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多久,韩剧又开挂了?
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一个戴着兜帽的男孩在街上缓慢行走,来往行人纷纷避开。
原因无他,男孩的衣服、脸上、双手,都是血迹。
路人们感到心惊,不敢上前。
他却自己走向了警局。
警察叫住了这个神色怪异的男孩。
他突然之间很慌张,否认了身上沾着的是血。
可下一刻,他又镇静下来。
一脸冷漠地说出了恐怖的话:
我杀了人。
随后,他缓缓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同样沾满了血迹的斧头。
而且仔细看。
上面甚至附着着颗粒大小的人肉组织……
他是什么人?
为什么不仅杀人,还要随身携带斧头?
为什么主动自首,却在一开始矢口否认?
答案,就在这部——
《少年法庭》
少年犯自首,会出现什么样的舆论效应?
13岁的白成友,在作案8小时后自首。
将8岁幼童诱拐到家中,杀害、分尸、抛尸。
肢解得有多彻底?
一部分,被他扔去了楼顶。
而一些器官,则和厨余垃圾一起倒走,难以追回。
小孩的家属,只能在尸体不完整的情况下举办葬礼。
(刀口与切割处)
报道一出,民众哗然。
但白成友却坦然面对镜头,丝毫不见惧意。
因为《少年法》的规定——
未满14周岁,他最多只能被判在少年院劳改2年。
这种十足的变态,难道不应该坐他个几十年牢,再以命偿命。
既震慑了潜在罪犯,也防止了这个青少年罪犯未来实施变本加厉的犯罪。
怎么能连监狱都不进,仅仅是教育劳改???
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废止《少年法》这个“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政府对舆论焦头烂额,压力就给到了法院。
怎么判?
判多重?
到底是严格按照法律要求量刑,还是考虑社会影响,从重发落?
负责案件的女法官沈恩锡冷笑一声:
我当少年法庭的法官,是因为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
在同事眼里,沈恩锡有个外号,叫“十恩锡”。
这是因为她常常判处最重的“十号处分”。
但别急着对这个人设进行审判。
虽然于情,她似乎是故意给往狠了给少年犯判刑。
但是于理,她其实是个极其敬业、尊重法律的大法官。
总能抽丝剥茧,找到犯罪的真实原因。
而事实,也常是因为那些少年们实打实的作恶心理。
少年犯白成友的量刑几何,还是得看事实。
在他的自首陈述里。
小男孩知煦找他接电话,要打给妈妈。
而白成友的手机没电,便把男孩带回了家。
又因为白成友说,自己患有“思觉失调症”。
那天正犯着病,幻听严重,心情烦闷。
小孩反复找他要手机,他一气之下把小孩带回了家。
本来到家后,自己的不适有所缓解,他便想放过小孩。
谁让小孩吵闹个不停,幻听又重新发作。
讲到这里,他忍不住在法庭上笑了起来。
和小男孩玩躲猫猫,被找到的话就要杀掉他。
可是,他居然躲在了床底下,还以为自己躲过了一劫。
活脱脱一个心理变态啊!
连庭审记录员都忍不住停笔,低头骂了一句。
不仅如此,他还要挑衅法官:
听说年纪不满14岁,杀人也不用入狱啊!这也太爽了吧!
这让沈恩锡本就厌恶至极的态度,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多年的断案经验,让她有了喜怒不形于色的能力。
什么天生变态、天生罪犯,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热衷于犯罪本身的人吗?
这些少年犯,大多都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罢了。
任你挑衅,我自岿然不动,总有你绷不住的那天!
二审,白成友主张自己有精神分裂症。
还拿出了医院的纸质报告。
情势看起来更是不利。
一个有精神疾病的、未满14周岁的罪犯。
甚至2年都判不了!
沈恩锡却接过报告,嗤笑一声。
反问他:
人不是你杀的吧?
你有精神病,还能把现场打扫得那么干净?
报告如果是真的,那就一定有一样是假的!
人,不是你杀的。
至于你为什么说谎,当然不是为了给自己减轻刑罚。
毕竟《少年法》的存在,就是你最大的保障,用不着编一个有漏洞的谎言。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
案件的背后,还有一个人。
白成友在沈恩锡步步紧逼的“嘴炮攻击”下绷不住了。
“狼人”直接自爆:
啧,就这心理防线,还杀人分尸呢?
刀都拿不住吧!
沈恩锡拿出他的通话记录,发现了一个高频联系人。
不用说,铁定就是那个“她”。
然而调查并没有那么顺利。
沈恩锡的推理逼开了少年犯的嘴。
却撬不动庞大的司法机构。
在这起案件里,警方疏忽失职,看到凶手自首就迫不及待定案。
而他们法官,难道要打合作伙伴的脸?
