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 | 快看!牛奶里还藏着影响面团的“小秘密”!
你说做面包,在面团里加入牛奶,是不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了?
甚至做满足奶香爱好者需求的100%纯奶吐司,不加一滴水,直接倒入的液体为奶制品,也是非常ok的吧?
那你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我会问这种“1+1是不是等于2“的问题?
其实是这样的:
某日,我正准备把牛奶倒入面粉中的时候,碰上老板溜达入工作室,突然来了句:“你这牛奶煮过吗?”然后又哒哒地走了。
这一问让我愣住了,做过这么多面包,每次要用牛奶都是想当然地直接加进去,煮牛奶是个什么操作?后来翻了书,多数食谱也不会要求牛奶先煮再用。不死心的我继续又翻查资料,仅有少数几本书提供了线索:
生鲜牛奶中还含有一种叫做谷胱甘肽的物质,它能够影响面筋的聚集性,从而干扰面筋形成,导致面团松散发黏,面团膨胀效果差。这种物质加热至82°C就会被破坏,因此牛奶需要加热至超过这个温度,用来做面包才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老板,答对了年终奖会提前发吗?😎)
生鲜奶实际上比较少见,除了在某些牛奶专卖店能见到鲜挤生牛奶(以及自己家养的牛鲜挤的牛奶,如果有的话),我们在超市能买到的牛奶都是经过处理的。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高温短时巴氏杀菌(HTST),以及超高温灭菌(UHT)。前者采用72°C加热15秒,后者则是138°C加热2秒,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补充一下:HTST消毒的牛奶需要冷藏保存,保存期限短;UHT消毒牛奶则可以常温保存,保存期限也比较长一些。即便是冷藏区的巴氏消毒奶,也未必适用72°C-15秒的消毒方法,巴氏杀菌的温度从62°C-90°C不等,然而牛奶包装上并不会写得这么明确。
如之前所提,影响面筋的谷胱甘肽加热至82°C便会失效,因此理论上讲,超市里的常温奶(UHT灭菌奶)不会对面团产生不良影响。而冷藏区的鲜奶则有可能是在82°C以下的条件下进行杀菌,使用起来就有一定风险。
那…到底要不要煮牛奶呢?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火速从超市里拎了巴氏奶和高温灭菌奶各一,走进厨房,打算以纯奶打面的牛奶吐司做个对比实验。
不藏私实验室:
灭菌方式不同的牛奶对面团的影响
超高温灭菌奶
巴氏杀菌奶
以下制作的两个吐司除使用牛奶不同,其余材料、操作环境、步骤完全相同。
牛奶吐司
食材 //ingredients
材料 | 分量 |
高筋面粉 | 250g |
盐 | 4g |
糖 | 12.5g |
牛奶 | 190g |
干酵母 | 2.5g |
黄油 | 12.5g |
做法 //steps
01
先把除黄油外的所有材料放入厨师机,慢速搅拌5分钟后,转为快速,搅拌2分钟。
02
加入黄油,慢速搅拌5分钟后,转快速,搅拌至能够拉出透光薄膜,大约需要3-5分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
03
搅拌好的面团放在26℃-28℃的环境中,进行一次发酵,待面团体积膨胀至2倍大。
发酵前
发酵后
04
取出面团,排气,分割成2份(每份约231g),揉成球状,室温松弛20分钟。
05
取一个松弛好的面团,拍平后三折成长条形,擀长后卷起,捏紧收口(一次擀卷的整形方式)。
图源自cotta.jp
06
面团放入模具,放在30℃的环境下,最终发酵1小时左右。
发酵前
(左高温灭菌奶,右巴氏奶)
07
烤箱提前预热,180℃烘烤25分钟。
总结
01.
在搅拌至基础发酵的过程中,两份面团感觉差别不大。
02.
但是进行分割、滚圆的时候,会感觉使用巴氏奶的面团延展性更强,整体比较瘫软。而使用高温灭菌奶的面团更有弹性,擀开的时候还会有一点轻微回缩。
03.
二次发酵时,肉眼观察使用巴氏奶的面团发酵稍微慢一些,推测可能是因为面筋形成情况略逊,导致面团保气能力弱。
04.
再看吐司成品,使用了巴氏奶的吐司高度略低一些,但是对比来看,差别不大。
(左边为高温灭菌奶, 右边为巴氏奶)
(左边为高温灭菌奶, 右边为巴氏奶)
从制作过程到成品,两份面团有微妙的差别,但区别不大。另外考虑到手工操作导致的一些细微差别(例如整形手法、整形过程导致的发酵时间不同等),我认为两者差别并不是很大。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多年来直接使用市售的牛奶做面包也没有翻车。
不过这并不代表谷胱甘肽不存在,或者生牛奶对面筋毫无影响。因为我在市面上买到的牛奶,无论是短质保的巴士鲜奶,还是长质保的高温灭菌奶,都是经过一定程度的灭菌处理,所以对面包的影响并不大,再加上未来超高温灭菌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直接使用的话也不需太过担心牛奶对面团的影响。
当然,如果有幸能买到非常新鲜的生牛奶(比如现挤的牛奶),我还是想再试试这个实验的,看是否有不一样的结果。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想知道的?评论区里告诉我吧。
大橙
Mika
❤记得点「赞」和「在看」
发现更多面包“小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