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观察 | 欧洲工业圆桌会议建议:欧盟应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中国关系【走出去智库】
走出去智库观察
当地时间7月5日,欧洲工业圆桌会议(ERT)发布了一项文件,呼吁欧洲领导人加强和中国的合作,而不是追随美国的节奏共同抵制中国。近期一些欧洲国家对华立场愈发强硬,以及欧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使欧洲企业担忧未来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欧洲工业圆桌会议作为一个影响力相当巨大的行业组织,包括60多个欧洲巨头企业的董事长以及首席执行官,如英国阿斯利康、德国宝马公司等多个巨头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开拓中国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如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中欧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7090亿美元,而美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为6710亿美元。
中欧如何加强经贸合作?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编译欧洲工业圆桌会议文件的主要内容,供关注中欧经贸关系的读者参阅。
要 点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1、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欧盟必须投资于发展与美国等志同道合伙伴的战略贸易和投资关系。欧盟还需要一个全面的经济和监管外交战略,以帮助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在贸易政策方面,欧盟应推动国际公认的国际投资保护规则和标准,防止企业遭受东道国的不公平做法或歧视。
2、欧盟应在欧盟委员会内设立一个专门的中国部门,以使中国关系的管理具有紧迫性和连贯性。这个新的部门应该就中国政策与产业界接触。欧盟与中国的谈判和峰会也应该始终有商业元素的存在。
3、欧盟和中国应该解决对《中欧投资协定》中劳工和环境承诺的范围和可执行性的担忧,并在政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批准。如果《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被推迟,欧盟仍应继续执行其关键内容。
正 文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总述
贸易开放是力量之源,而不是弱点。它使欧盟得以建立、扩大和维护强大的全球价值链,这对竞争力和增长至关重要。它允许供应链多样化和灵活性,使它们更具弹性。它创造了相互依赖,鼓励了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国际合作。
欧盟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应寻求加强欧洲企业的全球价值链,提高开放程度,增强能力,并确保在欧洲和全球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1、满足欧洲需求的全球价值链
弹性始于欧盟内部,欧盟应进一步加强单一市场,以支持供应链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这意味着消除限制欧盟内部贸易并使其难以灵活采购的监管摩擦。欧盟应与行业和标准化机构密切合作,重振单一市场标准化进程。
为了确保供应链具有弹性,欧盟需要对关键商品进行明确定义,并有一套精确的方法来应用开放战略自治的概念。关键产品应该是指那些供应中断可能会削弱决策者实现核心公共政策目标(如国家安全、公共卫生和公平竞争)的能力的产品。
企业最适合管理自己的供应链。为支持关键商品供应链的恢复力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应是例外,而不是常态。开放战略自治政策的默认设置应该是开放。欧盟应鼓励国际多元化,以支持这一点。只有在特定的特殊情况下,鼓励库存积累或回流的政策才是合理的。
创新有助于加强价值链,欧盟应通过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寻求更好的创新环境。例如,知识产权创造的激励机制也有助于疫苗的快速开发。
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欧盟必须投资于发展与美国等志同道合伙伴的战略贸易和投资关系。欧盟还需要一个全面的经济和监管外交战略,以帮助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
在贸易政策方面,欧盟应推动国际公认的国际投资保护规则和标准,防止企业遭受东道国的不公平做法或歧视。
2、来自跨大西洋联盟的新机遇
欧盟和美国共同采取行动,可以打造更强大的跨大西洋经济,在透明度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制定全球标准,并加强多边机构和基于规则的体系。新的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理事会将为贸易政策和相关领域的合作提供专门的平台。
这个平台应该有一个广泛的议程,包括监管合作。一些最有前景的合作领域是新技术,包括建立跨大西洋能力和制定国际标准。重点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5G和网络安全。
欧盟和美国应致力于建立一个共同的跨大西洋数字经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它们应该共同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合作,加强数据的自由、跨境流动。作为一个紧急事项,他们应该商定一个新的跨大西洋数据传输框架。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欧盟和美国应该合作进行一揽子世贸组织改革。他们应该识别和打击非市场经济体使用的不公平贸易做法。他们应该推动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的努力,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多边机构进行合作。
在这个领域和其他领域,欧盟和美国应该与企业就优先事项进行对话。ERT和在美国的对应机构商业圆桌会议(BRT)提供了全力支持。
为了建立势头,欧盟和美国需要早期的成功,以引起公民的共鸣。第26届缔约方会议的贸易层面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机会,其中的优先事项应该是鼓励更广泛地采用碳定价和解决碳泄漏的共同方法。
