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守正创新”的价值论探析





守正创新的价值论探析——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摘要:坚持守正创新,

不仅从认识论层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恪守与发展真理的科学精神,

也从价值论层面练就和夯实了自身的哲学底蕴,

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颇有必要。从价值论视阈,深入研究守正创新的时代诉求,侧重有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凸显出思想理论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注重守正与创新共生互补、辩证统一,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价值引领。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与科学价值取向,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

三是拓展守正创新的价值实践,欲求获得现实与持久的良好成效,需要加强学习、敢于担当、提升能力,为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提供力量支撑。


关键词: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价值论



守正创新问题是价值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不仅将守正创新写进大会主题,还辟专节强调:“必须坚持守正创新”[1],凸显出其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从价值论视阈,深入研究守正创新的时代诉求,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颇有必要。


一、把握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揭示,价值是在实践中形成、表示主客体关系特定内容的认识论范畴,系指客体的属性、作用及其发展变化同主体需要相适应的状况。人们的价值活动,是主体需要与本能的表现,实质是由利益作为动机所激励与引领之过程。因此,以内在需要为前提,以利益追求为驱动,以现实行动为中介,形成人们对观念、范畴生成的主客体条件。认真坚持守正创新,不仅从认识论层面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恪守与发展真理的科学精神,也从价值论层面练就和夯实了自身的哲学意蕴,凸显出思想理论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


从语义学角度,守指恪守,正指正道。显然,这个动宾词组的重点在“正”,应侧重厘清。正(zhèng)的本义为不偏斜,如正午、正中、正南、正北,与“歪”相对。由此引申出多维度涵义。思想方面,合于道理:正道、正义、正确、正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法度方面,合于规矩:正当、正楷、正派、正襟危坐;品德方面,胸怀正气:正言、端正、刚正、廉正、浩然正气;行事方面,正大光明:正派、纠正、改正、匡正、正言厉色,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的运用还通“政”,含有政治、政事之意。《左传·隐公十一年》:“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提出君主要用正确思想统治民众,用严刑峻法匡正邪恶。《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施政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下命令也能使被管理者跟着行动;但施政者如果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人们也不会服从。《荀子·王制》:“正法则,选贤良”,认为在政事活动中,管理者应根据正确的法则选贤任能。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希望君主“正身以黜恶”,重视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尽管诸说含义不一,变化多端,但基本意旨都在强调人的言行符合正义、胸怀正气、坚持正道,遵从社会公德,杜绝歪门邪道。时代不同,“守正”的内容及形式必定也会有很大差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守正”,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思想理论、道路制度、道德情操、为人处世、作风建设以及学问文风等。但最重要者应为四个方面:一是守指导思想之正。《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 全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符合科学要求,为把握历史主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提供正能量。二是守重大原则之正。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概括了一系列重大原则。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报告》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1],具体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三是守道德人格之正。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与规范,教育人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自觉。《报告》要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 习近平多次阐明:“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3],要求大家慎独慎微,保持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摒弃两面人的伪善人格。四是守行事做派之正。我们党反复阐明武装头脑,落脚点就在知行合一,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报告》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 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发扬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勤于实践的作风,扎实做事、严谨行事、实事求是,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胜利贡献聪明才智。


创新,是个“热门词”“时代语”,家喻户晓。它指在前人、常人基础上,依据实践发展敢于提出新见解、新理念、新方法的思想与行为。《决议》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2]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追求。创新的要旨在于推陈出新,即在科学扬弃历史经验基础上,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探索新知,科学对待旧说,正确看待失败,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不满足,逐步建立超越前人并优于别人的崭新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创新过程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高质量、高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新时代里,创新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思想、理论、实践、制度、工作方法等多维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实践变化而发展。《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在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二是科技创新。当代世界竞争的关键在经济竞争,其核心又在科技竞争。《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列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全速前进。三是文化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反复要求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 通过各方面创新实践,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守正与创新共生互补、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1] 我们要永远坚守正道,因时而新,因事而创,努力在守正中创新,坚持在创新中守正,与时俱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强起来,以新的气象、新的作为,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面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我们要在风云变幻中保持战略定力,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总结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坚持守正创新的价值取向


