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关阅读丨宁成春 编著《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


 六十年设计生涯 

 见证图书业风云变迁 


 一个人,就是一部 

 新中国的装帧设计史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



宁成春  编著


精装,全彩,518页,248元

ISBN:978-7-108-07108-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6月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宁成春的个人作品集。全书分铅印时代、三联风格、素以为绚三部分呈现了宁成春六十年的设计历程,在作者口述的基础上精心整理,收录1500多件书籍设计作品及手稿,选择四十余种经典案例详细阐发:如何设计一本书?封面思路从哪里来?怎样选择恰当又出彩的材料与工艺?作者用漫长的职业经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既是对宁成春六十年书籍装帧生涯的总结,也是对三联书店近三四十年重要出版物的回顾,从装帧设计角度记录了一本本书籍的诞生。


 连续点击 



 作者简介 


宁成春,字泽浦,1942 年生于山东德州,祖籍河北景县。1960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书籍美术专业,师从郑可、庞薰棐、刘力上、邱陵、袁运甫、余秉楠等先生。1965年毕业,分配到农村读物出版社,在胡愈之先生领导下从事《东方红》农村年历美术编辑工作。1969年调入人民出版社美术组。1984年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委派赴日本讲谈社美术局研修一年。1986年再度赴日本,在横滨国立大学教育学院视觉传达研究室研修一年,师从真锅一男先生。期间曾在道吉刚先生、志贺纪子女士的工作室工作学习。1986年调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任美术编辑室主任。1991-1992年借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从事美术编辑、设计工作。1999年借调上海人民出版社,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图集》。2002 年退休,成立1802工作室至2009年结束。


主要设计作品有:《西行漫记》《宜兴紫砂珍赏》《诗琳通公主诗文画集》《蓝袜子丛书》《陈寅恪的最后20年》《锦灰堆》《明式家具研究》《自珍集》《香港》《澳门 1999》等。



一部稿子来了,必须变成书才能传达出去

但没有变成书之前

它的价值就是一部稿子而已

 

一个出版社的出版物风格的形成

绝不是哪个人创造的神话

而是几代出版人及他们的编辑、作者和读者

与装帧设计师们不断磨合,相互感染

达成的共识,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我比较喜欢自然的、民间的、人文的东西


——宁成春  



 目   录 



前 言

设计有道:宁成春的书籍设计   汪家明

 

铅印时代:从装帧到书籍设计

引 言

“我热爱中国”(1978)

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1979)

纪念白求恩(1979)

西行漫记(1979)

莫斯科的岁月1956—1958(1980)

日本现代图书设计(1990)

邱陵的装帧艺术(2001)

设计作品图录

 

三联风格:把书做成最好的样子

引 言

三联书店的装帧传统

读书文丛(1984— )

洗澡(1988)/ 槐聚诗存(1995)

《文化:中国与世界》集刊(1987—1988)/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2007—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4— )

金庸作品集(1994)

陈寅恪的最后20 年(1995)

爱乐(1996— )

学术前沿(1998— )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1998— )

吴宓日记(1998)/吴宓日记续编(2006)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插图珍藏本)(1998)

乡土中国(1999)

我的藏书票之旅(2001)

考古人手记(2002—2005)

城记(2003)

地图的发现(2006)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2005— )


锦灰堆(1999)/游刃集(2002)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2003)

据几曾看(2003)

明式家具研究(2007)

王世襄集(2014)

文史悦读丛书(2006— )

冯友兰作品精选(2007—2009)/费孝通作品精选(2021)

邓广铭宋史人物书系(2017)

张充和诗文集(2016)

当代学术(2017— )

设计作品图录

 

素以为绚:设计师就要忘掉自我

引 言

宜兴紫砂珍赏(1992)

御苑赏石(2000)/中国古代赏石(2002)

诗琳通公主诗文画集(1993)

香港(1997)

澳门1999(1999)

中华人民共和五十周年图集(1999)

邓小平画传、朱德画传(2004/2005)

点校本“二十四史”国庆七十周年纪念版(2019)

王叔晖《西厢记》(上下卷)(2014)

张光宇集(2015)

鲁迅手稿全集(2021)

设计作品图录

 

情意惓惓:师友杂忆

素描老宁    吕敬人

2000年4月19日    陆智昌

与宁老师一起做“乡土中国”    李玉祥

大象由人    陈建新

亦师、亦父、亦友:我眼中的宁老师     鲁明静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人     宁成春

象驾峥嵘慢进途:记装帧设计家马少展     宁成春

 

后 记




 连续点击查看内文实拍 







 设计师就是要忘掉自我 


文丨宁成春

* 选自《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第三部分“素以为绚”引言



我在出版社工作了三十七年,2002 年退休,从“美术馆东街”退到 “潘家园”,有个小小的工作室,继续设计图书,继续跟印刷厂打交道,后来因为身体状况关闭了工作室,但还是陆续有朋友请我来做设计,一直没有终断,做到今年已经八十岁了,可以说与出版打了一辈子交道。这个过程中,我交到了很多印制工艺技师朋友。没有他们高水平的发挥,我将一事无成。


 年轻时的宁成春 


总结起来,我比较喜欢自然的、民间的、人文的东西。现在的设计存在着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学习和认知得不够;二是作品脱离群众和生活。以前的设计都是密切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宋代磁州窑的瓷器,很自然。美不是强加上去的一种理念、一个意识形态,美是按照自然法则创造出来的。在强调个人以后,就会过度地重视设计师自己,而忽视设计对象和广大受众。


