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国:来港科大(广州) 共创殿堂级大学
系列报道“英才访谈”
- 第08篇 -
教授档案
曾宪国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物联网学域主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IEEE 会士,HKIE 会士,新斯科舍省专业工程师协会会员。曾教授主要致力于大规模网络优化与决策的基础理论及应用,从事计算机网络、无线网络、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究,开创了精准建模、识别特征、理论分析、优化设计的技术路线,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曾宪国的部分理论成果已在工业界获得广泛使用。其中,64B/65B编码方案已被国际电联采纳为行业标准,并获得美国专利6952405,后被美国公司Sycamore IP Holdings LLC收购。此方案在8B/10B编码下达到了98.5%(64/65)的效率,相较原来的80%有着显著提升。如今,全球所有支持GFP-T标准的SONET/SDH光传输设备都采用了曾宪国发明的64B/65B编码方案,对世界范围内光网络传输设备制造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2年8月,港科大(广州)即将开学。8月18日晚,最后一批由香港入境的师生顺利结束防疫隔离,平安抵达校园。曾宪国就是其中一员。天色已晚,刚抵达的师生舟车劳顿,面露倦容,可每个人看见灯火通明的校园都十分激动。用曾宪国的话来说,“我们一群人好像大迁徙,无论大家来自哪里,都汇聚到南沙这个新校园,共同来实现心中的理想”。
心中的理想是什么?曾宪国的求学、科研之路由一个个不断被优化的选择组成。作为港科大创校员工,亲身经历港科大1.0成功的他,要把优秀的经验带给港科大2.0;一路以来被inspire无数次的他,在港科大(广州)即将inspire更多人。
您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显著的科研发明,请简要介绍您的研究领域及所获得的成就。
我一直在优化网络资源分配这个领域做研究,英文就是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这里的资源不局限于无线通信、互联网,可以伸延到智能网络、云端网络或物联网。我所在的学域就叫物联网。这么庞大的网络要做优化资源分配也挺复杂,而我的研究焦点是如何分析、优化,做出决定。做出最优决定依赖有什么资讯,更重要的是优化的目的是什么。放到生活中也一样,就好比一群人找餐厅,有些人更看重味道没那么看重价格,有些人觉得能吃就行最主要是距离近,这些都会影响最终决定。优化网络资源也要看目的是什么。如果说目的是省钱,那最简单了,不发电最省钱。但是不发电就没有网络,如果要发电又想省钱,就既要达到供电要求,消耗的能源又要最少。然而,消耗能源少意味着可能质量不稳定,所以通常优化网络资源时,有好几个目标,哪个最重要、次重要、第三重要?我的工作就是根据这些目标和现有的资源、信息制定solution。
我过去的科研成果除了100多份论文以外,最令我自豪的是我发明了64B/65B编码方案。2000年时,我离开港科大去了一家美国的光纤网络公司做网络建筑师(network architect)。当时我的职责是去各种国家标准或者世界标准委员会开会,了解业界正在讨论关于网络仪器的国际标准。有一次在参会的过程中,看到大家在讨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工程师们为一个光纤网络输送制定了方案,但是那个传输效率只有80%。很多人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提高效率,并不是没有,只是那个方法非常复杂,复杂到我都看不懂。当时我就试着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这个问题,想了一个简单易懂的方案,最终使得传输效率达到98.5%。这个方案就是64B/65B编码方案,获得了美国的专利,也被国际电联采纳为行业标准。现在,全球所有支持GFP-T标准的SONET/SDH光传输设备都采用了我发明的64B/65B编码方案。我觉得这是我过去的成就里对社会最有贡献的一个。
除了科研上的成就,我认为过去几十年,我栽培了很多优秀的博士、博士后,这些也是我的成就。
您为什么会走上学术的道路呢?在国外读书任教多年,为什么选择回香港?又为什么会来港科大(广州)呢?
