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Tony有「爹味」?

后生价值 后生价值EnGender 2022-05-10

「祝大家下一个Tony更好」的豆瓣烫头失败组中充满了对男Tony们戏谑口吻的吐槽。豆友们感叹:不知从何时开始,男Tony竟然占据了美容美发行业的半壁江山。


上世纪80、90年代,博兴的美容美发行业尚有大量女性理发师从业。同时,伴随着城市化的兴起,小城理发店也成为情欲想象的场所。世纪之交后,男性理发师则成为大型连锁理发行业的首选,男Tony也于此时凭借PUA话术等一系列爹味特质出圈。然而,爹味并不只是理发行业的专属,而是父权幽灵在消费社会的映射。


撰写 | 吧唧
编辑 | JL、wingyan、野山
排版 | 哈密瓜

01.

男Tony的诞生

不知何时起,互联网上对于「Tony」(理发师)的吐槽变得屡见不鲜,使用新浪微博实时搜索「Tony」,立刻就出现百条以上的吐槽结果,包括「不想剪个头发还被爹味Tony教训」、「男Tony简直像在PUA」等信息。

▲这种对于理发师的集体吐槽趋势过于庞大,甚至在豆瓣中衍生出了一个名为「烫头失败组」的社群小组,供不幸被发型师或理发店伤害的「天涯沦落人」们发泄负面情绪。

对于Tony的吐槽男女皆有,但由于生活美容业的消费者多为女性,因此相对来说女性消费群体的抱怨声音更多。于是,在对Tony技术的反叛中也有女性消费者认为「女生更懂女生」,从而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男Tony这么多?我想找一个女Tony就这么困难吗?

▲2020年美团平台生活美容业活跃用户女性占比73%[1]。

对这个问题,想必不少人都有话说。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遇到男性理发师的概率往往大大高于女性理发师,乃至于原本并无性别分工的「理发师」一职被大众自然而然地冠以了「Tony」这一男性常用名。


究竟为何男理发师这么多呢?


02.

从发廊小姐的想象到男Tony引领行业风骚

事实上,在上世纪70-90年代,女性理发师的数量并不少,甚至现在许多街边的小型私人理发店的从业者仍然大多是中年女性。

▲「五条人」乐队的《梦幻丽莎发廊》专辑或许可以作为一代人对于早期「发廊」的集体回忆:艳红的招牌、磨砂的门窗和暧昧闪烁着的粉红灯光。

这种发迹于城中村的理发店形式往往承载了许多男性的生理需求,成为卖淫嫖娼的场所代名词。国内著名性社会研究学者潘绥铭所著的《存在与荒谬》中就详细描述了这样的「真假发廊」,他写道,全镇在营业的发廊多达68家,而真正理发不提供性服务的却只有6家——足可见发廊作为嫖娼场所的数量之多[2]。


而在当时的年代,美发店多为自有经营,属于小作坊的私人生意,外观上和「挂羊头卖狗肉」的「发廊」并无明显差异,以至于常常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走错门」事件。真假难辨的「发廊」和坊间的流言蜚语使得正常经营的美发店往往难以立足。


如此不算正面的情色联想下,人们也就不自觉地给理发店女性员工加上了刻板的性别标签,出于「避嫌」的目的,许多女性在面对服装销售、美妆美甲等同样热门的技术选择时就难免具有了倾向。


当然,这种情色联想并非没有理由。王安忆在《发廊情话》里形象地将理发师的手形容为「一种怪异的性感」,它们往往来自于理发师与顾客身体的亲密接触。对此,克里斯丁巴伯(Kristen Barber)在《造型的阳刚之气》中将这类互动称呼为「异性恋的审美劳动」,这种性别劳动中也暗含了一些性别规则,例如哪些部位可以被触碰、哪些部位不可以被触碰[3]。

正是在这种被束缚的身体接触中,理发对于情欲的模仿应运而生。这与王家卫拍摄的电影《手》中裁缝与交际花小姐似即若离的感情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劳动过程中身体接触所带来的暧昧之外,这类服务行业可能也隐藏着一种「情感经营」。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施芸卿在文章《制造熟客:劳动过程中的情感经营》中就写道,「为了获得额外的经济报偿,服务生往往倾向于将和客人之间的工作关系转化为更亲密的私人关系,尽力建立一种更个性化的联系。」 [4]


理发行业的女性参与人数在世纪之交后逐渐减少,相反,男性从业人员的数量则随着大型连锁理发店的相继出现不断增加。


上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同时,美容美发经济腾飞,女性从长久的束缚中解放,开始追求美丽和时髦,对自身的关注与满足成为时代主流。面对高昂的消费热情,大型连锁理发店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盛名依旧的「文峰」、「永琪」美容美发店便发迹于其时。

与此前家庭作坊、小本经营的美发店不同,大型连锁理发店出现了较为正式的「雇主-雇员」模式,因此也就纳入了对于员工的考评标准。而受制于传统的两性角色期待,美发业的雇主、顾客以及从业人员都倾向于将女性想象成不能吃苦、不善于时尚性工作的角色,并将男性想象成性格坚韧且善于技术的人。

▲据一份对2018年北京美发业劳动分工的研究调查,老、中、青女性可担任的岗位包括保洁阿姨、接待前台、高级设计师、执行店长等八种,而男性可担任的岗位则多达十一种。同时,无论是青年男性还是年长男性,从同一年龄维度来看,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都相对优于女性[5]。

同时,大型连锁理发店的目标客户多为愿意消费的「摩登女郎」,因此许多理发店也更青睐于招聘男性店员来服务女性客户。这种招聘习惯随着连锁理发店的遍地开花逐渐成为业界的一种默认传统。


03.

