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昌果的很多话......是结在心头的果

中国出入境观察 中国移民管理报 2023-09-22






 
                
       


昌果,一个听起来似乎与我不可能产生联系的名字,却紧紧缠绕在我的生命里长达6个月时间。这个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僻,却安静祥和,仿佛没有沾染现代社会的任何一点杂质。


西藏自治区萨嘎县昌果乡航拍图


今年2月,我背着行囊,从寒冷刺骨的北京城出发,飞行近4000公里到达西藏日喀则,转乘大巴,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翻越多到数不清的山头,最终抵达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乡村。


400多公里的山路,一路上随着那辆老旧的大巴车颠簸起伏,晕车、高反以及车窗外一成不变的景色,都让我的内心极为忐忑,可当我进入昌果地界的一瞬间,看到黄褐色土地之上成群的牦牛,羊群在远处天际之下漫步,道路上是背着孩子的阿佳(妻子)们,内心突然平静下来,既来之则安之,6个月,是否会成为一段难忘的经历呢?


“怎么?没见过太阳能发电板?”


这是我刚到昌果边境派出所时,司务长对我说的话。当时的我正盯着空地上一大片奇奇怪怪的板子发呆。


“怎么,难道这里还要靠太阳能发电吗?”

“对啊,这里还没通国电,说是今年能接入,但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天天盼望,不知什么时候能成。”


昌果,隶属日喀则西线地区的萨嘎县,驻地海拔4600米,执勤点海拔高达5300米,属特四类地区,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干燥、缺氧、寒冷困扰着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这里,没水没电没信号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时不时发生在每一天。最初几天,早上起床时,还会惊讶地对着手机说一声“今天又没信号”,后来已经习以为常地面对信号栏里两个叉了。


民警开展边境巡逻踏查


“你刚分下来时什么感觉啊?”

“没什么感觉啊,当兵嘛,在哪里都一样。”


这是我与李超的对话。李超2017年入伍,是原西藏公安边防总队转改之前招录的最后一批士兵,1999年出生的他比我还要小一岁,但是在西藏高海拔的风沙和日照之下,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沧桑许多。


4年前的昌果所是个什么样子?通往县城的县道没有修好,营区的营房没有修好,村子里也没有援建的新房,生活用水还要从井里抽出来,更不用提不稳定的电和信号。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大城市18岁的男孩,是怎么走过那崎岖不平的山路,来到这个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地方,而我更难想象的是,1996年成立的昌果所,在这里坚守的一批又一批戍边人是怎么度过的。


护边员在巡边途中休息


司务长王赛是我的山东老乡,在所里已经第七年了,一次饭桌上,他给我描述了派出所的旧时情形。


“刚来时是旧营房。那时昌果的冬天有多冷,毫不夸张地说,当你把一杯热茶放在桌子上,几分钟不喝,水就会结冰。房间里还没有通暖气,都是烧炉子。当煤烧完,如果补给因为道路不通或者什么原因无法按时送达,大家会把各种被子、大衣叠在一起,挤在一张大通铺上取暖……”


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坚毅,一种傲视困难的坚毅。因为坚守在这里,真的、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

 

“这路都是我们开出来的”


驾驶员罗布顿珠也是派出所里的“老人”了,从警七八年,从派出所到山口的路,他走过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那一路都是土路,翻过土丘的时候,上下颠簸,那种失重感仿佛过山车。


每次坐车,经过一段路,罗布会逗我们说,准备好了吗,马上要上高速了。这所谓的高速,不过是崎岖不平的路途中较为平坦的一段罢了。派出所的皮卡车常常因为天气寒冷而罢工,大家不得不下车等它“缓过来”再出发。我常常在那无边的旷野里眺望,风肆无忌惮地吹乱头发。我拨开遮挡,极力远望,远处全是没有覆盖任何植被的山,山顶的雪与天上的云融为一体,分不清天地。


民警和护边员在冰天雪地里巡逻


“别看这路不好走,可都是我们开出来的。”