如果让我说,我可以说上一整天(笑)。我认为我过去的人生正如我的研究领域一样,不停地在找出最优Solution (解决方案)。
我最早在加拿大读完中学、大学,大学学的是Math and Physics。因为我的数学基础都不错,三年的课程我两年就读完了。我这个人比较接地气,数学物理总归还是抽象,我希望做一些实用的东西。偶然一次机会,听一位埃及教授讲电磁效应讲得非常精彩,我明白了很多数理。从那之后,我萌发了学工程的想法,于是又继续攻读了Electrical Engineering的本科。读完两个本科及硕士毕业后就回香港工作了。但感觉总是不太对,记得那个夏天,工作时穿着西装满大街走,好像即使读完Engineering也没能发挥我的专长。于是就决定回加拿大,后转去美国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读博士了。
很多时候我身边的人说我的经历能inspire他们。我只是认为当你感觉这条路不是那么适合时,就要换一条路。在美国宾大用了三年半时间完成博士之后我就回加拿大母校做助理教授。母校在加拿大最东部,几乎到美国波士顿北部,位置十分偏远。再加上当时世界经济不好,很多大学砍预算,连图书馆的订阅都要减少了。我唯一能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就是研讨会。
1991年12月去凤凰城开研讨会时,遇到了一些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他们告诉我香港现在有研究型大学了,我感到很意外。在科研环境相对低迷时,我的家乡有一所崭新的研究型大学冉冉升起,我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很快决定加入港科大。还记得初次到清水湾,看到新校舍,简直大开眼界。领导、同事也很友好,图书馆,经常问我们要买什么书,让我们列清单,这和我之前在加拿大的情况是截然相反的。
当时在港科大,我是创校成员,虽为assistant professor,很多基础建设工作我都要做,例如负责本科项目、招聘老师。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经常说,一流的人才才会带来一流的人才。他的理念激励了我,我们当时也鼓励了、招揽了很多精英,把年轻又大有作为的港科大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31年前有机会在港科大做成的事,现在也可以在港科大(广州)做到。History repeats itself。港科大(广州)同样是一个新的校舍,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国际化的、优秀的人才。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不仅仅是回来教书,而是实现一个更前沿的教育理念。当然了,更有广州政府、香港政府对我们的期望。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努力交出成果。
曾宪国在信息枢纽新生见面会上为观众介绍物联网学域
您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来,有什么感想、感受?
目前最大的感受是,港科大(广州)是个新环境,有很多新景象、新气息。跟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很友好、很热情。
我是去年8月18日和最后一批由香港入境的师生来到校园的。记得那天已经很晚了,没想到下车时看见倪校长亲自在接我们。我带着太太,见到校长也很感动、很开心。这批出关师生有一些是拖家带口来的,有一个甚至还带了两只猫。我们一群人好像大迁徙,无论大家来自哪里,都汇聚到南沙这个新校园,共同来实现心中的理想。那天真的很难忘。
未来,我也希望在这里,把我经历过的港科大1.0里最好的经验复制到港科大(广州)。
去年8月18日晚,曾宪国(一排左七)随最后一批由香港入境的师生抵达港科大(广州)
您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来的主要工作成果有哪些呢?
我是物联网学域的主任,目前我已经为这个学域招揽了12位老师,这是我努力的成果。另外我也很自豪的是,这12位老师都是精英,来自世界不同名校。有从北美、新西兰、欧洲回来的,也有外籍老师,背景十分多元。除了文化多样性,性别上我也力求多样化。通常人们说起工程都只想到男性,认为女性不适合读工程,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数学好,很多女性都可以胜任。
还有一个成就是帮助建设了一些实验室。例如,我和杨柳青教授在学校内部成立了一个全域互连与网联智能(SC²I)中心,这是学校目前第一个跨枢纽、跨学域深度融合的联合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由伍楷舜教授牵头申报的广东省通感算交叉融合泛在物联网重点实验室,目前这个实验室已获批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
得到政府的认同我很高兴,希望将来我带领我的团队,继续做好我们的研究和教学。
您招收学生、研究人员有哪些标准?
最主要是学术基础要扎实。对我来说,数学很重要,因为做优化,什么都涉及数学。至于学术背景,通信网络、物联网,或者电网、智能电网,又或者智能交通都可以。我可能会安排学生用数学基础去开展自己专业方向的研究。
以上是学术上的要求,语言上我希望学生有中英语沟通能力和基本英文写作技巧。我个人比较遗憾的是不会说普通话,现在有点后悔以前没有多跟学生用普通话交流。
最后一个是对科研有足够的热诚。
请您用一句话推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邀请海内外优秀学者加入我校。
港科大(广州)精英云集,各展所长。我们诚邀您来到这里,共同创建一所国际殿堂级大学。
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面向全球招聘海外优青。学校将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全面的支持政策、优厚的福利待遇,欢迎有志英才加入,与我们共同创建一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详情请参见以下链接:
- END -
英才系列
01 | 褚晓文:天时地利人和,尽在港科大(广州)!
02 | 张县:在港科大(广州),感受交叉学科的“极致体验”
03 | 高平:港科大(广州),血液新鲜、养分充足
04 | 刘浩:相约港科大(广州),共筑产学研用高地
05 | 杨柳青:来港科大(广州),共创历史、改变世界!
06 | 李佳:在港科大(广州)为碳中和事业插上AI翅膀
07 | 陈颖聪:在港科大(广州) 研究生成式AI 为产业赋能
图文:笃学路1号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