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2岁大一新生惹争议,“因为他,有一个学生失去了上学的名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文摘 Author 文摘小编

作者丨晔卡

来源丨青年文摘

ID丨qnwzwx


金秋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


全国各地的学子手捧多年寒窗换来的一纸通知书,进入朝气蓬勃的校园,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新生——52岁的鲁新林。


他因为身体原因在去年10月提前退休,之后备战高考,并顺利考上这所学校。


女儿陪同他来报到时,学校的工作人员还误以为他是送生家长:
“家长请留步,学生进去就行了。”

面对学校工作人员的重重疑惑,鲁新林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我就是学生,我是来报到的”,并且3次展示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除了在学校报到当天引起的关注之外,这位“大龄新生”的入学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网络上的评论基本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52岁还上大学,是终身学习的体现,而且梦想的实现是不分年龄的,应当支持:


“这个叔叔很有勇气,完成了年轻时没完成的梦想,人生无憾。”


“好佩服大叔!活到老学到老。”


“学无止境,自愧不如!”


另一派则认为,作为一个“中老年人”,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不是为了找工作,因此他上大学就是浪费教育资源的行为:
“不支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不好吗?”

“因为他,有一个学生失去了上学的名额。”

“那么大年纪了,还好意思浪费教育资源?”


被问及上大学的原因,鲁新林表示:


“我不想退休后每天打打太极、钓钓鱼,我希望可以活得更充实些,也想给女儿做个榜样,年轻人更要坚持终身学习。”


面对那些冷嘲热讽和质疑,他表示:


“尊重那些网友的质疑,但不认同他们的观点。”


他不认为自己是浪费教育资源,而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家人教育小孩时会说,你看他这么大都要学习;同学看到我后会想,他这么大还在学习,学习太重要了。


“现在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青少年要学,难道我们中老年人就不学了?”


图源:《羊城晚报》


仔细想想,那些质疑“老年人不该上大学”的网友,其发言表面上是在“维护年轻人的权益”,背后其实存在着“身份歧视”“年龄歧视”的问题。


在他们的刻板印象里,学习是年轻人的“特权”。


这背后隐藏了对“学习”这件事真正意义的理解偏差,以及隐晦的傲慢与偏见。


这让我想起一位已故的拾荒老人。


这位老人叫韦思浩,平日靠捡破烂为生,其余的空闲时间则在杭州的图书馆读书。


一开始,拾荒老人进图书馆是遭到拒绝的,甚至引起了社会讨论和一些反对的声音。


但后来经媒体报道,人们了解到,这位老人之所以看起来如此困窘,是因为他省吃俭用,把平时卖废品的钱都捐给了贫困学生,资助他们上学。



老人每次进入图书馆,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拾荒的家当,直奔洗手间,仔仔细细地把手洗干净。


我想,这也正是这位老人真正尊重知识的最细微的体现。


他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们老了,大脑要萎缩了,要不断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


但不幸的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韦思浩老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老人的遗物里,人们发现了很多张他资助学生的、已经发黄的票据。


很多人这才知道,这位以拾荒为生的老人,其实是一位退休教师。


他之所以以此为生,是因为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了。



韦思浩老人生前常去的那所图书馆,为他建了一尊铜像。


铜像是老人的半身像,加上底座高度为1.6米,老人身下是一叠报纸和书籍,旁边还有不离身的竹棍和塑料瓶。


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说:
“韦思浩是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不能从这座城市中逝去。”


韦思浩老人的事迹促使图书馆向社会全面开放,也提醒着人们:


学习、读书是一件和身份无关的事,更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任何人都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高高在上地歧视那些真正热爱学习的人。


任何人也都有学习和追求自我提升的权利,无论他有着什么样的社会身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尚且年轻还是已经老去。



在很多人眼里,“学习”“追梦”这样的字眼,似乎只会出现在年轻人的字典里。


而五六十岁的人已经是当爷爷奶奶的年纪,就应该养花逗鸟、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


“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年龄的事”,成了很多人心中颠扑不破的金科玉律。


如果有谁违背了这一点,就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一样,要遭到嘲笑,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但这样想一定是对的吗?