3、在中国关系中找到积极的前进方向
欧盟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对欧洲对欧洲的工业、就业和增长来说至关重要。它也是最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关系之一。
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和政治领导人必须正视这些挑战,同时继续关注欧洲的长期利益。这意味着在重新平衡经济关系的核心任务上取得稳步但明显的进展,包括通过增加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公平准入,并确保中国企业在欧盟单一市场和全球范围内以公平条件竞争。
为了支持这一工作,欧盟应在欧盟委员会内设立一个专门的中国部门,以使中国关系的管理具有紧迫性和连贯性。这个新的部门应该就中国政策与产业界接触。欧盟与中国的谈判和峰会也应该始终有商业元素的存在。
欧盟必须解决在中国市场准入的障碍,包括非关税壁垒,如歧视性许可,进一步减少投资的负面清单,鼓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以及保护知识产权。
欧盟还必须使用正确的工具,以挑战来自中国的不公平竞争。这包括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如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同时采用拟议的新工具,与受益于补贴的外国公司公平竞争。
欧盟和中国应该解决对《全面投资协定》的关切,包括劳工和环境承诺的范围和可执行性。他们应该在政治条件允许时批准该协议,因为这将带来直接的商业机会,并有助于重新平衡两国关系。
贸易政策是实现欧洲气候雄心和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立的一个重要工具。欧盟与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对话,应该确定减少排放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更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经济。
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实际步骤,欧盟和中国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合作开发和推广多边碳会计标准,并分享关于排放上限计划、排放交易和绿色金融的专业知识。
在中国关系中找到积极的前进方向
改善市场准入
中国市场自由化改革的实施需要在许多领域加强和加快,包括减少非关税壁垒。中国欧盟商会在其2020年商业信心调查中指出,中国正越来越多地与 "承诺疲劳 "作斗争。间接的市场准入障碍仍然普遍存在,欧洲公司指出,在公共采购招标中的歧视、许可程序、环境法规的执行以及合资企业中不公平的风险分担都是问题所在。
间接的市场准入限制往往比直接的限制更难解决,但欧盟应该通过与中国同行的建设性对话来寻求解决。只有当人们了解到中国也在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为欧洲公司在中国提供与中国公司在欧洲享有的同样公平的待遇时,才能在成员国和欧洲议会中建立并加强对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的支持。
缩小中国投资负面清单的进一步修订是一个优先事项,可以帮助促进欧盟和中国的商业关系。欧洲公司欢迎最近的修订,但这些修订还没有产生重大的、切实的新机会。除了金融服务等行业。
欧洲企业在中国受到不公平待遇
中国环境法规的执行以及环境产品和服务,尽管它们正在改善,但上书同一份欧洲商会调查显示,44%的欧洲企业继续在直接或间接限制中挣扎。涉及外国公司的合并受到监管审查的比例仍然很高,截至2020年6月为27%,而国内合并则为6%。这导致外国买家参与的针对中国资产的交易稳步下降,从2015年的近25%降至2020年的略高于10%。
中国的国内市场优势有助于创造国家冠军,同时削弱了欧洲公司与中国公司竞争的能力。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的直接和间接壁垒保护了中国公司,使它们能够产生高额利润,投资于研发,并扩大规模,然后再进军外部市场,包括欧洲。政府的支持也阻碍了欧洲在技术上对外国公司开放的行业的竞争,如铁路。中国加强国内供应链的愿望有可能加剧这一问题,特别是对欧洲技术公司而言。
欧盟应该确定并优先考虑与中国自身政策目标相一致的部门的开放。中国的市场准入选择将被国内的考虑因素所左右,而实用主义要求欧盟了解是什么在推动这些因素,以及在哪些方面有可能为欧洲公司创造早期的新机会。
欧盟应该强调开放带来的共同利益,并继续追求更广泛的市场准入目标。但要保持欧洲公众对与中国的开放商业关系的支持,必须采取务实的方法,为欧洲企业提供切实的、早期的机会。
批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如果《全面投资协定》得到批准和实施,它将为欧盟和中国的关系提供新的机会。由于欧盟与中国关系的紧张,以及包括欧洲议会在内的对其某些内容的批评和对可执行性的担忧,欧盟委员会已经暂时搁置了该协议。欧盟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政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批准工作。欧洲企业将支持委员会提出的理由。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在经济上是重要的,但也是有争议的,因此即使恢复批准程序,也可能被证明是漫长和具有挑战性的。该协议是在中国的人权问题被重新关注的时候达成的。人们还关注协议中的劳工和环境承诺,以及这些承诺是否足够强大和可执行。
中国当局对协议的这些方面,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公约的执行越详细、越具体,就越有助于建立信任,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在欧洲议会中获得批准的支持。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意义在于它提供的市场准入比中国以前与其他国家谈判的任何投资协议都要多。它显示了欧盟与中国在长期的挑战上进行接触的好处。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但它是朝着建立一个更平衡、更公平、对双方都有利的商业关系迈出的重要一步。该协议约束了中国对欧洲企业的开放,或在某些领域扩大了开放,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贸易和投资关系提供了基础。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批准和实施将向欧洲投资者发出积极的信号。这将让人们放心,中国的市场开放承诺是不可逆转的,也将允许私营医疗和绿色技术等领域的欧洲公司进行新的投资,并致力于在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扩张。这还表明,中国希望欧盟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长期作用。