顺着罗布手指的方向看去,那些明显被车压过的地方,是无数昌果人曾经走过的路,这条路,通往查站拉、谷孜拉、加加拉,通往拉孜加久,通往强拉,这些在我脑海里还是感到陌生的山口名称,却是他们一直坚守的地方。


大队政工干部邓彬曾经坚守过拉孜加久执勤点,他刚去的时候,拉孜加久还没有建房子,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住帐篷,是他常常提起的往事,“那吹过来的大风,帐篷根本挡不住。半夜里,风从帐篷的各个缝隙里吹进来,戴着帽子睡觉也没用,依旧吹得脑壳疼。”说着,他脱下帽子,摸几下光溜溜的脑袋,而后又把帽子戴上。


常年的高原生活已经让他掉光了头发,脱发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每个人身上都有高原病,痛风、心肌肥大、血常规不合格……他们已经习惯了身体的不舒服。


民警和护边员巡逻途中喝溪水


3月28日,百万农奴解放日。当天,我参与了昌果乡“党政军警民”联合巡逻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持枪走在山口边境线上。


我的身旁是无数次被描红的33号界碑,我的身前是鲜红的五星红旗,很难讲出我那一刻的感受,但是我明白,山口执勤点那么寂寞,为什么他们还要无怨无悔地驻扎。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土,无论道路多么难走,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生活多么冷清,无论要面对怎样的危险,无论身上穿了什么衣服,我们必须驻扎在这里,我们决不能后退半步。


通往山口的路是前人开辟的,我们必将沿着前人的步伐,一直走下去,一直守下去。


“救援,那不是常有的事情吗?”


到了七八月份,昌果就进入雨季了。当你走在217县道上,看向两边的草场,你会惊讶地发现嫩绿的草芽从土里冒出,颤颤巍巍地在寒风中努力生长。绿色开始深度的笼罩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这是昌果最美的月份。


韩杨参与巡逻执勤


可是频繁的降雨带来的不仅仅是美景,还有频发的事故。昌果附近多为山路,道路弯曲难行,多个地方为视野盲区。


7月10日傍晚,昌果乡下起了冰雹加大雨,两辆牧民车由于视线受阻,失控侧翻至路边。此时恰逢所里民警在辖区内巡逻,他们在狂风暴雨中帮助人员脱困,并及时处理其中一人受伤的腿部。当事故处理完毕时,已至深夜,民警身上已雨水浇透,被昌果万年不变的寒风一吹,真的是透心凉。


“习惯了,最近遇到翻车的频率很高,救援隔几天就有一次。”

“这没什么,这是本职工作啊,那有什么累不累的。”

“幸好这次还在下雨,车没烧着,上次有辆车燃起熊熊大火。”

…………


当我问参与救援的民警,雨天救援什么感受时,他们这样对我讲。救援对他们来说,是日常工作中再平凡不过的事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下雨还是暴雪,只要有人报警,他们就要在第一时间出动。


体制转改以来,昌果边境派出所承担起了很多地方公安的工作,执法办案、民事调解,这些都是在转改之前很少接触的事情,一切都要从头来学,大多数民警都不是法律专业,而且许多转改士官的学历不高,他们必须要一点一点地啃法律书籍,要去地方派出所跟班学习,要学会制作卷宗、撰写笔录,他们要面对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困难。


民警开展边境检查


边境的安全稳定、辖区的安全稳定都是他们日日夜夜要考虑的问题,脱下军装,穿上警服,不代表责任减轻了,反而要扛起更多的责任。这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考验,但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变的初心。

 

“其实,我不问祖国和人民记得我,只要昌果乡的人民记得我就可以了”


刚到西藏的时候,亚热边境派出所墙上的一句话特别出名——“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有一次在跟大队教导员座谈的时候,聊起了这句话,他就对我说了上面这句话。


