一次听说股权分置改革。才知道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重新建立了股市,虽然允许外资和富裕的百姓持股,但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正常的上市流通股之外,硬生生地搞出了不能上市流通的各种法人股出来,这便是所谓的股权分置。股权分置让企业股权无法自由流通,制约了市场活力。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贵州茅台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时,除了正常的上市流通股外,大股东和其他企业投资者持有的未上市法人股情况如下:予里良
202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