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春作伴独龙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移民管理报 2023-09-22






 
                
       



点击唱片!播放原创歌曲《赓续荣光》


璀璨于七彩云端,镶嵌在祖国西南,独龙江在峡谷中流淌千年。我在独龙江的历史巨变中徜徉,脑海中浮现一个个青春的面庞……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我想,我必须将这个英雄集体的光辉事迹记录下来,方能不负这一方土地带给我的灵魂震撼。

 

“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获得了诸多荣誉


印象独龙江


独龙江很大。作为中国独龙族群众唯一的聚居地,独龙江乡的面积达1939.94平方公里。与缅甸毗邻的97.3公里边境线上,矗立着7座庄严的界碑。戍守在独龙江的一代代官兵、民警,将大爱洒满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独龙江乡远景


独龙江很小。小到派出所民警对4000多名常住人口的情况了然于胸。小到多年之后,独龙族群众依然清晰地记得每个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派出所官兵、民警的姓名。独龙江很有名。独龙族由周恩来同志定名,独龙江又因族得名。


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嘱托,时刻激励着派出所民警们肩负起神圣使命。独龙江的闻名在于其既有位于“三江并流”核心区的独特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一步跨千年”的浓厚民族文化;更在于这里有一支英雄的队伍,作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他们的辉煌成绩早已闻名全国。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营区


寻找一名士兵


我与独龙江的缘分始于20年前——为寻找一名士兵,我第一次走进独龙江。

 

民警在独龙江上巡逻


2001年8月21日,年仅20岁的边防战士于建辉在参加独龙江乡村公路建设时,不慎掉入湍急的独龙江中失踪。我随怒江公安边防支队(怒江边境管理支队前身)工作组到独龙江处理相关事宜。

 

艰难跋涉近14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于建辉失事处。眼前的一幕震撼了所有人——目力可及的独龙江两岸,火把闪烁的光点和手电射出的光束把独龙江映照得如同白昼,独龙江河谷里响彻呼喊于建辉的声音。那已经是于建辉失踪的第3天,当地百姓和从几十里外赶来的独龙族群众已经苦苦搜寻了近3天。

 

于建辉失踪一周后,经部队和地方政府确认,宣布于建辉已无生还可能,光荣牺牲。工作组在独龙江为于建辉主持修建衣冠冢。直到于建辉的衣冠入土仪式举行完毕,上千名前来搜寻于建辉的群众才慢慢散去。

 

善后事宜处理完毕后,因为雨水不断,工作组滞留独龙江。其间,我多次来到墓地,经常看到一位独龙族老人到墓地清理杂草。见我疑惑,老人指着烈士陵园的8座坟冢,用生硬的汉语告诉我:“这里躺着的8名战士我都不认识,他们是不同时期牺牲在独龙江的。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把宝贵的生命都留在了独龙江,我要让他们的墓地干净一些。”

 

要让烈士的墓地干干净净,要让烈士们死得其所!走出陵园,我抬头仰视陵园大门,两侧立柱上书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干革命不讲条件”,下联是“保边疆为国献身”。这是烈士们豪迈的青春誓言。

 

民警在烈士陵园祭扫


如今,烈士陵园和独龙江巴坡前哨排(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巴坡警务室前身)的营房已经成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印在营房墙壁上“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10个红漆大字,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民警们,沿着前人的光辉足迹,坚实走好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路。

 

照片里的故事


当年,我在怒江公安边防支队的仓库整理物品时,翻到过一张照片。黑白照片上,一名战士正在为一名满腿泥污的群众吸吮着脚面,群众的小腿扎着简易的止血带,旁边放着药箱。这是一个急救现场的定格,那名战士正在为中毒的独龙族群众吸吮毒液。照片的拍摄者,我无从得知,但照片中发生的故事早已在独龙江流传多年。

 

独龙江边防派出所战士为被毒蛇咬伤的群众吸蛇毒


1999年6月3日,巴坡村的阿都老人上山种地,不慎被毒蛇咬伤,被送到独龙江边防派出所(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前身)时已经深度昏迷。此时独龙江大雪封山,而派出所的蛇毒血清已经用完。救人刻不容缓,派出所卫生员李朝坤毫不犹豫地用嘴对着阿都老人的伤口吸吮起来,李朝坤一口一口将伤口中乌黑的血水吸出,再将一大堆草药嚼碎敷上。整整3天3夜,他寸步不离守在阿都老人的床前,硬是将老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如今,那张照片在云南边检总站警史馆展示着,无声地讲述着一代代独龙江戍边人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讲述着他们与群众水乳交融的青春故事。

 

1984年,独龙江大雪封山,物资缺乏

原独龙江边防官兵给村民送去生活必须品 


界碑!界碑!


