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好在年轻时就想明白的七件事

2017-09-17 爱读书的 诺亚财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预约理财师)

早已成年却依然茫然的人,需要一场认知突围。而这些认知最好在年轻时就建立起来。

作者 | 李小墨 

编辑丨诺亚财富品牌市场中心 刘梦洁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公众号请辩的创始人蔡垒磊的新书《认知突围》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年轻人,他们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给他指条道,寄希望于别人能提供一条可以直接复制模仿的生活路径,寄希望于别人能给他一个清晰的、现成的、能解决他生活问题的快捷方案。


他们就像巨婴一样,无法独立地思考,无法坚定地做选择,无法清晰地评估风险和机会。一些基础认知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就永远都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但生活不会一直允许他们当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早已成年却依然茫然的人,需要一场认知突围。而这些认知最好在年轻时就建立起来。


 

                       

作者:蔡垒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关于未来:

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条既定的跑道


高考以前,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同龄人确实很像在一条跑道上。而迷茫通常是从高考后报志愿开始的,从那一刻开始,人生的选项就不断地递到你的手里:


去哪个城市?报哪个专业?选择哪个大学?读完本科要不要继续深造?回三线城市的老家还是待在大城市发展?工作要选择什么行业?哪个公司是更好的平台?和谁度过一生?要不要分手?要不要跳槽?什么时候买房?在哪儿买房……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每个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想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好处?你会一头扎进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环顾左右,整天因为谁谁赚得比较多,谁谁混得比我好而焦虑。


关于生命:

阅历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人们对年龄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活得长,见识就长,懂得就多。年长的人喜欢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可是阅历并不是由年龄决定,而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就像《认知突围》里说的:“单纯地计算经历过多少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记。有些人只需要几年就能走过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终有一死,这是命定的结局,死亡一旦来临,所有得到的最终都会失去。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就是奖励。

 

关于金钱:

想实现财务自由,要靠资产性收入

 

实现财务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是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很残酷的真相是,除了少数高薪群体,大多数上班族靠每个月的死工资,根本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认知突围》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金钱,普通的收入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性收入,即利用现有资本本身带来的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权分红、版税收入等等;另一种是劳动性收入,即利用劳动换来的报酬,一旦停工就没有收入。

 

靠停工就没收入的劳动性收入是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所以在金钱方面,要努力慢慢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甚至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实现财务自由。除了升职加薪,还要学会投资理财。


关于人脉:

一直施恩才能维系的,叫劳动性人缘


 《认知突围》沿用了资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的概念,把人缘分为资产性人缘和劳动性人缘。

 

劳动性人缘需要时刻维持在劳动状态,也就是得一直处于施恩状态。资产性人缘建立在个人的吸引力,来自于潜在的受益期望,哪怕你什么恩惠也不施,仍然有好人缘在。


这种资产,可以是财富、权力、名气、美貌,也可以是才华、品味、性格魅力、甚至有趣程度。资产性人缘,人人都想跟你建立关系、交换资源,和不和一个人“建交”,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关于能力:

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其他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永远有一群人不愁工作,他们在职的时候是公司的重用对象,一离职,猎头挤破头地给他打电话。是什么让他们在雇佣市场取得主动地位?是稀缺性。

 

《认知突围》中指出,我们的报酬,不是按劳动的辛苦程度来算,也不是按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算的。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来拿报酬的。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以稀为贵。所以想找到高报酬的工作一定要修炼稀缺的能力。在能力发育的过程中,永远问自己:我是否掌握了一般人不会的技能?


关于工作:

格局小的精明,会毁掉一个人


职场里总是有一群爱横向比较、爱计较的人:同事偷懒,我为什么不能偷懒,同事拖拉,我为什么不能拖拉?一个办公室上班,凭什么我多做事?拿固定的工资,少做点事,我就是占了老板的便宜了。

 

这是一种格局特别小的精明,当你发现同事里都是这样的老油条,最好赶紧离开这个公司。这种对价值的计算实在太目光短浅。

 

《认知突围》认为,很多人把工作当成计件奖赏、计时奖赏,这是一种很原始的折合方式。格局大的人,不会这样算,格局大的人着眼于自己的成长,着眼于自己的能力发育。那种和同事和老板看似精明的斗智斗勇,其实是职场的慢性自杀。


关于努力:

别再拿“我懒”当遮羞布了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问过很多人:“你认为自己懒吗?”结果90%都认为自己懒。认为自己懒,背后的意思其实是:我可以变得更好,只不过我懒。

 

他认为,懒的根源其实也在于认知能力受限。就拿学习来说,因为认知不足,所以搞不清楚学习有什么用,所以看不清接受教育和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联系,所以没有做出正确的决定。

 

因为懒、不肯用功所以学习差,听起来比很用功但还是学习差,似乎更体面一些。所以懒成了最好的遮羞布。如果扯掉这块遮羞布,真实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来源: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也许你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上期必读3大城市群,6个主力城市,构成了一幅买房地图 

热点卫哲:为什么诺基亚死了而苹果称霸?好玩比好用重要|Noah Talks·音频

观察 到底有没有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 我问理财师




还不是会员?点击【阅读原文】,赶紧预约理财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