把握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对实践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提升理性认知奠定了科学基础。2021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这些重要成果,体现在《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上,体现在《决议》作出的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13个方面重大成就的重要论述上,也体现在《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阐述上。”[4] 从而也为坚持守正创新阐明了伟大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主要回答“应该怎样”问题,决定人们的利益选择,为其提供行动方向,成为守正创新的思想引领。党的价值取向是衡量政党性质的重要尺度,是立党宗旨的直接根据。唯物史观阐明,共产党人价值取向只能是代表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党的唯一宗旨与价值取向。《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 一百多年来,这一科学价值取向贯穿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中,成为守正创新的主体诉求,人民群众赞扬有加。当前我们党已是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组织、数万名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执政大党。随着各种考验的长期化和复杂化,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特权思想与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烈不满和义愤。我们要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在于从严治党,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端正价值取向。习近平多次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5] 我们要自觉克服不正之风,恪守科学价值取向,积极开展守正创新,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第一,站稳人民立场。立场是人们认识与处理问题时抱有的态度,同其所处的一定社会关系密切相连,直接表露其社会经济地位及政治理念,成为主导人们言行的思想指挥棒。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政治观点中首位者就是群众观点,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立场。《报告》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这一基本观点,科学阐发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即他们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从守正创新层面引领着共产党人科学的价值取向。首先,摆正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指在价值关系中的实际获利者,以谁为价值主体,决定着价值观的性质。党员、干部及各级组织,必须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将自己作为价值客体,入党、做官、执政的根本目的完全是为人民谋福利,才能达到价值主体与历史主体、实践主体的高度统一。《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 其次,端正价值追求。价值追求是人们探索、体验、理解、感受、反思个人价值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个人价值的有无及大小不在索取,而在对社会的贡献,实质上也是追求个人利益还是人民利益的问题,直接折射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共产党人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必定具有为群众谋利益的科学价值追求。《报告》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 再次,校正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及其大小所作之判断,对价值取向的校正起现实的调节作用。我们党反复阐明,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奉为最权威的评价标准;强调衡量干部及单位的政绩不能以GDP为唯一标准,要着重看改善民生状况及群众的满意度而定。为回应群众的反腐期待,我们党“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纠正“四风”常抓不懈,消除了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人民群众拍手称快。《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 这些都对共产党人站稳人民立场,进一步端正价值取向有重要引领意义。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宗旨的光辉体现,彰显出守正创新明确的价值取向。《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 一是坚守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在科学把握人民群众价值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把握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始终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奋斗。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进行重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指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彰显了把握以人为本价值尺度和理性自觉。二是恪守生命至上。对人来说,生命代表一切,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7],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搞好疫情防控的崭新诉求。《报告》阐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1]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初步打赢了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袭击,无论老人、儿童,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每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获得了国内人民与国际人士的一致赞誉。三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关键在于关注群众的价值追求,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1]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利益奋斗,是我们党在风云变幻中有效化解风险续写民族复兴精彩华章的最大底气。


第三,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守正创新的价值取向,还须认真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拓展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价值力量。《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新时代里,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要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奋斗,还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不断为夺取新的伟大胜利获得源源不绝的价值力量。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我们都是也必定继续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提供正能量。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光辉历史。当前,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说到底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自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认真回应人民期待,让各项决策及各方面工作符合群众意愿,使各族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决议》强调:“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2] 通过有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表征出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与理论自信,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伟大的价值取向。


三、拓展守正创新的价值实践


必须懂得,守正创新不是孤立和静止开展的,而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系统工程。守正创新涵盖了思想理论、道路制度、科技文化、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乃至外交等各领域,具有全方位和长过程性。新时代中国的守正创新,在厘清其价值意蕴和端正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拓展价值实践,以获得现实与持久的良好成效,为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提供力量支撑。


