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常阅读”特辑 03丨吴功青:世界图象的时代
“我的日常阅读”是“三联学术通讯”的固有专题,一般在暑期举行,以陪伴有更多闲暇的读书人。武汉封城迄今,已逾六十日。在这个心神难平、无法复制的日子里,我们将“专题”前移,邀请部分作者和朋友聊聊特殊时期的特殊阅读,目的不是推荐书单,也不是“躲进书斋成一统”,而是相对放松地“闲谈”,汇聚纷纭各异的知识与思想,所以篇幅不长,书目不限,写法不拘,这是我们命名“特辑”的原因。三联编辑也会参与其中,记录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的阅读。我们以此对这段特殊的日子聊做纪念。
吴功青,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明德青年学者,中国古典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近代哲学、教父哲学,著有《上帝与罗马: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03
“我的日常阅读”特辑
吴功青:世界图象的时代
二月底和夫人回京,居家隔离十四天。内心苦闷,无事可做,唯以读书续命。可一眼望去,书架上摆的几百本书,大多过于熟悉,一时提不起精神。捣鼓大半天,两本厚厚的《海德格尔选集》突然从柜子里滚出来。啪啪,我三下五除二将封面上的灰打掉,心想:就它了。
《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 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海德格尔是我读书时的初恋。05-06年间,我初入哲学门,最爱读的书便是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尼采。那时候,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研究在北大如日中天,几乎所有志于西学的年轻人都被他们所“感染”。至今还记得,2006年春天张祥龙先生讲海德格尔,四教被挤得水泄不通,旁听的学生光脚坐在地上听课的情景。我混迹于其中,跃跃欲试,却一直不得其要领:海德格尔的文字玄妙而晦涩,每次兴冲冲地把书打开,不一会便悻悻然合上。直到2008年,我连续选修了吴增定老师的两门课,认认真真地读完了《存在与时间》和《林中路》里的两篇文章,思路才渐渐清晰起来。其后多年,我的研究从康德转向古代,离海德格尔越来越远。好在吴老师的课堂印记始终还在,对文本的记忆时刻萦绕心间。海德格尔对西方思想的理解,也一直影响着我的研究。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陈嘉映、王庆节 译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2006,2012,2014年
Sein und zeit ,Being and Time
德文与英文版《存在与时间》
最近几年,我的研究转回现代,几次想重读海德格尔。这次被逼在家,专业的研究做不了,刚好读读他的“闲书”。可怎么读呢?一个人读?也未尝不可,就是不免孤单了些,到头来还像在隔离。不如带几个学生一起吧,不仅热闹,也能趁机加以指导,可谓一箭双雕。说干就干。一个微信发出去,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憋在家里快发霉了,正需要知识的洗礼呢。这样,不到半天,十来个人的读书会便告成立了。而我们要读的文本,正是海德格尔《林中路》中那篇著名的文章——“世界图像的时代”。
《林中路》, Holzwege,Off the Beaten Track
众所周知,在这篇发表于1938年的演讲中,海德格尔表达了他对科学的忧思。在他眼中,科学和机械技术等现象一道,构成了现代性的根本特征。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研究,而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程式对存在者的基本轮廓进行筹划,并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和检验规律,进而在企业活动中将它们实现出来。进一步,海德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的基础,在于笛卡尔以来的现代主体形而上学。后者扭转了希腊形而上学对存在者的解释,将人设置为第一性的主体,将世界表象为对象性的存在者即图像。由此,世界图像的时代,就是世界被把握成图像的时代,一个由主体形而上学支配的科学时代。比起此前的时代,这个时代因为更彻底地遗忘存在,从而将西方拖向更深的虚无之中。
海德格尔晚年在黑森林的小木屋生活
这或许就是他所说的“诗意栖居”
回想学生时代,我们对海德格尔的思想是感同身受的。80后这代人,大部分来自乡村,对工业化文明和科学技术有着本能的抗拒。用现在的话说,80年代人多有一种“原始的乡愁”。这股乡愁在遭遇海德格尔思想时,就像是一个人遇到心仪的知己,双方常常一拍即合、欲罢而不能。
这次读时,我原想把这样的乡愁带到学生身上。殊不知,00后对海德格尔的感受,已大为不同了。一开始,我还没有留意到大家的情绪。但随着文本的推进,海德格尔对科学的批判愈发严厉,同学们的怨念再也阻挡不住了。吐槽声此起彼伏:海德格尔说科学是一种企业活动,学者成为研究者,这种局面有什么不好吗?难道我们的世界不就是在科学研究者的努力中逐步改善的吗?随后,海德格尔谈到表象,他们的质疑更为尖锐:表象有什么问题呢?人类难道不能通过表象成为操控世界的主体吗?——说到底,海德格尔天天批判科学,可科学到底有什么不好呢?