中缅边境43号界碑,是滇西北与缅甸边境的最后一座界碑,树立于独龙江西岸莽莽苍苍的担当力卡山脉之上。

 

1996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前身)启动一次大规模的查界活动。这次查界的艰辛历程,铭记在独龙江的光辉史册上。

 

原独龙江边防官兵在界碑旁合影


从独龙江河谷到担当力卡山脉之巅,海拔高差4000多米,通行极其艰难,时常爬天梯、攀绝壁、过溜索。乱石丛生的羊肠小道刀尖一般割裂了官兵们的鞋底,他们重新打好绑腿,继续向前。

 

从白马腊卡山进入原始森林,官兵们风雨兼程,夜间和衣而睡;从得龙打莫王山到那拉卡山口之间,有一片沉寂多年的沼泽地,官兵们踩上凝结在沼泽表面的冰块,清脆的冰碎声划破周遭的寂静。一个个队员陷入沼泽,必须冲过去的信念让他们用身体蹚出一条生命线。蚂蟥、毒蛇、缺氧、缺水……无论路途多么艰难,官兵们向前的步伐从未停止!

 

38天,单边行军600公里,1996年10月18日正午,查界官兵终于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43号界碑。

 

那里是独龙江担当力卡山脉之巅,那里是中国!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民警在边境巡逻


小学和大棚


存在近40年的独龙江马库警民小学,是历代独龙江戍边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有力见证。

 

马库是独龙江河谷最南端的一个村庄。上世纪60年代,进驻的人民子弟兵目睹独龙族群众靠原始刻木、结绳记事记数的生活,忧心不已。为了使马库的孩子能够学知识,官兵们便用木头和茅草盖了一所简易学校。他们翻山越岭把附近村寨的孩子们集中起来,抽调一名文化水平高的战士担任教师。从此,山寨传出了琅琅读书声。

 

从建校到因为并校而被撤销的40年间,马库警民小学走出了近千名学生,马库村几乎所有的独龙族群众曾经都是该小学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当上了干部,有的成了科研人员,有的成了教师,成为带领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民警与当地学生开展共建活动


马库警民小学撤销后,官兵们捐资助学的行动并没有中断。他们发起“结对助学”活动,每人每年至少联系1至2名贫困学生,负责解决他们全年的学习生活费用。这已经成为一代代独龙江戍边人延续的传统。

 

“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独龙江卫士精神,还体现在官兵、民警坚持不懈在独龙江探索大棚蔬菜种植的实践里。

 

独龙江年均降雨量达4000毫米,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吃上一盘新鲜蔬菜,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是一个奢望。

 

改变就从蔬菜大棚开始。官兵们平整山地、培土施肥、精心照料,搭建起独龙江河谷的第一个蔬菜大棚。泛滥的洪水曾经冲毁过大棚,但大家并不气馁。几代人的付出终有收获,上世纪90年代,官兵们带领独龙族群众终于种出了一批又一批蔬菜。

 

民警带领独龙族群众种出一批又一批蔬菜


如今,独龙江两岸到处可见果蔬科技大棚,当独龙族群众手捧被称为“致富金果果”的果实时,他们从未忘记一代代官兵、民警带领他们在雨雪中搭建蔬菜大棚的动人往事。

 

昂扬的青春力量

始终在独龙江河谷激荡

新的长征路上

独龙江戍边民警

必将矢志不移、逐梦前行

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中国移民管理报

素材:云南边检总站

作者:彭小柏

图片:庄兴、张鹏、余润强、赵松

歌曲:罗宁元(词曲)、张凯(演唱)

编辑:王一明  

审核:杨林

签发:聂虹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中心

往期回顾

来了!2021年第三季度优质稿件公布



“我入朝打的第一仗,就是长津湖战役”



谢谢你!塔尔钦的“亲”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