一位名叫周建的57岁阿姨,给了我们属于她的答案。


这位来自四川成都的阿姨,人生经历可谓十分丰富:做过纺织工人,当过英语老师,还成立过自己的公司……她的生活充满酸甜苦辣,但也收获满满。


57岁生日过后,周阿姨决定追寻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进入大学学习编导,实现拍一部电影的人生目标。



于是,阿姨和儿子于同一年参加高考,后来她成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编导系的一名大一新生。


为了早日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周阿姨没日没夜地学习,课余时间都是在教室、图书馆度过。这样的生活,让她感觉充实且快乐。
“我感觉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的时间都在学习。”

当谈到自己的梦想——拍电影时,阿姨的眼睛里闪烁着真挚的渴望。


她说:“我确实很喜欢电影。追寻梦想,多大年龄都不算晚。”


她的第一部实习影片,计划以儿子所写的科幻小说为剧本进行拍摄。



是的,追寻梦想,多大年龄都不算晚。


吉尔66岁成为英国首相,山德士62岁开始创办后来风靡全球的肯德基,罗素79岁获诺贝尔文学奖……


“梦想”这个闪闪发光的词,不应该只属于年轻人,就像那句歌词所唱: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今年的《脱口秀大会》上,58岁“黄大妈”的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


脱口秀这一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新鲜事物,一直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关注,演员也是年轻人居多。


但今年黄大妈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这一刻板印象。


她靠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喜剧技巧,引发全场爆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访时被问到为何选择讲脱口秀,黄大妈表示,无论什么年龄,都不要受固化思维限制。


“我给中老年朋友的建议是先了解、再喜欢,然后动手试一试。”黄大妈说。


脱口秀不是高不可攀,中老年朋友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写起段子来还是蛮有优势的。


“我也呼吁年轻人,打破对老人的刻板印象,老人不只是跳广场舞、搓麻将、做家务。带上你们的父母去看脱口秀吧!这可是很好玩很好玩的。”




文章的最后,再回想那位饱受争议的“大龄新生”,我们会发现:


不论是中老年人上大学,还是选择一门全新的职业,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大的讨论,一是因为他们打破了人们对于年龄的刻板印象,二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一些人不必要的“竞争恐慌”。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在择业方面感到困难和迷茫。


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如果老年人还不休息,还要继续工作,在一些年轻人心里会产生“抢了自己的饭碗”的想法。


图源:网易新闻


但实际上,老年人再就业和年轻人就业并不冲突,更谈不上“抢饭碗”。


社会之所以能提供工作岗位,是因为更多人有工作,才为更多人创造了工作的机会。


在亚当·斯密的分工社会理论中,分工越细密,劳动效率越高,越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也就是说,老年人加入就业市场,非但不会挤占年轻人的位置,反而也许会给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据报道,中国老年人才网于今年8月24日上线运行,这是一个面向全国老年人才和涉老用人单位提供专业信息的网站。开通不久,该网站新注册的个人用户已经超过了5000人。


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其实要多得多,他们所走出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大的勇气。


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与谅解,因为我们国家今天一切的成就,离不开这些曾经的年轻人。


李大钊曾说: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想要到达人生光明与真实的境界,年龄绝不是限制我们的条件。
因为学知识是值得一辈子认真去做的事,也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人生处处皆学问,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学习将不再囿于书本和课堂,而是来自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


所谓“青春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如果能保持一颗开放包容、谦虚进取的心,就没有人能阻挡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越变越优秀,越来越强大。


作者:晔卡,“青年文摘”公众号特约作者,一个有理想的咸鱼。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青年文摘(ID:qnwzwx),这里有:教你在生活打怪升级的暖文辣文,帮你开阔眼界的知识干货,让你笑到飙泪的段子趣图。本文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值班编辑:王书哲。


RECOMMENDED/今日精选好文/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读者》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