派出所慰问辖区群众


王卿龙,现任萨嘎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曾在昌果边境派出所驻守12年,大家都戏称他为“老昌果”。直到现在他下乡检查工作,村民都能认出他来,都会围上去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他给我们讲故事的时候,总是从住在谷孜拉羊圈里那几个刚刚入伍的半大小伙子讲起,那么寂寞的生活总是被他讲得绘声绘色,什么谷孜拉的大风,羊圈里最“黄金”的床位,以及整天被惦记的那几只小鸡,岁月明明那么艰苦,地方那么苦寒,但从他的话语里,我却体会到了什么叫苦中有乐。他说,在这里干好工作,不仅要跟汉族处好关系,更要跟藏民处好关系,唯有民心所向,才能打好工作的基础。


韩杨在走访中做时势宣传


一次,我跟随派出所教导员汪博前往山口调研,由于当时驾驶的车辆未带警察标志,路上我发现一个牧民,紧盯着我们的车看。等我们走远时,我转头望去,那个牧民依旧看着我们的车。


开车的罗布跟我讲,现在我们这辆车的影像资料肯定已经传回派出所了。旁边的教导员看我一脸茫然,向我解释,这个牧民是我们的联防队员,放牧过程中,看到有陌生车辆进入,就会及时向派出所报告。像这样的联防队员,昌果边境派出所有上百人,一边放牧一边守护着边境,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昌果边境派出所要担负中尼边境105公里边境线的巡逻守护。蜿蜒曲折的边境线、复杂的地形地貌、常年的风沙雨雪,任务之繁重、工作之艰辛可想而知。


如何守好边境,是压在派出所每一位民警心头的大石头,而警民合作、与民同守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每一次军警民联合巡逻时,看着联防队员摩托车上挂着的鲜红国旗,北风猎猎,红旗滚滚,他们紧随军车、警车之后,我都会由衷地感到:只有辖区人民信任我们,与我们共守边境一线,我们才能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护边联防队行驶在巡边路上


当我走进昌果所荣誉室时,毫不夸张地说,我被那些锦旗和奖牌的数量惊呆了,我没想到,一个仅有十几个人编制的边境派出所,能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群众工作先进集体”“护边联防队建设先进集体”,数不胜数。我的脑海里曾一直盘旋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这些荣誉呢?


在跟随他们多次巡逻走访后,便有了答案——每当推开一个茶馆,进入一个超市,走进牧民的家里,他们都能熟悉地叫出主人家的名字,特别亲切地问问现在的生活;看到小孩子,能跟他们的父母回忆出来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当时住的什么房子……


我坐在一旁,虽然跟他们热烈的交谈格格不入,却从他们身上体会到浓厚的警民鱼水情。昌果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大多数都是十七八岁来到这里,青春年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与昌果乡的土地、山口、边境线,与昌果乡的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他们与人民一道,在这高原之上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长城。


8月26日,周四,天气晴朗,我再一次站在日喀则和平机场的门口。在那耀眼的阳光里有一瞬间的眩晕感,仿佛又回到6个月前刚刚下机的时候。那时,我对一切好奇、茫然、不知所措,而如今,在满怀充实感的同时,却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情,感觉这6个月宛若大梦一场,可真的是梦吗?


我知道,在每一个夜晚皎洁月光下巡逻不是梦;在去往执勤点的路上,摇下车窗任大风吹乱头发不是梦;走进的茶馆、超市,查阅的每一个证件,盖下的每一个章不是梦;赛马节上接过牧民敬过的甜茶,抱起可爱的藏族小男孩不是梦;遇到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情,笑出的声音、哭过的泪水不是梦——这种真实与虚幻交杂出来的感觉,让我无比怀念昌果。


民警在边境一线巡逻


我在飞机之上妄图通过厚重的云层再次寻找昌果,却也明白不过徒劳。我永远不知道下次再遇昌果是何时,但它已成为结在我心头的果,永不干枯!



来源:《中国出入境观察》杂志

素材:北京、西藏边检总站

作者:韩杨

图片:嘎玛

编辑:王一明

审核:于雷

签发:聂虹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中心

往期回顾

中国出入境观察 | 10月份看点全在这



“两江一线”坚不可摧



打通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通“任督二脉”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