在做一本书的设计时,一定要想想心中是否有读者,想象一下读者拿起这本书后是怎样的感觉,问一问自己能否对得起读者。而且做设计时的心态也特别重要。先辈们只是去想如何把产品做得健康、实用、结实,图案也是师傅教给徒弟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徒弟天天都在画,从生活中有了感受心中就有这个图案,不是用意识去做,而是无意识做出来的,所以很自然。


日本资深设计家、教育家臼田捷治看过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后,在讲演中温和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位作者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写成一本书,作为设计师在设计这本书的过程,不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夹在里面,否则是对文本作者的极大不尊重。”他批评的,是书籍设计中“过度设计”“表现自我”的倾向,应该引起当下装帧设计界的极大关注,反思、总结我们所遵循的方向,倡导新颖、简朴、平实、忘我的作风。


 1984年和1986年,宁成春两度赴日本学习现代书籍设计理念(图源《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 


书籍设计中,应该淡化设计师个人的风格,强调书本身的个性。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形态,不同内容的书有不同的处理手段,一定要多样化,不要强调共性,设计家和画家还不一样。当然真要做到并不容易。观念、手段都是为这本书的个性服务的,过去我们的共性太多,个性的东西太少,今后应该强化个性,每个人的东西有每个人的面貌,但设计的每一本书应该有不同个性。我们每做一个设计都是一次试验,会有各种反应,你可以听听,但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数,不要怕别人说什么。你的合理性并不是随便想出来的。


真正的书籍装帧设计师应该是要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责任编辑密切沟通,吃透文本精神,然后运用形象可感的设计语言,表达对文本的感受和情绪。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就比较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虽然文字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大的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设计师是用情感的设计打动读者。然而,现在有些书装设计师总爱借着设计的平台来张扬自己,离开文本来表现自我,吸引人的眼球和寻找卖点,甚至整个设计行业都是这样。这当然与目前的社会形态有一定的关系,大家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设计。年轻人更是很少去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做出的设计大多是照搬外国设计的一些形式。孤立地学习外国设计是不行的,做设计不能只看表面的形式,应该学会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情感。


 宁成春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设计封面的手稿 


我喜欢去东大桥图书进出口公司买画册,到潘家园买二手书,买国外的书。我看国外的设计,比较喜欢研究它为什么要这么做,与它的整体艺术思潮、它的大环境有什么关系,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经历,结合文本内容,把学习悟到的东西创造出来,这样越做越有意思。社会总是在向前走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莫里斯开拓了19 世纪书籍设计的新时代,德国包豪斯构成主义设计理念可以说影响了20 世纪全球的设计。


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也是沿着世界发展轨迹朝前走。目前我国许多方面的硬件纷纷到位,1995 年开始,北京有了第一家雅迪尔电脑排版公司,此后电脑印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铅印、胶印这些传统技术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但我们的设计观念,尤其是书籍的整体设计理念方面还有相当距离。如果观念不能更新,设计就跟不上去。


现在纸张的选择、材料的运用、印制的工艺,远比从前要丰富了,但迷乱多彩的物质的大环境,或许也使人抛去了些许原初的本质和激情。纷繁的纸张种类,桌面系统悬幻的窗口,无意间增生了我们的“奢华病”和“电脑病”,一些木头、黄铜做成的书,一些用电脑特技做金属字的电脑味十足的设计,淹没了设计本身。在富足的前提下,无所适从是否会麻木我们的逻辑思维,懒惰我们的创造力,这都是我们应清醒地去认识的。我们要选择利用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使富裕的供给不被浪费,大材不被小用,创造出应有的时代产物。


网络时代无疑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同时在书籍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网络时代到来,文字的阅读功能在网络上已经可以达成,所以纸质书的出版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像资料一样的书籍就没了生存的空间,找资料上网去查即可。注重形式的书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书的内容要精、形式要精,要成为艺术品值得收藏。出那么多粗制滥造、马上就成为废品的书没有任何意义。出版社必须要出版一些有个性、有品质、能收藏下去的书,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书的装帧恰恰是网络阅读物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



 左右滑动欣赏《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内文 


“张扬书籍的中国精神”,同样是摆在设计师面前极为重要的永久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地一点一滴地做起。现在老祖宗的东西已丢了不少。反过来,国外很多顶级设计师汲取了中国的营养,设计中经常能见到中国传统设计要素的痕迹。他们都非常注意怎么去深入生活,怎么去挖掘传统。很多时候,个人的才华比不上自然,比不上传统,比不上生活本身。每个人仅仅是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我们只有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借鉴过来才行,借用他力,才更有可能做出好的设计。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精装版(前)与特装版,里封图案为宁成春喜爱的少数民族花布 


传统文化中有太多东西是需要继承的。比如图案的整理工作就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去研究和整理几千年来随着社会变化所延续下来的图案。通过现代人的整理,传统的图案一定会有现代的味道,这本身就是将传统文化往现代化推进。可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这样的意识,都是随手拿来就用,没有研究它产生的背景,没有关注意义的延续性,更多是在复制照搬,出现很多突兀的与之前没有任何关系的符号。对照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东西,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断层”,这反映的是文化的贫弱。不过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还是有很多默默认真做事的人。期待着更多同仁关注、整理、研究装帧史,在与西方、日本的比较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我们的审美特质,延续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扬书籍设计的中国精神。


2002年,华联筹建了“精品书刊工艺研究室”,我一百个赞成,因为这是装帧设计者梦寐以求的。我们早就苦于没有资金、没有厂房、没有时机与“工艺大师”切磋。我们不但需要学习西式精装工艺,还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线装工艺。我曾有机会进入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库房,我惊呆了,没想到有那么多精彩的古籍善本。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的事业还在低谷,不如洋人,也愧对祖先,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繁荣的迹象,希望年轻人更加努力,我非常羡慕你们。








 扫描二维码 

 可购买本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学术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