沈姐:打,干嘛不打?
可部长油盐不进。
哪怕沈恩锡说出了事,自己全权负责。
他依然坚持“事情不要闹大”。
一个和稀泥的领导?
不全是。
主要是因为,领导正在谋划着“跳槽”去当政客。
这个案子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他的前途。
所以不允许有出差错的几率。
领导为了一己私利阻止她。
“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同事则担心错杀无辜。
毕竟,舆论并不比尖刀安全到哪儿去。
不过好在,人性总比利益更能使人让步。
作为法官,完全听从于善意,也同样是对法律公平的蔑视。
同事决定与沈恩锡一起私下调查。
不惊动媒体寻找“第三人”的证据。
韩睿恩,女,17岁。
装无辜一把好手。
而沈恩锡自有一套。
装变态挑衅的男孩,打压他的自以为是。
装无辜博同情的女孩,就磨她的心理防线。
你的同伙有没有供出你?
我不知道,你猜。
韩睿恩被拉去拘禁,律师无法,只能指责沈恩锡没有人情。
她还是个未成年人,就不能让她好好睡一觉,明天早上再找她吗?
嗯,好一个“受害者只是失去了生命,但嫌疑人可是睡不好觉了啊”!
三审。
女孩方主张自己有精神疾病,男孩方主张自己完全没有参与作案。
这是全部事实吗?
沈恩锡向法官提议:
用已经掌握的证据,离间他们。
两人的确因此在法庭上吵了起来。
可这是多么残忍的事?
两个罪犯疯狂地揭发对方的罪状,把行凶过程一字不差地复述。
而受害者的家属,要亲耳听到自己的孩子是如何被杀害肢解。
最终。
韩睿恩被判入狱20年,白成友也承担了他这个年龄的最高惩罚,劳改2年。
其实事情没有解决,不是么?
的确,在找到了真正凶手之后,用20年的刑期平息了大多数民众的愤怒。
但如果下次还有类似案件,而凶手未满14岁,难道就不得不接受事实,眼睁睁地看着残忍的凶手无法入狱?
这正是沈恩锡憎恨少年犯、支持从严处置的原因。
明文规定的《少年法》,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教育”。
而非“惩戒”。
可,真的能靠法律的宽容,感化这些价值观早已成型的“少年”吗?
韩睿恩白成友案结束后,沈恩锡与同事聊天。
同事问,案子结了,然后呢?
沈恩锡不抱希望地说,没有然后了。
一个犯下如此凶残案件,父母却连庭审都缺席的少年犯,谈什么然后呢?
谁还能改变她?
韩睿恩的父母,常年在国外,根本不管女儿。
白成友的母亲,忙于工作挣钱,对儿子的教育寥寥。
更是在得知孩子犯罪时,只想着恳求法律宽容,不觉得自己该像受害者家属道歉。
在观众看来,沈恩锡无疑是个爽文主角人设。
心怀善意,却不圣母。
更是直接说出“少年犯的人权算个屁”这种让人畅快的话。
在大多数讲述少年因反抗,而不得不犯罪的影视剧里。
这无疑是个反面典型。
但你看下去,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个可怜母亲自我宣泄的方式。
两个男孩因为好奇,故意把砖头从高处推下,砸在了沈恩锡孩子的头上。
一条生命无辜被害。
孩子却因为法律的庇护而逃脱刑罚。
甚至在休庭时,还商量着结束后要去哪里吃东西。
毫无人性,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吗?
性本善的,没有管好,会从恶。
性本恶的,没有引导,会恶到极致。
子不教,父之过。
《少年法》最大的漏洞,不是刑罚过轻。
而是没有想过,受惩罚的理应还有父母!
而他们司法从业者们,也应该树立法律的权威。
震慑、管束,才应该是他们的目标。
韩国的影视之所以总让人觉得掷地有声。
就是因为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提出新的观点。
哪怕这些观点尖锐、违背常理。
少年犯罪题材的影视剧不少。
《少年的你》,为了反抗校园暴力。
《告白》,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
大多是聚焦于青少年的动机。
而在《少年法庭》里,不仅孩子有罪,父母有罪,法律同样有罪。
看似公正威严的司法机构,实则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加害者。
剧里的经典台词可以解释这部剧的意义。
“手段不干净的话,目的也会变得污秽不洁。”
如果司法从业者不规束自己,那么判罚结果便不具有公正性。
听来令人振聋发聩。
所以讲真的,先别忙着夸尺度大。
这种批判性,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往期精彩内容▾
一个在看=【今天点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