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服务学习“梦之队”论坛:助人更自助
2023年12月5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阎述良、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成员李昂然、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姜山,共同做客第七书院“服务学习论坛”,为同学们带来“公益与科研的碰撞——服务学习式公益模式的探索”主题分享。
前 言
服务学习作为一种结合社区服务与学术学习的教育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社会互动、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在为社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满足了社区及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更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帮助大学生实现助人自助和心理赋能,从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
阎述良教授
讲座伊始,阎述良教授向参与论坛的观众,介绍了他在公益道路上的实践与思考,从而引出他们三位教授创建服务学习科研公益团队的初心。
阎述良教授是服务学习项目的实践平台——“鸿葭”的创始人。2013年,在多伦多大学就读博士的他,创立了名为“鸿葭”的社团,初衷是引领留学生及大学生群体,借助自身的教育背景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于是在加拿大联邦注册为非营利机构后,“鸿葭”开始了他们的首个项目——夏令营,旨在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寓教于乐,令他们的暑期更充实、更有意义。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界首镇中心小学开展的夏令营为起点,鸿葭的版图布局逐渐扩展到贵州、江西、河南、内蒙。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在革命老区为留守儿童提供暑期陪伴与教育引导。除了夏令营之外,他们还建立了社区教育基地与图书室,并开创性地将当地的老年人引入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参与亲子活动。
经过十年的项目运营与沉淀,阎述良教授的科研公益团队也开始反思,暑期支教活动的是真的如预期般的对儿童有助益?那么衍生出来的问题便是,如何精准评估暑期支教项目是否切合乡村儿童的需要?更进一步的设想是,是否能通过设计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公益活动及其生态开展效益与影响的评估?
阎老师真诚地谈到,在今年夏天,他们几位教授一直在思考、讨论。他们认为,公益组织与公益活动,应怀有参与社会治理的愿景,在与政府、社区、家庭、服务主体、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互动中,担当补充治理与创新实践的责任,通过循证实践不断检验公益活动的有效性,以达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目标。例如在守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公益组织应不仅浮于开展活动与项目,而应在实践中关注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调整设计服务内容,以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也意识到,公益的过程是助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志愿者自助的过程。那么,如何帮助志愿者的实现高效的自我赋能,也是他们希望探索与研究的。
阎教授介绍,他与姜山教授、李昂然教授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公益经验,经历数次思维碰撞,决定将科研和教育思维融入到公益实践中,采取“服务学习”的公益模式,通过融合学术科研、公益实践、教育服务与志愿者自我赋能,让科研走出象牙塔,走入田野实验场,促进公益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实现志愿者学以致用、自我赋能的效益最大化。
姜山教授
承接阎述良教授谈到的此次所定制“服务学习”项目,姜山教授开始了今天的分享。
姜教授说,他们的团队,汇集了来自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工作、家庭治疗等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尽管各自的学科看似关联性不强,他们的研究关注点却相关度很高、互补性很强,更重要的是,他们怀有相似的公益服务的热忱情怀。他们组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科研与实践团队,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基线调查、开发应用手册、培训志愿者等方式,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此次定制的“服务学习”公益项目提供系统的支持,并通过数据来分析与评估项目效果。
随后,姜山教授借助“循证科研”的这一概念,展开介绍以围绕“证据”开展的“服务学习”项目的运作模式。
首先,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要先通过调查与需求评估,了解服务对象的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获取未来开展服务行动所依凭的“证据”,从而明晰服务目标,有针对性地设定服务内容。其次,借助调查结果和现有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等“证据”,对志愿者开展技能培训,内容涵盖社会工作与社会实验研究设计能力、公益伦理与价值观、与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和实操技术等等,确保服务项目的准确与高效,同时,确保志愿者不仅有公益服务的能力,也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
接下来,在公益实践场,志愿者需要通过设计研究指标,搜集研究数据,实现科研与实践互为“证据”,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服务内容与服务目标,也力求获取的“证据”可弥补当前的研究空白。服务项目结束后,团队通过追踪调查,对项目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评估获取的“证据”将指导下一步的研究与服务实践。
这便是“循证科研”应用在服务学习项目中的逻辑框架。在这样的项目中,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服务活动来应用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满足当地社区的实际需求,同时与他们的学习目标也紧密相关,这是服务学习的核心特点。
姜山老师强调,在服务学习项目中,大学生带着习得的知识进入到公益服务的场域中,在服务的过程中去内化这些知识,然后去反思、推动知识的再生产和再创造。这个过程其实是双向赋能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和公益实践赋能了乡村儿童,同时也在服务的过程中习得能力,实现专业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
李昂然教授
李昂然教授则分享了自己在服务学习项目实践中实现“助人自助”的心路历程。
他最初接触服务对象时,他更多的是以科研的心态去接触与交流,但在实地接触儿童和家庭后,他意识到不该将鲜活的生命视为冰冷的数据,学习和科研应该与服务相结合,融入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李教授提到,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群体,患抑郁的比例正在攀升,许多人对生命的意义缺少认知,同时对利益的追求过于迫切。
他呼吁大家思考学习的意义,如服务学习项目所要求的,学以致用,以个人知识帮助服务他人,在服务学习中拥有获得感,实现“助人自助”。“通过服务学习的模式,我们的收获不光是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收获个人成长,并实现对社会的回馈。在助人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自助——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李昂然教授最后总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生命影响生命,我们和那些受助于我们的人都可以受益。以我们进步的一大步来带动我们影响的人前进一小步,助人并自助,这就是服务学习的最本质的愿景。
提问环节(互动交流)
Q:青年公益组织往往是学生团体,很多核心的成员毕业之后可能四散各地,那么怎么样维持公益项目持续地、高效地运转呢?