爹味Tony的属性

然而,这种「传统」在今日似乎遭到了质疑和抗拒。搜索豆瓣「烫发失败组」和微博热门话题,对于理发师不满意的话题比比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连锁理发店的员工皆为男性,因此一部分女性顾客也将此归咎为男性理发师的错误,倾向于寻找女Tony来帮助达成梦想造型。


「女生更懂女生」「不想剪个头发还被爹味Tony教训」「男Tony简直像在PUA」——她们这么说道。

▲豆瓣「烫头失败组」中针对男性理发师的吐槽。

除此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染发、剪发,一些人将自己称为「恐惧理发店患者」。与对男Tony的厌恶类似,这群人害怕走进理发店的原因也是出于对话语压迫的恐惧。


这么看来在一部分人的心里,男性理发师与理发店似乎散发着同样的气质,甚至可以说「一脉相承」。而这种气质,如今人们也尝试使用流行话语来对其进行简单概括:「爹味」。


——对于大众而言,所谓「爹味」更多来自于理发师的PUA式话术。在理发行业中,这种PUA式话术的由来其实有迹可循。上文提到过的老牌美发店「文峰」,就有这种通过打压顾客来提升营业额的营销传统[6]。一般理发师可能称赞顾客「选择这个发型会让您的气质更好」,而PUA式理发师则可能批评顾客「发质不好会影响运势」,让顾客产生恐慌情绪进而乖乖交钱「改变运势」。


这样借专业身份对顾客进行话语打压的方式现在已经屡见不鲜,哪怕不以「运势」为由,理发师也可以告诉顾客「理发店染发比自己在家染发伤害小」。缺少理发专业知识的顾客犹如亲切的待宰羔羊,如果态度不够强硬,往往就这样半推半就地被多加了许多费用,直到走出店门才迟迟反应过来,只能在网上发泄懊恼情绪。

▲豆瓣「烫头失败组」组员描述自己与理发师的失败沟通经历。

如此半恐吓的「我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在长期实践中难免引起消费者的普遍反感,进而成为Tony的恐怖标签。


04.

爹味与父权幽灵

但「爹味」行为并不是某一性别或某一行业的专属。


事实上,这种PUA式话术在大部分销售行业都十分常见,理发、导购、房产销售等领域的从业者都可能借此来促成销售。回到理发行业,在众多吐槽中,人们对于女Tony也并非一面赞扬。

▲豆瓣「烫头失败组」中同样存在对女性理发师的吐槽。

更进一步看,这种「爹味」也并不只存在于服务人员身上。


人们在清晨大街上总能看到的「例行早会」也可以算入其列。领导在队伍前列高喊口号,员工们在其后列队整齐划一地附和模仿,通过连续重复的方式将企业守则渗透进员工的头脑。对此,坊间也有一个更为简单的代称:「洗脑」。被冠以「传销」名头的微商、保健品等行业也十分青睐这种集权管理方式。


洗脑和崇拜的疯狂气氛之下,不只是行业被染上了所谓「爹味」色彩,员工们也不由自主浸润其中,成为集权和压迫的拥护者。


表面上看,PUA式话术和集权崇拜都是「不道德」的商业手段,但从社会层面而言则更像是父权社会的映射——通过打压的方式来强调等级和阶级。这意味着父权社会下的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压迫者和权威者。


今天的「我」受到「理发师」的PUA,明天的「我」也许就成为了「帮凶」。面对飘荡在消费社会上空的父权社会幽灵,每个人都值得警惕和自省。

 

参考文献:
[1]美团研究院. 2020中国生活美容服务业发展报告[DB/OL].https://m.sohu.com/a/434634802_120004101/,2020-11-27
[2]潘绥铭.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Barber, K. (2016). Styling Masculinity:Gender, Class, and Inequality in the Men's Grooming Industr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4]施芸卿.制造熟客:劳动过程中的情感经营——以女性美容师群体为例[J].学术研究,2016(07):60-68+177.
[5]王雅静,罗牧原.社会想象中的交会性——以北京美发业劳动分工为例[J].社会发展研究,2018,5(02):139-156+245.
[6]酷玩实验室. 理个发要23万?理发界“邪教”的财富密码[DB/OL]. https://mp.weixin.qq.com/s/p0iwyTioC-xlkvWDiZ_o4Q, 2020-12-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