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英会|构建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专家们这样说……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就如同一套“城市智慧体检”系统,对城市“呼吸”“脉搏”“体温”等进行实时、全面、客观的态势感知,主动发现城市运行潜在风险,智能预判趋势,支撑决策和统筹调度。



7月20日,智慧蓉城研究院组织召开“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群英会。考虑到成都疫情情况,本次群英会采取视频会议形式,与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智库及企业的十余位专家,就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建设思路、指标体系三级目录构建以及城市运行监测评价指数等话题进行了线上研讨交流,共谋成都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构建路径。



“我们希望通过监测不同体征指标,结合算法机制形成一套城市运行指数,掌握城市动态变化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预判,形成‘感知发现、决策指挥、反应处置、终端反馈’工作闭环。”


会上,智慧蓉城研究院副总经理蒋翔宇介绍了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建设背景,并列举了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他表示,感知城市“数字体征”、“诊脉”城市生命体,对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指标是否精准可靠,指标内容如何呈现,从提升指标到提升指数如何实现等诸多问题。由此,他希望各位专家就指标优化调整提出意见建议,共同探索建立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体征体系。


观点集萃



以部门业务为主导,设计合理的三级体征体系;采取客观和主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具有成都特色的多样化指标;指标评价要选择合适的对标城市和标准,避免出现指标结果“一边倒”。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范逢春



公共安全领域建议参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划分;要加快研究进度和投入力度,特别是公共安全事件的指标及背后涉及的业务部门,在体征体系梳理过程中,要重点跟进、深度参与。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华强



明确体征体系目标,自上而下设计好体征指标,让指标‘可视且有感’,在可视化呈现的同时,通过指标情况感知城市运行的问题;借鉴和调研公共服务领域有关试点经验,成立协同协作部门,最大程度提高事件处置效率。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一帆



建立指标体系库,选择20个左右指标,建立小规模指标群,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立体征指标分类;不受现有数据局限,倒逼相关部门加速完善信息化系统,更新相关数据。


国家信息中心工程师  张弛



加快模型构建速度,在模型中验证指标;注重统筹部门工作,定性定量相结合,把握成都现阶段发展需求;建议接入12345投诉、反馈等数据,高度重视百姓体验度、感受度。


成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罗斌 



明确体征使用对象,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并根据服务对象设立不同指标,侧重不同方向;注重城市体检与体征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公园城市指数及城市体检相关指数,寻求与体征指标间的共同点。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技术质量部

研发中心主任  魏婷



短期、中期和长期划分体征指标,做好分类并确定工作优先级;指标构成应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跨区域等因素,在已有标准基础上,实时评估变化情况,关注变化趋势,体现动态改善程度。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教授 李可



构建具有成都特色新经济领域的建圈强链体征指标群,体现活跃度指数;对接工业数字化供需平台,建立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之间的联系。


川观智库数据团队负责人  高敬



对现有体征指标体系,做好标签和归类,对监测体征和评价体征的选择依据、原则和使用场景进行说明;选择特色场景小切口,从故事要素出发,对涉及的指标进行穿透,形成高效的处置流程。


国脉研究院高级咨询师  张君至



聚焦核心指标,从全量体征指标体系清单中做减法,最终形成具有实战意义的体征体系;体征数据要保持动态鲜活,反映指标的动态变化,可考虑接入互联网和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丰富数据底座。


腾讯云成都总经理 陈鹏宇



会议共识


会上,智慧蓉城研究院有关业务部门与专家进行深度探讨,就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建设工作思路达成以下共识。

01

指标体系构建

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归类


聚焦“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新经济”四大领域,细化体征目录,制定合理、权威、部门认可的三级指标目录。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部门业务实际,挖掘出能反映人民群众现实关切、职能部门业务管理需要、基层治理需求等指标项,并进行归类。


明确指标责任单位、预警阈值、统计周期、数据对接方式等指标信息,支撑体征标准化、一体化建设。


02

指标体系应用

围绕重点领域建立小规模指标群,

形成体征指数


按照“试点建设、分批推进”的思路,选择最有效和最精准反映业务场景的数据,建立城市运行态势模型,结合相关标准设定阈值区间和时间维度,推送预警信息。


紧扣领导关注和群众关心、核心业务管理、改善基层治理等领域,聚焦热点、疑难等多跨场景,探索研究生产安全指数、食药安全指数、生态宜居指数、交通运行指数、营商环境指数等主动治理指数。




本次群英会为智慧蓉城研究院系列活动之一。未来,智慧蓉城研究院将继续发挥智库作用,进一步链接整合各方力量,围绕智慧蓉城建设需求,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全力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持续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新模式。




推荐阅读





动态|智慧蓉城研究院又一重要学术期刊论文网络首发!

2022-07-19

圆桌派|加快推进“院+校”级层面合作,智慧赋能城市治理“绣花功夫”

2022-07-14

深度视界|揭秘智慧蓉城物联感知体系,带你了解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

2022-07-0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