阎教授:我觉得作为小的或者说草根的公益组织或者社会组织,一个最根本的观点是,创始人或他的核心团队没有退路,只有当他没有退路的时候,他才会把自己的脸拉下来,然后与不管是潜在的合作伙伴,还是捐赠商,或者是跟潜在的服务对象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公益组织应有自己的全职工作的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是投入在这个公益组织里的,他的思维更多的是指导性的,具体事情则更多由一线全职员工来做。
Q:有时候带着自助的目的去做公益服务,可能最后会导致顾此失彼,工作效率不高。所以我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去平衡公益参与时的功利心与利他心呢?二是是否自己有一份全职工作,雇佣他人来作公益,效率更高呢?
姜教授:公益性是行动的最终导向,而功利性动机会影响结果。除了关注技术层面,团队经验和时间也很重要——那些共同的经历困难可以筛选出志同道合的人。最后,我认为个人发展虽然重要,但公益才是核心目标,当然我也希望在做公益的过程中,他(她)能够收获个人的成长,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李教授:我想和你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研究的不同取向。在做研究时,有些人习惯在脑海中保持研究问题的清晰,以服务于收集的数据,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先不带有特定问题的目标性收集数据,随后再根据数据主题和逻辑进行分析。我认为无论是带着问题进入田野还是事后提炼数据生成理论,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和研究方法。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是否赚取资金来雇佣专业人士。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雇佣当地教师等方式,我们不仅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在倡导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尽管雇佣专业人士可能在效率上更高,但通过公益行为提倡和倡导社会责任感,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可能更深远,尤其是激发更多人参与公益、提升社会责任感方面。
Q:当前,许多非政府组织都在面临挑战,其中有商业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也有受到政府采购的影响,有些甚至因为生存问题难以坚持初心。几位教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针对政府主导和行政化所带来的影响,您们有什么建议?
A:社工机构越来越像行政机构,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个问题。这种趋势背后可能和新管理主义浪潮有关。我们都在追求效率,评估机构时看的是哪些能生存下来,这决定了你能得到多少资金、资源。所以持续性和有效性成了关键。作为个体或组织,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利和关注似乎是个不错的路子,这和我们的资金来源有关,比如政府、基金会或企业。科研可以增加曝光度,而高校老师可能代表一种权力象征。在杭州,我发现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大多是由高校老师创办的,他们或许力量有限,但把他们的影响力纳入公益组织后,情况好像有所改变,有时政府会倾向于支持这类组织。在深圳,社区服务中心其实是直接隶属于街道的,它有自己的采购权,所以跟街道办关系维系得好很重要,努力提升公益组织的服务效益、让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被认可也很重要。
尾 声
讲座的最后,第七书院副院长洪明雁为阎述良教授、姜山教授、李昂然教授颁发第七书院的奖章。三位老师与在场师生们合影留念,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随后,师生们移步大厅享用茶歇,自由交流。
图文 | 苏璟瑶 第七书院 数据科学学院
第七书院办公室
编辑 | 蔡心怡 第七书院 人文社科学院
苏璟瑶 第七书院 数据科学学院
电话 | 0755-23517380
邮箱 | 7thcollege@cuhk.edu.cn
办公时间 | 8:30-12:00; 13:00-17:30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
第七书院
使命 品格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