如果协议的批准被推迟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欧盟应该寻求在临时基础上实施其中的一些核心部分。这可以在那些能够带来最大直接利益的领域中进行,并在那些相互了解到早日执行将有利于双方的领域中进行。这些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自由化。
实现零排放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和中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对方不采取行动的情况下,双方都无法实现各自的目标。虽然对变革的速度和负担的分担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但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紧迫性超过了这些看法。欧洲和中国的工业企业必须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随着欧盟和中国寻求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这将为中国和欧洲的工业企业创造新的机会和义务。
中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零排放,为中欧合作开辟了新路。生态环境部现已将气候行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多次表示,要实现中国的减排目标,就需要减少钢铁产量这也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输出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产能过剩正在削弱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欧盟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利用中国新出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愿望。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于2020年9月建立,是一个良好的起点。中国将很快公布其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的计划。欧盟和中国应该分享制定各自净零排放计划的经验和见解,并与企业就此开展交流。
欧盟和中国应该共同努力,支持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企业。中国明白技术对实现净零排放的重要性,中国政治领导人表示,迫切需要智能制造来帮助减少排放。中国领导人还指出,欧洲企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帮助中国企业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从而减少了排放。尽管如此,国际监管框架仍存在一些缺口,这些缺口是确保向净零的过渡能够足够迅速地进行,并且没有不必要的成本。例如,目前还没有全球认可的产品和服务碳核算标准。欧洲和中国应与其他国家一道,推动碳足迹跟踪的全球标准化,并将其作为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优先事项。欧盟还应与中国合作,制定绿色技术的共同标准。
然而,欧洲和中国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仍然受到不平等对待,包括在中国地方政府执行法规方面。因此,迫切需要有效实施《全面投资协定》的可持续性条款——无论是在全面批准该协议的背景下,还是单独实施——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并确保欧洲和中国企业在减排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加强欧盟的防御手段
需要保护敏感数据和技术,同时允许数字贸易增长和新技术在国际上被采用。中国新的五年规划明确表示,希望成为人工智能、5G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全球领导者。中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管公平与否,欧洲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许多中国科技公司的意图的不信任已经增加。
因此,欧盟和欧洲各国政府需要一种全面而连贯的方法来筛选外国投资。当前的体系是支离破碎的,几个欧盟国家仍然没有有效的机制。虽然需要进行投资审查,以阻止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进行出于政治动机的收购,但这不应被用作歧视外国投资的保护主义的后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应该避免中西方技术和数字领域的脱钩。
知识产权盗窃和强制技术转让仍然是与中国公平贸易的主要障碍。它们使中国企业在传统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获得不公平的优势。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已被纳入《中国投资指南》。鉴于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公平竞争,欧盟必须优先与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合作,制定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并执行现有的保护措施。
中国的补贴、出口融资和出口商品的人为低价,继续使欧洲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欧盟有可以部署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应充分利用其反倾销工具来解决钢铁和太阳能等部门的反竞争行为。
ERT支持委员会关于新的外国补贴工具的建议,以帮助在欧洲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阻止政府补贴的外国公司收购欧洲的竞争对手,并限制他们进入欧盟的公共采购市场,有助于阻止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这种行为。重要的是,该政策在整个欧盟范围内得到一致的执行。
在欧盟内部以及与盟友合作
