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4分59秒的视频,我借DNA的单车骑行了120公里
编者按
基于创作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我们邀请DNA居民轮流进行各种形式的内容创作(编辑想甩锅,但好像没甩成),此为“数字游民接管计划”。
DNA公号数字游民接管计划
036期
公号管理员:MarcP
两个月前,Marc的头发有点长,扎了个小揪揪。他说头发留着有用,有个拍摄创意,拿木村拓哉的照片去村里找人理发,看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嗯……这个创意很一次性,所以迟迟没见他行动。他珍惜他的颜值。
后来他的头发变成了陈奕迅同款卷发,理发视频的Idea宣告夭折,另外一条片子《谢谢你,奥林巴斯!》诞生了。没有恰奥林巴斯的饭,相信我,看完片子你会发现,他不是真的在谢谢奥林巴斯。
特别提示
以下内容为DNA公号“数字游民接管计划”特约管理员独立完成,只要不犯法,不冒犯创作对象,连错别字都跟我们没关系!
我是Marc,一个独立的内容制作者,半个广告人。通俗一点,一个做片子的,半个做广告的。
我运营一家视频工作室,客户主要在新消费和生活方式赛道。根据甲方需求独自完成命题作片,是我工作的常态。所以,我会在客户经理、编导、摄影、剪辑等角色中反复横跳。
没有订单的时候,我也出于练习和自我表达的目的去做内容,1分钟的短视频、5到10分钟的中长视频、或者半个小时以上的播客,都做。
作为一个手艺人,彭师傅(Btw,最近看到“师傅”的定义就是对男性手艺人的尊称)相信:保持做内容手感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地做内容啊!
第二次来DNA,我退租了上海的房子
我去年3月份来DNA待了十来天,那是整整一年中最快乐的十来天。可能是环境改变带来的冲击吧,从逼仄到宽阔的活动空间,从虚拟到现实的社交体验,我感受到,社交网络只是社交的平替。来DNA,少打了很多游戏,多打了很多羽毛球。(不过今年却没见到去年三月大家对羽毛球的热情,难道今年风大?)
去年在DNA完成的三个采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B站上搜索观看,ID:风车台地
总之,去年结束了这快乐的十来天后,我回到上海,又在租来的房子里困了一年。
后来租房合同到期,我开始思考,是续约,还是把所有东西打包然后去DNA待一段时间?
这就像一个立定跳远,跳进另一种人生,尽管那是我更想要的,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挺勇敢的决定。
当时我的考量如下:
- 每个月我必须呆在上海的时间不会超过5天
- 我很喜欢DNA
- 我可以省一大笔房租
- 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回上海,都非常简单
就这样,我开启了DNA的第二段生活。
日常拍片引发的交通工具探讨
多年前在法国生活时听过一个说法,就是旧世界的葡萄酒不用高科技方法,如果天气不好,葡萄就不好,酒就难喝一点。但他们宁愿把不完美的雨水和阳光,封装进那个年份的酒瓶子里。能喝出每年的风土,可能比千篇一律的完美,更有价值。
我认可这一份价值,所以非客户需求的命题作片时,我的个人作品全凭喜好和缘分。
我喜欢自然的展现。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拍了另一条短片,“探访老梅溪电站”。据说曾经老梅溪有条街道叫小上海,而如今它只是一条零零星星有些商铺开门的萧瑟老街。我受此触动,做了一条片子,探究这一切萧瑟的源头,也就是这个已经拆除得干干净净的老梅溪电站。
7分多钟,想看就看吧,不看也行,后面那个片子比较重要
我骑着电动车去的,感觉这种方式很适合出去瞎逛和拍片。比走路快,比打车灵活,很方便取景晓墅的小街小巷。唯一的缺点是它有个服务范围,一旦超出就会自动断电。
小电驴逛老梅溪
3月,天气暖和起来。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开始骑自行车去镇上买菜,自然而然地,我想到可以骑车出去拍点东西,虽然没有电瓶车方便,但骑行范围可以大大扩宽。
可以骑多远呢?我在地图上标记了几个目的地,然后等待一个契机。
创意是从头发开始的
接到聂总编叕催稿的时候,正值《谢谢你,奥林巴斯!》uploading。
但最最开始我们聊要不要写一篇公众号推送,其实当时我的创意是拿一叠长发帅哥的照片,比如木村拓哉,去附近的一个5元理发店,看能剪出什么样的头发。
这个创意最终没能实施,是因为真元子提前去看过这个5元理发店,表示其理发工具只有一个推子,是服务老年人的一个爱心理发店。而我的创意是戏谑的,会显得冒犯。
当然,我更担心一个推子剪不出木村拓哉。大爷一推子下去,搞不好推掉我一年的蓄发尴尬期!
