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大学可否回归平静?
Editor's Note
受聘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外导师三年多,指导近30位同学。据全国人大执法检查报告,高校规模已经够大,质量好像不能满足需要。大学能否在新时代发挥创新枢纽功能,也许可以借鉴西浦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席酉民校长八年前的观点仍然有现实意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Author 席酉民
导语
大学不是学知识的地方,而是帮助人健康成长、学会学习的地方。“过去教育主要是消除无知。” 如今,难的是准确地判断知识的真假,并且利用好这些知识。当代教育更多地是帮学生对知识作出理性和独立的判断,有能力系统地整合和运用从多元渠道获得的知识碎片,并学会持续性学习。
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会上,提出的方案及热议的话题基本集中在大学内部的管理问题上。虽然改革呼声很大,但并没有抓住中国高教最要害的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大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或要害问题,许多内部问题或自动消失或迎刃而解。如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忽视或不重视背后的根本问题,只会按下葫芦起了瓢。
席酉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在网络化、数据化、国际化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才具备竞争力?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培养模式、大学氛围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以知识为导向的传统大学能否教出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竞争的学生?新时代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什么样的新型的大学模式?
一、把学生当成年轻的成人
二、从教师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
三、让大学知道自身定位,关注品牌建设
四、大学应告别工分制
大学是最典型的知识组织和知识工作者聚集地。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的管理模式依然是层级(官僚)结构,这种注重专业化分工和直接监控的模式既妨碍合作又影响效率。
“知识工作者不可能被监控。比如说老师或者研究生,坐在实验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在思考,谁也不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编者韩:百年树人,教育的成效难以每年考核。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合格的高校教师要提供宽松、宽容的环境。对不够格的要及时清退。)同时,管理知识工作者,一定是让人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大学需要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够有条件去做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和价值的事。遗憾的是,现实中各个大学都在用一些简单的指标 “算工分”,限制了合作、阻碍了深度研究,制造了很好看的数字,却失去了大学的精神。大学一定要扁平化、网络化、社区化,要有文化氛围。大学要给每个人提供活动空间和自主控制权利,而不是跟在背后算工分。2015 年 4 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席酉民教授的采访笔记
推荐阅读
● 节选于《理 “性” 狂言——教育之道》,席酉民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 图片选自https://www.pexels.com/
教育家郭秉文南京师范大学校史上的第一合作与交流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谐管理研究中心融合东方与西方智慧、连接历史与未来发展、弥补理论与实践隔阂,致力于启发心智,孕育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