欧盟成员国和机构在制定和实施对华政策时,必须要有紧迫感和连贯性。在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中,成员国有时会有不同的利益,甚至会有竞争。但是,如果这些分歧在内部得到解决,并且在通过欧盟机构共同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时,它们的集体影响力会更大。
重新激活的跨大西洋关系为欧盟和中国的合作创造了机遇和挑战。与美国更紧密的合作应该会改善鼓励中国积极变革的前景。这应该包括一个建设性的议程,与中国在气候变化或全球标准等问题上进行三边(或更广泛)合作。以及解决更多困难的问题,如安全、人权和贸易与投资的互惠。重新启动的欧盟-美国中国对话为欧盟和美国提供了一个机会,以更好地协调。但不会疏远中国。应该避免脱钩和为美国和中国市场建立单独的供应链,因为这将增加全球公司和公民的成本,并减缓创新。
对欧盟-中国关系的主要建议
1.欧盟和中国应该加强经济和贸易对话,并利用它来制定一个积极的合作议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方面。这个平台和其他平台,如欧盟-中国高层环境和气候对话,应被用来分享专业知识,并支持中国制定2030年排放上限的计划,实施其排放交易计划,并发展其绿色金融市场。欧盟应该利用这些对话来鼓励中国与欧盟的气候目标更紧密地结合。
2.欧盟和中国应该寻求新技术标准的更紧密结合,特别是那些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技术。气候友好型技术缺乏共同的标准,这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创新,同时阻碍了世界实现净零排放。作为这一努力的一部分,欧盟可以与中国合作,制定国际公认的碳会计标准,同时与美国在这一领域进行三角合作。
3.欧盟应该通过在中国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来支持欧洲公司的创新。随着中国从知识产权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中国通过国内立法加强知识产权的势头已经越来越强。欧盟应鼓励中国利用双边和多边论坛,如WTO和WIPO,加强合法的专利权利和保护。
4.欧盟应通过投资筛选来减少来自关键技术的外国投资的风险,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欧盟委员会应利用现有的工具,并寻求在存在差距和不一致的成员国之间协调投资筛选机制。至关重要的是,投资筛选规则应得到公平和适度的实施,并且不被用作保护主义的后门。
5.欧盟委员会应继续完善欧盟的政策工具箱,为欧盟公司在单一市场和其他地方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欧盟应要求中国履行其对竞争中立的承诺,这是中国工业战略的一个关键原则。这对于确保欧盟公司在与获得大量补贴的中国公司竞争时不会处于不公平的不利地位至关重要。还应更加关注中国所享有的国内市场优势。欧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工具,如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来实现这一目标。欧盟还应该迅速着手引入拟议的新工具,以便为受益于补贴的外国公司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6.欧盟应与中国合作,解决欧盟出口商和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其他市场准入障碍。当务之急包括:减少非关税壁垒,如歧视性的许可和批准程序;进一步减少外国投资的负面清单;鼓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减少并最终消除中国的出口补贴;加强中国的竞争政策,为国家援助建立一个透明和有限的框架。
7.欧盟和中国应该解决对《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劳工和环境承诺的范围和可执行性的担忧,并在政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批准。欧盟委员会应向成员国和欧洲议会更充分地解释其对中国人权的态度。最近政治紧张局势的升级决不能阻止重新平衡欧盟-中国经济关系这一重要任务的进展,因为这将损害欧洲的长期利益。欧盟的供应链尽职调查可能有助于解决对《全面投资协定》的一些担忧,通过提供保证,欧洲公司没有从中国或其他地方的低标准中获益。
8.如果《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批准被推迟,欧盟仍应继续执行其关键内容。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条款的实施并不以批准为前提。逐步实施的条款应优先考虑那些最明显符合欧盟利益和互利的条款,包括在中国做出重大让步的可再生能源和汽车领域。《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批准可以作为对中国承诺的一种锁定。这将使欧盟在不失去杠杆作用的情况下取得进展。
9.欧盟应该完成与中国的投资保护协议的谈判,并澄清如何在CAI下解决争端。除了为解决投资者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提供一个框架外,投资保护协议还可以阻止投资者直接或间接地与东道国政府接触。目前,《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如果要有效实施,这一点需要得到纠正。一种方法是建立一个单独的欧盟-中国委员会,讨论和解决贸易和投资争端。
10.欧盟应该在欧盟委员会中设立一个专门的中国部门来管理中国关系。它应该成为影响贸易和投资关系的政治和政策刺激因素的信息交流中心,并成为与中国解决这些挑战的主要对话者。该部门应就中国政策与包括ERT在内的行业进行接触。欧盟与中国的谈判以及在与中国的峰会之前和期间与欧洲企业的接触应该始终有一个商业元素。
●●延展阅读
欧盟政策洞察 | 欧盟委员会发布应对外国补贴扰乱竞争秩序的立法提案
欧盟投资观察 | 在欧盟投资将面临新障碍?欧盟委员会发布针对外国补贴的白皮书
欧盟投资观察 | 欧委会白皮书意见征求将截止,赴欧投资中企如何应对
跨境数据安全 | 如何应对最严的欧洲数据监管?以德国为例
欧盟投资观察 | 疫情后,中企在德国面临的投资环境及建议
合作、业务咨询:
servicecenter@cggthinktank.com
走出去智库(CGGT)
不谈大道理,只讲干货。国内外一流投行、法律、会计、风险管理、银行/保险、品牌、人力资源、估值、境外信息情报和数据管理9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联袂。走出去一站式专业实务和数据信息平台,企业跨境投资并购智囊团。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cggthinktank.com
版权声明:走出去智库(CGGT)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走出去智库(CGGT)。如不署名来源,CGGT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