到这我才回过神来,原来学生们和我,早已是不同的两代人。眼前的这代人,出生于00年代,从小拿着手机,诸事问百度;思念朋友时,不必拿纸写信,然后苦苦等待,只需手指轻轻一按,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和80后不同,电脑手机这些科技产品,从小就成为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如今当然也成为了80后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大多享受这种生活方式,生命的记忆和情感,乃至于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已经被高度的科学化了。现在,突然有个叫海德格尔的站到面前,大声疾呼科学的弊端,他们又怎么会认同呢?
明白这些,我倒不急于让他们接受海德格尔了。毕竟,一代人要想认清一代人,莫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自我认识的实现,既有赖于学识的增长,更有赖于对自身历史处境的高度自觉。这种自我认识如此之难,80后都尚未完成;既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年轻的学生辈呢?所以,海德格尔说什么,就说了吧。不认同,便不认同吧。与其现在争论科学的好坏,虚无主义的后果,不如首先学着倾听海德格尔:他说的那些刺耳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后,海德格尔是否正确,在我们的读书会上便无足轻重了。作为老师,我只是希望大家,尽可能地跟着海德格尔一起,用批判的眼光看历史:从前苏格拉底到智者,从柏拉图到笛卡尔,从尼采到当代,西方思想究竟发生了什么。奇妙的是,这样带着读下来,同学们的想法反倒有了不小的改变。他们开始追问:今天的科学,是不是真的已经陷入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一味忙碌”?如果人类把世界把握成图像,那他自身是不是同时也被图像化了?以及,海德格尔认为科学遮蔽了存在,那个活生生的、不被遮蔽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呢?就这样,一篇四十页的文章,我们前前后后读了9次(每次3个半小时)才结束,简直像上了一门漫长的网课!
到最后,我很少再去回答同学们的问题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博大精深,太多的东西需要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探索。更重要的,现在他们早已不是刚来的样子了。刚来时的他们,对海德格尔的思路稍有不满便不想继续;可现在,他们已经学着抛开成见,愿意跟随作者一起思考了。读书的目的既已达到,剩下的路就要他们自己去走了。不消说,未来的路上他们还会遭遇困难,经受种种怀疑和不安。但就像海德格尔所指示的,这不安恰是人生在世的命运,无可逃遁,老师又如何能去左右呢?幸运的是,对于海德格尔忧心的世界图像时代,我们却多少保有信心:二十天来,读书会的成员虽只是活在腾讯会议的图像中,但大家一起读书和思考,心灵亲密而无间,早已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友爱共同体。纵使疫情过去,图像消失,这份友爱也一直会真实地存在呀!
是为记。
推荐阅读
上帝与罗马
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
吴功青 著
定价:48元
ISBN:9787542662163
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
* * *
这是一部从新角度理解奥利金与古代思想世界,甚至与现代世界之关系的作品。与西方学者侧重奥利金的知识世界不同,作者把奥利金的神学系统,包括有关基督信仰的各种知识形式融会于政治思想的分析之中,使用一种考古学技术呈现信仰知识背后的政治原理,把学者们通常视之为客观知识的研究对象,诠释为信仰和社会活动关联的主观知识,并与公元一世纪以降西方古代社会的革新和变化趋势相连接,将奥利金思想研究置身于古代世界的变迁,从一个思想家所基于的古代社会批判和辩护中,理解中古时期的政治革新和妥协过程,让人耳目一新。
海德格尔:翻译、解释与理解
王庆节、张任之 编
定价:59元
ISBN:978710805760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
* * *
本书以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海德格尔哲学主要著作研究与翻译工作坊”所提交论文为主,收录了陈嘉映、王庆节、孙周兴、倪梁康、刘小枫、张祥龙、丁耘等多位海德格尔著作翻译与研究专家的文章,主要探讨海德格尔三本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和《哲学论稿》的汉语翻译与研究心得,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学界对于海德格尔著作翻译研究的重要结集。
往期回顾
欢迎关注三联学术通讯
○
sdx_bulletin
○
学术出版 | 评论闲聊 | 读书内外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竭诚为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