权衡利弊一番之后,我没有权衡出利弊。被困在这种创意不知道要怎么落地的状态里,一个月后,头发都熬长了。这条片子还是没有动作。但关于骑车拍片的契机却出现了。
马迪听酱酱说杭州余杭区的青山村挺值得一逛,可以等一个天气好的时候去逛一下。
听起来不错!
我把留长发这个事儿,和骑行放到一起讲吧。我觉得这它们气质有契合之处,都在于做一件没做过的,但其实也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儿。
我查了下距离,50km左右,4个多小时可以骑到。如果他们打车,只要1个小时。
所以我们决定,我提早出发,他们中午再打车过去,这样我们刚好可以在青山村一起吃午饭。
听起来很棒!
除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原本计划一起吃午饭,而我抵达青山村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
多出来的15公里,是必须要走的弯路
额,也许你应该先花4分59秒看看这条片子?记得点个小心心,如果你觉得拍得还行的话。
《谢谢你,奥林巴斯!》
这条片子实际制作周期是:
-前期策划:耗时2个月,进展1%,临出发的头天晚上,半小时写完了框架
-拍摄:9小时(包含骑车)
-剪辑:15个小时→完成度95%的初稿
-小调整:3小时左右→final版
-小小调整:1小时左右→真正真正的绝对的final版
拍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尽管查下来路程是50km出头,但我手表记录下来的骑行距离是65km。多的15km和5小时,主要就是为了取景绕的路,以及不可避免地来回捡相机,放飞机然后反复路过。
来回捡相机
放飞机然后路过
我这次的设备是一台奥利巴斯EM1-iii+12-40mmF2.8,一个DJI action2运动相机,一台DJI mini2无人机。
这台奥林巴斯是我为了这样单人远距离户外拍摄新买的,它足够轻便,三防,拍照很好,又有够用的视频规格。比我的索尼电影机要轻便很多,更加适合徒步或者长途骑行。
另外,它也便宜得多。一个人出去难免出差错,我知道按我的拍摄方式迟早会摔相机的,摔个便宜的吧。
年轻人会犯的错误
我的工作流程是拍完之后,建好工程文档,导入素材,转代理文件。然后早早休息储备精力,第二天一口气剪完。
我习惯一天剪完,因为一天拍摄的素材不值得拿太多时间来剪辑,它的上限就在那里。
它甚至不值得花太多时间来想一个好标题,定这个标题主要是因为“奥林巴斯”几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另一方面,一旦脱离那种深度沉浸,再次进入是很难的,低效,而且有半途而废的风险。
我按计划做好了一切,次日活蹦乱跳地出现在大厅,准备大干一场。通常来说,这样的片子一个下午出个初稿问题不大。
我对素材还挺有信心,因为我感觉这次镜头前的演绎还是挺有激情的,同时也足够真诚地在表达我近期的感受和思考……
动手前的最后一刻,我发现素材没录上声音。看着音频轨道上一条平平的直线,可能也是我当时的心电图。
心如死灰的音频线
我的第一反应是:算求了不剪了,也好,今天不用受苦了。
我起身往宿舍走。大厅和宿舍之间是一条30米长的木头小径。
在小径的一端,我回想这一路的素材,我想,人生摆烂的地方有很多,但这是我要坚持的领域,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我……
专业人士的灵魂死灰复燃。
我翻身往回,在小径的另一端,我突然想到,这不刚好就是年轻人会犯的错误嘛,很契合这条片子的主题啊。
专业人士的灵魂熊熊燃烧!
一分钟后,我决定将错就错把它做成默片的感觉。这1分钟的自我催眠建立起的豪情万丈支撑了后面15个小时的脑汁绞尽。次日早上5点,片子成型。
专业人士的灵魂得以安息……
不过话说回来吧,片子没录上声音这个事儿吧,我其实是……很容易自我原谅的。
因为太阳落山前我要完成骑行挑战;我要不停思考影片的进度,哪些是值得拍下来的,我要说什么话;我要摆弄相机;我还要在镜头前表演,把真实的想法和情绪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所以这个过程我没空回看素材,不是时间上的没空,是人脑算力告急。
所以,最终,剪辑师看在演员的面子上原谅了摄影师,然后一屁股坐下去15个小时帮他擦了屁股。
撰文、图片、视频:MarcP
编辑:聂小闲
编后
DNA仅面向ACDC会员开放,成为ACDC驻地会员,免费入住DNA。添加客服微信(suosuo-dna)了解详情提出申请。
点击下方链接围观DNA数字游民生活。👇
有梦者,事竟成。
See you dow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