首先,加强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百年来形成并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里,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党不仅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大国”的目标,还反复要求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增强学习本领,不仅对塑造高尚人格、推进政治建设有重要价值,也直接为搞好守正创新提供思想理论和知识技术储备。《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一是丰富学习内容。这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着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守正创新的行动指南;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中增强历史自信,完善守正创新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模式;学习全人类一切科学知识,在“睁眼看世界”中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科技文化,扩展守正创新的全球化视野。二是围绕中心任务学习。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变化开展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成功的历史经验,有效推动了守正创新不断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拓展和强化了新时代的学习内容。《报告》要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1] 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当前及未来各项守正创新提供思想引领。三是坚持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搞好“转识成智”,是我们党倡导的优良学风。新时代里,党员、干部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自觉在改革中守正出新、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完善自己,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科学理论及知识成为指导守正创新实践的思想武器。《报告》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1]


其次,敢于担当。同干好任何事情一样,要使守正创新实践顺利进行,必须具备担当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就有敢于担当之人,他们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信念,秉承“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昂扬斗志,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对国家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敢于担当背后的勇气、良知及才干,赢得了人民广泛赞誉。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8](p7)《报告》强调:“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1] 因此,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个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具备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搞好守正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守正创新离不开具体岗位,要对所担负的工作负责,不能推诿扯皮、退缩犹豫;要在其位,谋其政,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工作中不忘肩负的神圣职责,勇挑守正创新重任。二是勇于直面矛盾。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敢于担当、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敢于较真、善于斗争。具体而言,就是在守正创新中要把握好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恪尽职守,攻坚克难,增强战斗力,开创新局面。三是具有崇高的情怀。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新时代里,我们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要以天下为公、为人民担责,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练就高尚人格,争做创新的开路人,带领大家搞好守正创新。《报告》要求:“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 党员、干部当仁不让,理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尽职尽责。


最后,提升能力。能力是以人本身的内在素质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实际本领,是任何个人、团体、国家乃至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力量。坚持守正创新,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不行,还必须有使之现实化的力量与本领。人的能力既有社会性的面,又有历史性一面,在不同时期与阶段,因不同实践关系的契合,必定形成与发展不同的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应具备多样能力,包括思维、全局、沟通、协调、控制、落实、自律以及调查研究等。搞好守正创新侧重需要三方面能力:一是突破思维定势能力。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时间久了会产生惰性,形成思维定势。守正创新并非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要在坚持正确东西基础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推动工作发展进步。这就需要努力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具备灵活应变能力,自觉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破除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凸显出守正创新的开放性、发展性、多向度特色。二是练就掌控全局能力。全局也称大局,它与局部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全局由局部构成,但高于局部、统帅局部,对局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与决定作用。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守正创新要立足于“万世”“全局”而去谋“一时”“一域”,才有各种高明的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阐明,领导干部要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增强世界眼光、历史眼光,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从大处看,守正创新是党和人民共同的事业,“天下一盘棋”,所有工作都在全局中开展并为之服务,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各级党委、干部必须自觉把所任工作与所负责任,摆在全局中思考、安排与推进。三是强化组织整合能力。整合是事物不同的构成成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必要的整理、协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之过程,其整合时的内在力量形成整合力。整合的最终结果,使事物的不同部分形成统一的系统整体,其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它们同整体之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不是形而上学的僵死的同一,因此社会领域整合力必定体现出紧密团结能力,具有自觉性与凝聚力的明显特征。坚持守正创新,不仅必须团结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奋斗,还必须最大限度发挥整合力,使获得的成果适应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利益需要,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报告》要求:我们党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 四是积极增强内在定力。搞好守正创新,提高各方面能力,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不断增强内在定力,即正念坚固、心地清净,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假象难惑、名利难诱,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党中央明确要求:通过教育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9] 可见,守正创新内在定力是我们在实践中,具有的坚定不移决心与绝不动摇的信念。换言之,人们特别是党员、干部根据要求一旦确定好守正创新计划,实践中就要处变不惊,强权不屈,遇腐不乱,财色不迷,始终恪守目标不摇摆,辛勤培植守正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


本期参考文献从略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唐志龙(1949-),湖北荆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哲学


文章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6期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